1963年,马里奥·巴瓦拍出了《知道太多的女孩》(The Girl Who Knew Too Much),成了公认的第一部铅黄电影。尽管跟铅黄电影日后的标准格式相比略显平淡,这部电影却提供了铅黄电影日后一贯的几个关键点:神秘性、身处险境的女人、和大量精心制造的悬疑。 《知道太多的女孩》海报 观众观念的改变解放了电影人,他们开始创作充满情欲的戏份和十分直接的谋杀戏。比如巴瓦接下来的《血与黑蕾丝》(Blood and Black Lace,1964),就刻画了一位极其残暴的蒙面杀手。作为铅黄电影的分水岭,《血与黑蕾丝》建立了铅黄电影经典的“跟踪再谋杀”桥段,随后在无数作品中被效仿。 《血与黑蕾丝》海报 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极大地影响到了日后美国的“杀人狂电影”这一类型,要比在影史产生巨大影响的《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1978)早了足足十四年。
巴瓦继续制作了两部铅黄电影,最为突出的是奇异、鲁莽的《辣手娇娃》(Five Dolls For An August Moon),灵感来源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和一部有关贪婪暴力的电影散文《血之海滩》(Bay of Blood)。 《辣手娇娃》海报 这部电影堪称是惊人的暴力,尤其是在当时。片中的杀手猛烈残杀其中的女受害者,以致于整部电影在趣味低下与否间徘徊。每一位女受害者凄惨死法听来似乎有点过份,但巴瓦电影中的故事带有如此肆意无惮的镜头,以至于观众难以把视线从银幕上挪开。 当然,巴瓦不希望我们仅仅只是被恐怖电影镜头所征服,而是希望被所吸引,矮窄的房间内红光四射,街道上绿雾弥漫,每一滴块的鲜血布置得如此细致,整部作品看来不是虐待女性暴力的散文,更象是求得性虐待快感的波普艺术品。 《辣手娇娃》剧照
说句题外话,除了早前的恐怖小说,培养出这批对谋杀、尖刀和美女之死有着执着兴趣的导演们的,其实是希区柯克。1960年,当希胖的《惊魂记》和里面那场著名的浴室谋杀在影院里惊艳众人时,而上述导演巴瓦就是其中之一。 《惊魂记》的浴室谋杀戏,影响了一批铅黄电影 后来,他拍《知道太多的女孩》,就取名自希胖的《擒凶记》(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直译是知道太多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