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吧 关注:3,443贴子:40,860

回复:辽代永州及白马淀史证稿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以潢河流向来勘定永州
姜念思,冯永谦,在1982年《文物》第七期发表《辽代永州调查记》中指出,按潢河即今西拉沐沦河,土河即今老哈河,二水在今翁牛特旗大兴农场东五公里海力图附近汇合。永州的地理位置,《辽史》已有明确记载,但历来史地学家对它的考订却大相径庭。辽史地理志记载的位置是“东潢河,南土河”,我们用最新测绘的十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和二十万分之一的县级行政区划图,以及现场调查所见,西拉木伦河均在城址北,基本流向是东西的,而老哈河均在城址南,基本流向是西南向东北。这就不存在东潢河,南土河的问题。
在1982年以前对历史上“永州”的调查,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所谓的西拉木伦河之潢河,不是北南流向的,证明西拉木伦河不是历史上的潢河。可是还有部分《辽史》的研究者,继续错上加错,没有改变思路,开辟新的研究途径,搜集永州的确凿史料,寻找永州正确的所在地,给《辽史》中的“永州”一个准确的回答。
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云,“潢河,在克什克腾界,蒙古名西拉木伦(锡喇穆稜),东北流,会诸水,经巴林科尔沁等境入於辽,即辽河之一源也”。历史上的潢河是由北向南流的,所以顾祖禹的这个说法,是一个没有任何史料依据的估计,也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证据来支持这个说法。可是这个信口“估计”的说法,还一再扩散,影响着对《辽史》的研究。齐召南的《水道提纲》“大辽水即潢水,今蒙古称西拉木伦,猶汉言黄河也”。在西拉木伦河根本就找不到类似白马淀和潢河的任何地貌,所以这里也是一种没有任何史料依据的估计,我们不能用“估计”来研究历史。


IP属地:广东33楼2021-01-07 16:10
回复
    (二)关于潢河及其历史
    潢字的本意是讨论“潢河”的基础。按着《说文解字》卷十一的解释,“潢,积水池,从水,黄声,乎光切”。从《说文解字》对“潢”字的解释,我们知道汉代以前可能就有“潢河”。这个潢河在历史文献中存在了上千年之久,在“滦”字没有产生应用以前,潢河又是“滦河”的名称。仔细阅读隋唐以前的文献,今日发源青海,流经河南、山东之黄河,历史上基本都称作“河”或者“大河”,而且分段都有自己特定的名字。如“济水”才有济南,“络水”才有洛阳。所以“潢河”又是研究古滦河地名变迁的重要文献,隋唐以前历史文化中的“黄河”或者“潢河”可能都与滦河有关。
    “潢”是“积水池”我们也可以理解成积水的地方。“淀”与“泺”都是浅水的湖,那么“潢”“淀”“泺”在积水这个地貌特征上就非常相似。潢河与白马淀即互相联系,又相互包涵,夏秋多雨的季节白马淀属于流水的潢河;春冬季节,潢河水很少了,潢河就属于白马淀。潢河与白马淀是在不同季节互为联系的外在变化,几乎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表述。历史上的潢河因多年无人治理,这里被天然泥沙淤塞后,潢河就成了一个季节性的河流。潢河水患,就有了“积流横地轴”的积水池,在这个潢河流经的沿途就形成了许多积水的湖泊水淀和水泺。


    IP属地:广东34楼2021-01-07 16:13
    回复
      第二,唐诗中的潢河在滦州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九年(645年)东征高丽,路过滦州,大军在滦河西岸一带集结,期间他有幸观海,在滦州留下了“疏沠引天潢”的纪实写真诗句:《观海》
      披襟眺沧海,慿轼翫春芳。积流横地轴,疏沠引天潢。仙气凝三岭,和风散八荒。拂晴雲布色,穿浪日舒光。照岸花粉彩,迷雲雁断行。怀卑运深广,持满守灵长。有形非易测,无源讵可量。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芝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霞裳非本意,端拱且图王。(摘引自《嘉庆滦州志》362页)
      由这首《观海》诗,我们可以确定唐太宗东征高丽,其行军路线就是走的渤海通道。这条渤海通道,是中原通往东北,通往朝鲜最便捷的道路。这里人口密集,物产丰富,地处平原,水陆两便。东征高丽的行军路线,这是行动最佳的选择。作为“天子”的唐太宗,不会舍近求远,绕道以北的老哈河,然后再向南去征高丽,这样要多走2000多里路。如果北出居庸关,沙漠缺水,关险路不平,燕山以北,山高水险,车马难行。在没有军事阻挡的形势下,当年唐太宗的智囊群体也不可能选择绕道向北再南下东进去征高丽。
      我们阅读唐太宗的这首诗,还有当年杨师道留下的和诗,也证明唐太宗东征高丽,走的就是渤海通道。杨师道,字景猷,贞观十九年随驾东征。
      春山临渤海,征旅辍晨装。廻瞰卢龙塞,斜瞻肃慎郷。洪波廻地轴,孤屿映雲光。落日惊涛上,浮天骇浪长。仙台隐螭架,水府汎竈梁。碣石朝煙滅,芝罘归雁翔。北巡非汉後,东幸异秦皇。搴旗羽林客,拔距少年场。电掣驱辽水,鹏飞出带方。将举青邱缴,安访白霓裳。
      东征高丽的当年,独孤及也有:“北登渤海岛,回首秦东门”的和诗。证明了唐太宗东征高丽就是经过滦州的渤海通道。所以古“潢河”是流经滦州的一条河。当年唐太宗东征高丽的回程,也是走的渤海通道,在回程路过滦州时,又写下了“寒惊蓟门叶,秋发小山枝”的诗句为证。
      到了清代,这里还能找到“天潢”的记载。清代吴士鸿在出任滦州知州时也留下了“水归沧海会天潢”的诗句:
      塞垣千里达滦阳,天矫飞腾一线长。溜走中泓廻地轴,水归沧海会天潢。桃花浪煖三春雨,玉烛澜安九月霜。环抱州城资锁钥,岂徒形式似龙翔。(选自嘉靖《滦州志》第393页)从“水归沧海会天潢”的诗句,说明历史上的“天潢”就是一条河,“天潢”是潢河的一个别称。
      由唐太宗“疏沠引天潢”的诗句,我们可以证实“潢河”在唐代就存在了。“疏沠引天潢”在诗中的意思是,疏通沠河的河槽,再引来潢河之水,以完成东征高丽军备物资的水上运输。这是保证东征高丽后勤物资供给的水上运输线。这里的“沠河”有时也写作汃河。


      IP属地:广东36楼2021-01-07 16:19
      回复
        (三)潢河与沠河
        唐太宗“疏沠引天潢”中的“沠河”,是今天流经滦南扒港的青龙河,所以“沠河”又是确定潢河的重要地标。沠河在《滦州志》里误写作“泒河”。有关青龙河的记述:请见《滦州志》卷之一疆理志。滦志的编者也故意舍去了“龙”字,直书青河。
        青河:在城南二十里,发源自城西五子山东五里许,有大泉沸流,经城南八里曰八里河,又经料马台,邱官营,伏流地中,俗名地桥,又东南二里经阎家庄复现,为龙溪,乱流突湧,分为二泒。东泒出南闸头,南行一百三十里,经乐亭西马头营,达绿洋沟入海。其西泒由龙堂寺西南,经破桥三岔口,合溯河水,折而西南下沙沟,至泽头会古懂河,又南合大田泊,达公安桥,又西南至蚕沙口入海。
        这里的“泒河”即“沠河”之误,字形很相像,但“泒河”是泥泒之河。沠河又是“汃河”之异写,历史上的汃河,就是今天的青龙河,“汃”与“沠”几乎同音,因“汃河”才会有今天古老的扒港镇。扒港镇是辽朝的“蟠龙港”,今天写作“扒齿港”,这是明朝来滦的官员,对“蟠龙港”的侮称和改写。
        在《三国志》里,这条青龙河也被误写作“泒河”,号称“平虏渠”。曹操北征乌桓,也用这条河运粮,《滦州志》误写作“泒河”,可能就受《三国志》的误导。建安十一年,“三部乌丸承天下乱,破幽州,略有汉民合十余万户,数入塞为害”。公将征之,凿渠,自呼沲入泒水,名“平虏渠”;又从泃河口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泃河”一作泃水,源出自天津市蓟县北,经三河东至天津市宝坻东北流注蓟运河。这里的“泉州渠”就是今天的蓟运河。
        曹操北征乌桓,整个过程的中心都发生在无终,无终是今天的玉田。所以北征乌桓,是围绕玉田为中心,开辟了东西两条运粮通道。“自呼沲入泒(沠)水”就是从永定河水系,再“通海”进入青龙河。呼沲水系可以南跨雄州水系,向南可达漳河水系。由这条水道从中原组织后勤物资,然后“通海”出渤海水道,进入沠河和蓟运河水道运粮,这是当年曹操北征乌桓的后勤保障线。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沠河与潢河离得不会很远,否则按当年的生产力水平无法把潢河水引入沠河。可以确定历史上的“潢河”,就是滦河下游入海的一条支流,北起滦县溯河潜流,经法宝,南下经倴城北河,东流再南下,由大清河入海。滦南和乐亭人也给这条河叫“二滦河”,历史上曾经是滦州与乐亭的一条界河。


        IP属地:广东37楼2021-01-07 16:22
        回复
          (四)青龙河一名漆水
          今天流经滦南扒港的青龙河,辽金元时期,也叫漆水。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松浦茂认为,漆水是指滦河下游入海支流的青龙河,其依据是《大清一统志》卷九,“谓青龙河一名漆水”,实际上《辽史》中早就有漆水的记载。而在《元史》中的“漆水”一般总是与“滦河”同时出现。《元史》成宗纪“大德五年八月,平滦路霖雨,滦、漆、淝、汝河溢”。还有元统二年二月,“是月滦河、漆河溢,永平诸县水灾”。这里说明“漆水”就在永平,二月份的河水泛滥,是因为冰面解冻,冰凌阻水所至。漆水就是青龙河,《辽代石刻文编》中有《耶律宗政墓志铭》记载:“王讳宗政,字去回。漆水同源,绛河析沠”,又铭曰“昔我太祖创业称皇,漆水源浚,银河沠长。”还有续编中《韩匡嗣妻秦国太夫人墓志》一文中的“枝叶芬馥,源沠灵长”的石刻,这些文献都说明青龙河就是“沠河”,“沠河”就是“漆水”。由此我们也可以证明元代早期的宰相耶律楚材是扒港人,滦南扒港镇就是辽代漆水郡的郡守。耶律楚材在滦州留下了许多可考的历史文献,“龙冈漆水两交欢,纵意琴书做老闲”(选自《湛然居士集》寄郑景贤十首)郑景贤,号龙岗居士,元代的“龙岗”是今天的倴城。因地势高而得名,当地谚语有“气死龙王爷,淹不了倴城街”之说。
          以居地后赘字号来称呼名姓,是元代称呼的习惯,在《湛然居士集》卷八中,耶律楚材存世的疏、题、序、表、铭等文献最后署名都是“漆水伊喇楚材晋卿”。还有金代文人元好问为其父移剌履写的神道碑,这些文献都充分证明这个家族就是漆水郡人。由此还可以进一步证明辽代人皇王耶律倍就是滦南扒港人,“小山压大山”的海边诗就应该是留在滦南沿海。他完全有可能是从蚕沙口出海去的南唐。
          至于在北京发现的耶律楚材祠,这个和耶律楚材的生平并不矛盾。墓葬地不一定就是他的出生地,这是一个普遍的人生常识。大概在1235年以后,耶律楚材就生活在今天的北京。他在晚年就有“收拾琴书作归计,玉泉佳处老余生”的感叹。而且他去世后,在元代的政治影响不减当年。其子耶律铸,又是元世祖时期的宰相,在元大都建立祠堂,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IP属地:广东38楼2021-01-07 16:24
          回复
            (五)潢河对峙事件
            辽太宗耶律德光灭晋回程中,在石家庄栾城去世后,世宗在中京镇阳即皇帝位。对于世宗的即位,辽朝的皇权又一次传给了长子耶律倍一系,述律太后和三子李胡表示了不满。在潢河两岸,展开了一次骨肉相残的军事对峙。《辽史》卷五“世宗纪”有以下记载:“秋闰七月,次潢河,太后李胡整兵拒於横渡,相持数日,用屋质之谋,各罢兵,趋上京”。太后闻帝即位,遣皇太弟李胡率兵拒之。潢河对峙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西拉木伦河,理由是,军队回程走了多半个国土,太后才知道其子德光已死,那样不近情理。这次“潢河对峙”事件,显然这个“潢河”就在辽帝国原有领土的南部。
            (六)欧阳修与潢河
            辽道宗清宁元年,欧阳修出使契丹,贺辽道宗即位,从辽国的回程中有《奉使契丹回出上京马上作》一首诗。
            紫貂裘暖朔风惊,潢水冰光射日明。笑语同来向公子,马头今日向南行。
            《辽史》卷二十一,道宗一有以下记载:清宁元年十二月“丙申,宋遣欧阳修等来贺即位”。重熙二十四年八月乙丑辽兴宗“崩于行宫”,遗诏燕赵国王洪基嗣位。这是欧阳修来契丹为辽道宗“贺即位”的出使原因。他完成了出使辽国的使命后回国,从辽京都回程在马上即兴作诗,诗中所描写的风景是冬天的季节,所以有“潢水冰光射日明”之句,这里证明辽之潢水在辽国的南端,才有“马头今日向南行”之语。这里的“南”是指概略的方向,因为大宋王朝在辽帝国的南方,当年的辽宋互称南北。


            IP属地:广东39楼2021-01-07 16:31
            回复
              以下我们将要讨论第六个问题:辽代的京城。


              IP属地:广东40楼2021-01-07 16:33
              回复
                以下我们将要讨论第六个问题:辽代的京城。


                IP属地:广东41楼2021-01-07 16:35
                回复
                  六 辽京城的阶段性分析
                  以上我们用唐代潢河的文献史料,进一步证实了潢河就是流经滦县滦南的一条河。下面我们根据潢河的地理位置,来进一步讨论辽京城的阶段性,更详细地分析临潢府的时代性。只有看清临潢府的时代性,才能进一步认识临潢府所在地的真实性。


                  IP属地:广东42楼2021-01-07 19:35
                  回复
                    (一)契丹王朝太祖时期的京城
                    辽太祖阿保机在契丹实际执政的21年间,从王朝的创业之始到他去世,基本完成了三件大事。第一是征燕冀之地,讨奚、霫之部族,由单一的游牧部族发展成具有从事农业规模生产的两大社会生产体系,初步建立了一国两制的多民族复合制政权。第二是国体上完成了由部族大人的选举制向王朝皇权继承制的政体转变。第三是用武力收复渤海政权,统一了整个北方。
                    有辽政权的219年,从《辽史》的记载来分析,辽代的京都称谓不是一成不变的,京城也是随着政权领土的扩大和性质的递进而随之改变的。用固定不变的京城说,无法解释辽代的历史。有的京城《辽史》的编者又失载,造成今天五京说的混乱。试分析辽代京城的阶段性,将进一步看清“临潢府”在辽代政权管理中的地位。
                    阿保机建国初期阶段,只有一个自己建立的京城“皇都”,而且是唯一的一个京城,这个京城是在一片荒滩苇甸上射龊箭选址后白手起家建立的。讨论阿保机建国定都选址的过程,还要从契丹民族早期的生产方式说起。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结构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形式。契丹建国初期,并不是从大规模的武装战争夺取某一个政权而建国的,而是从不断地夺取和扩大占领地盘,在自强中发展的,契丹是“先建国,后扩地”,所以有“辽起幽营”之说。
                    在契丹建国前,根本就没有任何京城。一个游动的部族牧业社会,不需要一个固定的京城机构来进行管理。马背上的民族,就是马背上的游动政权,他们有着自己游动的生产社会组织管理方式和自己的家国观念。走到那里,那里就是家,家到那里,那里就是国。只有这个民族到了从游牧社会向农耕社会转变的初期,由于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才提出了固定社会管理并建立京城的要求。建都,是社会生产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建都,是一个游牧民族政权由部族选举制向皇权继承制转变的社会要求。皇都是“皇权”政治的产物,固定的京城无法管理一个游动民族的生产生活。在阿保机执政以前,契丹没有任何一个固定的京城可考。


                    IP属地:广东43楼2021-01-07 19:39
                    回复
                      第一,大部落初期的领土
                      《辽史》卷一,(太祖五年)春正月:“丙申,上亲征西部奚,奚阻险,叛服不常,数招谕弗听。是役所向辄下,遂分兵讨东部奚,亦平之。於是尽有奚、霫之地。东际海,南暨白檀(里),西踰松漠,北抵潢水,凡五部,咸入版籍”。从这个史料记载来看,在太祖五年时期,大部落的实际管辖领土,北不过滦县,南到下泊里,西起陡河稻地,东到乐亭海边。南暨白檀,这里的“白檀”是“白里”之误,“白里”就是滦南人对海边草滩“下泊里”的称谓。阿保机早期从长城以北,游牧滦南沿海牧地,自立大部落,从契丹相对独立出来以后,只有五部奚之地。因这里有盐铁之利,九年不复代,遭到各部大人的反对。自916年“盐池会盟”后,杀诸部大人,他才掌控了契丹社会的权力。所以他选择了滦南待开发的海滩地,建立属于自己的京城。
                      契丹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进化的典型,从后魏就见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记载。到了各民族大一统的盛唐时期,契丹是我国各民族大家庭中优秀的一员,他们承认唐朝政权,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就有权从北部边陲进入中部地区的非农耕土地上进行冬季放牧。滦州南部沿海,有数百公里的滩涂,那里根本无法种地,但是水草丰美,具有“冬月稍暖”的自然环境,这里就成了游牧民族冬季放牧的最好选择。每年秋收后的冬十月,大批的契丹牧民越过长城,沿着滦河的谷地滩涂南下,进入这个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越冬。在这里多民族和睦相处,当地人给契丹人尊称“老客”,契丹人给当地原住民尊称“老奤”。奤是一个契丹大字,意思是很大的面子了。


                      IP属地:广东44楼2021-01-07 19:42
                      回复
                        第二,京城选址的基本地貌特征
                        契丹第一个皇城,是契丹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社会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物,这个皇城,是契丹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因时应运而生,因地而建。契丹从遥辇氏始置城邑,《辽史》卷五十六仪卫志二载:“契丹转居荐草之间,去邃古之风猶未远也。太祖仲父述澜以遥辇氏于越之官,占居潢河沃壤,始置城邑,为树艺、桑麻,组织之教”。
                        (1)《辽史》卷三十七:“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天险足以为固,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金龊一箭,二百年之基,壮矣”。 从这个当年阿保机选址建立都城的记载来分析,要有“负山抱海,地沃宜耕种,还要水草便畜牧”的自然环境。“负山抱海”是研究这个京城的重要地理参考依据,这个都城,北有燕山,南有大海。“天险足以为固”即可以种地,又可以放牧。
                        (2)《辽史》地理志一:“太祖取天梯、蒙国、别鲁等三山之势于苇甸,射金龊箭以识之,谓之龙眉宫。神册三年城之,名曰皇都”。这是辽太祖在一片苇草甸子上射“金龊箭”,为龙眉宫选址的记载。龊箭,即龌龊之箭,在滦州当地指杀生见过血的箭,这种箭有通神避邪之说。这里的“选三山之势”,并非有真正的三座大山,从“天梯”来分析,应该是一种佛教用语,“天梯山”是心灵可以与上天联系的信徒之山。
                        通过以上京城建立及社会组织形式的分析,契丹人只是在建国初期,选址在近海处的一片荒草甸子上建立了第一个皇都。根据海边地址年代的变迁,今天的滦南独莫城,就完全符合一千多年前的选址地貌。下面我们依据《辽史》的记载,进行具体的分析。


                        IP属地:广东45楼2021-01-07 19:48
                        回复
                          第三,独莫城与龙眉宫
                          独莫城,应写作“都莫城”意思是这里曾经是皇都之城。独莫城只是在正式场合的文字称谓或书信往来中的正规书写。走亲访友,赶集上店的滦南当地人并不一定非要用普通话说“独莫城”,这样滦南人会把您当做另类的外来且。这个“独莫城”滦南当地人有着自己世代祖传的表述方式,一般都给这里叫“卢母城”或者“罗莫城”。显然,这里就是辽代的第一个皇都“龙母城”。这个皇都地名也不是孤立的,辽京城的建立初期,在这一带还留下了第一个皇城的群体地名。如司各庄,1962年以前就写作“司集庄”,司集庄是皇家三司集居之庄;库司庄是辽早期管理国家财政的地方;军师庄是宰相军师之庄;王沟府是辽代历史上的“王官府”,也称南府。以后京城移地倴城临潢府后,王官宅就是北府的所在地。除了地名的民间历史记忆外,这里的“龙母城”也有历史上被篡改的记忆,我们看几条《辽史》中的史料文献。
                          第四,龙眉宫的史料与龙母城
                          除了前文提到的于苇甸“射龊箭识之”的选址地点,谓之“龙眉宫”外,《辽史》卷一,还有如下记载:阿保机“秋八月,幸龙眉宫,轘逆党二十九人”。从以上两处“龙眉宫”的记载来分析,这里早期并没有城垣,只有宫室,到了神册三年,始建城垣。《辽史》卷一,神册三年二月:“癸亥,城皇都,以礼部尚书康默记充版筑使”。这个康默记就是独莫城的第一个组织建设者,“明年秋九月城成”。所以神册三年以前称“龙母宫”,神册三年以后才有“龙母城”的地名。
                          当一个王朝消亡或者失败以后,后续王朝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一般都会改变前朝京城的名字。这个“龙眉宫”就是“龙母宫”的异写,“眉”是“没”字的谐音。把龙母宫改写成“龙眉宫”,寓意是“龙没了的宫”。 而“龙母宫”的本意是未来皇帝出生之母宫。只要有了“龙母”这里就会生出世世代代的龙子龙孙,皇权不倒,后继有人。


                          IP属地:广东46楼2021-01-08 10:31
                          回复
                            第五,塌母城就是龙母城
                            《辽史》卷九十六,耶律敌烈传,有以下记载:清宁元年,耶律敌烈“稍迁同知永州事,禁盗有功。九年,重元作乱,敌烈赴援。力战平之”。“大安中,改塌母城节度使”。耶律敌烈当年是“同知永州事”,说明他是从辽永州赴援“滦河行宫”的。重元作乱,是发生在滦河行宫的辽代宫廷事件,滦河行宫就在今天滦县的偏凉汀,从永州古马镇到滦县只有半日程。靖乱平息后,道宗为表彰有功人员,诏画《滦河战图》以旌其功。


                            IP属地:广东47楼2021-01-08 19:30
                            回复
                              抱歉,再发不出了。度娘不让发。


                              IP属地:广东48楼2021-01-11 17: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