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吧 关注:3,443贴子:40,860

回复:辽代永州及白马淀史证稿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八 永州木叶山辽祖陵窥探


IP属地:广东66楼2021-03-26 16:54
回复
    (二)都庵山就是木叶山
    永州木叶山就在滦州地区,《辽史》卷一,公元913年,夏六月,甲申“上登都庵山,抚其先奇首可汗遗迹,徘徊顾瞻而兴叹焉”。这个徘徊感叹的“都庵山”就是木叶山,这个结论可以从以下的史料中得到证实。
    《辽史》卷三十七,“上建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因移木叶山,建庙,春秋告赛,尊为家神,兴军必告之。乃合符传箭於诸部”。这里的“南庙”“北庙”是当时的习惯用语,并非两个庙,是当年门朝东开建筑习俗的同一个庙宇,奇首可汗的塑像在庙内的南面,皇后可敦的塑像在庙内的北面。
    《辽史》卷三十二,营卫志中,有如下记载:“契丹之先,曰奇首可汗,生八子,其后族渐盛,分为八部,居松漠间。今永州木叶山有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可敦倂八子像在焉。潢河之西,土河之东(北)奇首可汗故壤也”。
    我们从“木叶山”和“都庵山”的山上都建有“奇首可汗生前的遗迹”来分析,“奇首可汗生前的遗迹”是这两个山的共同点,而且这两个山都在永州,由此可以确定“木叶山”就是“都庵山”。辽朝不可能同时在永州建立两个奇首可汗的祖陵。《辽史》卷三,“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審吉国,其可知者葢自奇首云。奇首生都庵(菴)山,徙潢河之滨”。这里的“都菴山”也是“都庵山”的异写。
    考这里的“都庵山”应为“都厣山”之误。“厣”字是一个契丹大字,是专门用来表述契丹祖陵“木叶山”的一个专用字。“厣山”就是“研山”的同音异写,在文字竖写的年代,“厣”字的本意就是“广天下之甲”,“厣山”就是“广天下之甲山”,是对先祖山陵的一种尊重。这里的“广”同“厂”,在契丹大字里读作“安”,也与安同意。
    “厣山”的“厣”字,因为是辽代皇家的祖陵之山,从这个“厣”字产生应用的那一天起,就与契丹的命运相始终。荣者尊为“广天下之甲”,毁者贬之为“犬下之甲”。考究这个“厣”字的本意,今天的字典,还留下了“蟹脐说”和“圆蛤蛎的脐盖说”。这些说法,都不见历史文献的实际应用,也找不到历史文献的范例。汉字的产生和应用,是有规律可循的。契丹尊汉为先,自汉以来,就有“六书”造字说,也有用“六书”解字说。今天对这个字的解释,基本就不符合汉字“六书”的造字规律,也违背契丹大字“取隶书之半”的文字改革原则。辽朝留下的类字典《龙龛宝鉴》也是按着六书和汉隶来解释应用文字的。所以“蟹脐说”,应该属于贬者之毁意,由地上的“广天下之甲”被毁誉为“水下之低”。这个贬义的解释,很可能源自金朝以后及宋明时期所为。蒙元与辽之契丹,是隔代政权,历史上基本无冤无仇,元修《辽史》应该是公正的。只是不识“厣”这个生僻字的本意,在无意中,把“厣”字误认为是“庵”的同一个字。因为“厣”与“庵”是外形与写法非常相近的两个方块字,只有收笔的直写与向右拐之差。所以《辽史》中的“都庵山”就是“都厣山”之误。都“厣山”就是今天滦县南的“研山”,读音是完全一致的。在辽代永州的这一片土地上,再没有第二个“都厣山”。至于“都”字,与当年的“都幽城”“都莫城”是同样的用字习惯,都是当年京都的前冠用字,表示曾经是历史上的京都。


    IP属地:广东68楼2021-03-26 17:01
    回复
      (三)研山辽祖陵的历史建筑群与布局
      (1)辽祖陵在木叶山凿山为陵
      《辽史》卷三十七 ,“太祖陵凿山为殿,曰明殿。殿南岭有膳堂,以备时祭。” 凿山为陵,是木叶山的一个最大特点,木叶山必须有凿山为陵寝殿的痕迹。在滦县民间就有“研山十八洞,洞洞有妖精”的传说。其实这些山洞里存放的可能都是历代契丹可汗的“髑髅”。《契丹国志》卷首“契丹国初兴本末”载:“后有一主,号曰迺呵,此主特一髑髅,在穹庐中,覆之以毡,人不得见。国有大事,则杀白马灰牛以祭,始变人形,出视事,已,即入穹庐,复为髑髅”。山洞里的髑髅并非是“妖精”,正如清乾隆皇帝对这段记述的评判,是“神道设教,古今胥然”。
      研山上的山洞,《滦州志》卷之一,疆理志有以下记载,研山虎踞:“在城南五里,东西绵亘,怪石嵯峨,其颠有庙,有塔,今废。北面绝壁千尺,上多幽洞,人莫能攀跻云”。《辽史》卷二,神册三年九月,“丁巳,凿金河水,取乌山石,辇至潢河、木叶山,以示山川朝海宗岳之意”。这个活动发生在木叶山,应该是阿保机为自己的后事做准备,在研山上为自己选址陵寝。“凿金河水,取乌山石”可能是阿保机修造寝宫的“隐语”,把“凿”和“取”反其道而记述。而且,历史上每个皇帝要葬在什么地方,都有生前选择陵寝的秘密,埋葬地都不愿意让后人知道,免得死后被人报复。从这个记载,我们可以窥探出阿保机的陵寝就在研山上,金河水,是滦河水,乌山就是研山的代称。


      IP属地:广东69楼2021-03-26 17:04
      回复
        滦县的研山,地处华北北部,其地质结构并不是喀斯特地貌特征,不可能有天然的山洞存在。研山上的这些山洞,应该都是人工开凿的,必然留下了人工开凿的痕迹。因为这些山洞,都地处半山腰的悬崖绝壁上,单独个人无法攀援。再加上“妖精”的传说,一般遭到人为破坏的可能性很小,说不定这些山洞里面还会“洞中有洞”被掩藏着,真实的辽代皇家陵寝还没有被人发现。今天有必要组织考古专家及社会力量专题探测勘察,彻底揭开辽代木叶山皇家陵寝的秘密。
        辽代在滦县研山上选择建立祖陵木叶山,这个木叶山的本意是“落叶山”,意思是“落叶归根”。人死后犹如“落叶”,以后还会再生。但是辽皇又讳这个“落”字,落是生命的死亡和终结,后来就把这个不吉利的“落”字改写成了“木”字,落叶山也就成了后来的“木叶山”了。


        IP属地:广东70楼2021-03-26 17:05
        回复

          (2)葬辽太祖阿保机於木叶山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七,记载当年后唐使者姚坤亲历葬阿保机於木叶山。“唐明宗初篡嗣,遣供奉官姚坤(苗坤)奉书告哀,至西楼邑,属阿保机在渤海,又径至慎州,崎岖万里。既至,谒见阿保机,延入宆庐,阿保机身长九尺,被锦袍,大带垂后,与妻对榻引见坤”。“坤至止三日,阿保机病伤寒,一夕,大星殒于其帐前,俄而卒于扶余城,时天成元年七月十七日也。其妻述律氏自率众护其丧归西楼,坤亦从行,得报而还。既而述律氏立其次子德光为渠帅,以总国事”。“明年正月,葬阿保机於木叶山”,伪谥曰“大圣皇帝”。
          这个记载与《辽史》记载的“天显二年秋八月”下葬的月份虽然有出入,但下葬的地点都是一致的。从这个行程録里,我们可以知道,辽之西楼在辽国的南面,当得知阿保机在渤海后,从这里的西楼出发,又经过慎州,至渤海还有崎岖万里。
          自开国皇帝阿保机葬于木叶山之后,木叶山更进一步昭示出皇家祖陵的重要。陵寝还应该有地上建筑群“太祖陵凿山为殿,曰明殿,殿南岭有膳堂,以备时祭。门曰黑龙,东偏有圣踪殿,立碑述太祖遊猎之事,殿有东楼,立碑以记太祖创业之功”。“有祖山,山有太祖天皇帝庙,御鞋尚存”。“殿曰两明,奉安祖考御容,以白金铸太祖像”。“有太祖微时兵仗器物及服御皮毳之类,存之以示后嗣,使勿忘本”。《辽史》卷四,太宗“会同九年,六月戊子,谒祖陵,更閟(凝)神殿为长思(殿)”。 《契丹国志》“天赞六年,葬太祖於木叶山,置州坟侧,名曰祖州。今有庙,其鞋尚在,长(一尺)四五许。(这里原稿是‘长四五尺许’,尽管辽制小于今天的公制,人类从来也没有大于四五尺的脚,所以这里应该是‘一尺四五许’相当今天50码以上的最大脚)。谥曰大圣皇帝,庙号太祖”。 依据这些史料,今天我们可以概略的知道,除了当年“凿山为陵”安置陵寝尸骨外,在研山地面还建有春秋告赛的殿堂。


          IP属地:广东71楼2021-03-26 17:06
          回复
            (3)葬辽太宗耶律德光于木叶山
            《辽史》卷四太宗下,大同元年夏四月丙辰朔,(上)发自汴州,“次赤岗,夜有声如雷,起于御幄,大星復陨於旗鼓前”。“戊辰,次高邑,不豫。丁丑,崩于栾城,年四十六”。“是岁九月壬子朔,葬于凤山,陵曰怀陵,庙号太宗。”《契丹国志》卷三“明年八月,葬(太宗)于木叶山”与《辽史》卷四“是岁九月壬子朔,葬于凤山,陵曰怀陵”不合。此处《辽史》失校。是日,太宗崩于栾城,后于其地建庙,又於州之凤凰门绘太宗驰骑贯狐之像。于凤凰门建庙,并非“建陵寝”。凤凰门非凤凰山,此凤凰门应该在栾城,这是“大同元年,世宗置州以奉焉”。辽太宗在栾城去世后,尸骨已经“去其内,实以盐”北还。辽太宗不可能再回葬栾城之凤凰山。镇州只是一个世宗修建的纪念牌楼或者纪念庙堂,辽太宗葬木叶山是准确的。


            IP属地:广东72楼2021-03-26 17:22
            回复
              (4)义节寺与断腕楼
              研山上建有义节寺,寺内还应该建有断腕楼。《王恽全集汇校》卷四十八“卢龙赵氏家传”有如下记载:“初,辽祖(阿保机)殂,后述律氏智而忍,悉召大将妻,论曰:我今寡处,汝等岂宜有夫?复为诸将曰:可往从先帝于地下,有过者,多杀于木叶山墓隧中。公後以事忤后,使送木叶山,辞不行,曰:亲宠莫后,若何不往?曰:子幼国疑,未能也。乃断其一腕以送之,直公而不杀”。
              “又於内城东南隅建天雄寺,奉安烈考宣简皇帝遗像。是岁太祖崩。应天皇后於义节寺断腕,置太祖陵。即寺建断腕楼,树碑焉”。 由此可知,应天太后述律氏的“断腕楼”就建在滦县的研山上,如果今天有机会复原这个“断腕楼”,对历史太震撼了,壮士断腕,竟然是一位女流太后。复原这个“断腕楼”,对滦州旅游业的发展和《辽史》的研究,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辽史》卷二。“明年秋,治祖陵毕”。天显二年八月丁酉,“葬太祖皇帝于祖陵,置祖州天成军节度使以奉陵寝”。为保护这个木叶山陵寝,研山还是辽天成军的驻地。并且还在研山曾经囚禁了述律太后,《旧五代史》卷一百,高祖纪下,天福十二年夏七月,“是月契丹永康王兀欲囚祖母述律氏於木叶山”,这个“永康王兀欲”就是辽世宗。


              IP属地:广东73楼2021-03-26 17:23
              回复
                (四)拜木叶山与毁木叶山祖陵
                辽代的“拜木叶山”主要是一种祭祀活动,这个史料可以分成两大部分。
                (1)辽代的皇家拜木叶山
                拜木叶山贯穿《辽史》本纪的全部,年年都要拜木叶山,时间基本都在十月至第二年的正月。还有就是新皇帝的即位,要行“柴册礼”燔柴告天。再有就是皇帝以及太后本命年要行“再生礼”。战争出征前的动员准备,也要在木叶山用“青牛白马祭天地”。阿保机时代,还是兄弟内部解决争分的拜祖之地。这些“拜木叶山”的记载,内容繁杂,在这里从简。《辽史》里的这些史料,都是我们今天窥探研山这座辽代皇陵的有效文献。《契丹国志》卷二十七“岁时杂记,十月内,五京进纸造小衣甲,并刀器械,各一万副。十五日一时推垛,国主与押番臣寮望木叶山葬太祖处,奠酒拜,用番字书状一纸,同焚烧奏木叶山。
                (2)外国使节的祭拜木叶山
                北宋时期的使者宋绶,于宋真宗天禧四年(辽圣宗开泰九年)出使辽国,曾到过木叶山的广平淀(白马淀),在其所著的《行程録》中,记载了契丹皇帝在广平淀(白马淀)冬捺钵祭祀木叶山的情况,“木叶山祭天地,东向设毡屋,题曰庆寿殿,国主帐在毡屋西北,望之不见”(摘自《宋会要辑稿》第162册,蕃夷二 契丹条)。这里记载的木叶山,除了是确定白马淀的重要地标外,还是确定辽朝祖陵在木叶山建筑群的重要依据,由这里的“国主帐在毡屋西北,望之不见”可知辽之祖陵地上建筑基本都在研山的东南坡,与西北方向的“国主帐”隔着一道山梁,所以“望之不见”。
                外国使节的“拜木叶山,是一种外交礼节。祀木叶山,是对出使国的先祖表示尊重,而外国使节的拜木叶山,也不都是颂词。北宋的使者苏辙,就曾经到过木叶山,并且留下了《木叶山》这首诗作,载苏辙《栾城集》卷十六。
                奚田可耕凿,辽土直沙漠。蓬棘不复生,条干何由作。兹山亦沙阜,短短见从薄。冰霜叶尽堕,鸟兽伤无托。干坤俟广大,一气均美恶。胡为独穷陋,意竟似鄙落。民生亦复尔,垢污不知怍。君看齐鲁间,桑柘皆沃若。麦秋载万箱,蚕老簇千箔。余梁及狗彘,衣被遍城郭。天工本何心,地力不能博。遂令尧舜仁,独不施礼乐。
                苏辙的这首“木叶山”诗,充满了对契丹祖陵的谩骂和敌视,这是由辽宋两个敌对政权所决定的。下面我们把苏辙的这首诗,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概括一下:
                这里本来是奚人耕种和开凿的田地,被契丹占领后简直就是一片大荒漠。现在连蓬草和荆棘都不生长,还能长出什么笔直条干成材的大树?后来也不会有栋梁之才的子孙皇帝。这个木叶山就是一个大沙坨,选择这里做祖坟,即短见又浅薄,这里到了冬天寒冷冰霜的季节,树木花草的叶子都落尽了,鸟兽都会感伤没有依托之处,只好迁徙或者飞走了。所以这里不会有后来乾坤的广大。(这里的“乾坤”作者使用了“干坤”一词,是对辽朝“乾坤社稷”不完全的异写。他不承认辽朝是社稷乾坤)。天地上下是一气的,苍天会照顾平均美恶的。胡人的作为表现了独特的穷极简陋,民生和这个山一样,也不知道惭愧和害羞。请君看看我们大宋治理的齐鲁大地,桑柘土地都如此肥沃啊,麦秋大丰收了,粮食都可以装满数万车箱。养蚕结的蚕茧,都有数千箔。木叶山的余脉我看没有龙脉,就像是猪狗一样,还会覆盖遍及城郭和皇城,上天是什么本意呢?为什么不把地利广博於南北一样呢?这里虽然是施行仁政的尧舜故乡,还如此荒蛮,是因为不实行礼乐啊。
                苏辙就是一位生活在大宋王朝的文人。仕途为官,各奉其主,这是一个历代文人谋生讨生活的吃饭问题,也没有必要用今天的政治观点再来评判这首诗。他为大宋而贬低辽朝的祖坟,这个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后来研究《辽史》的学人,竟然把这种“辱骂”当做历史的真实来研究,不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作者的立场,找出正确的答案。一再误导后来的学人,致使到荒漠里去寻找辽之祖陵木叶山。


                IP属地:广东74楼2021-03-26 17: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