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辽代白马淀的历史文化
通过以上七个要件的类比讨论,我们只是概略地找到了白马淀的所在地,对于辽代永州的地望确定,才是对白马淀的最后定位。在讨论永州之前,我们先简单讨论白马淀的辽代历史文化。
(1)白马淀与十七泺
《辽史》中的“十七泺”就是今天的倴北十八泡,今天的“泡”字是“泺”字的异写。这里历史上因当年只有十七个村庄,所以《辽史》记载为“十七泺”。辽代的“十七泺”,在这里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辽史》卷一记载,辽太祖六年冬十月戊寅,“剌葛破平州还,复与迭剌、寅底石、安端等反”。“壬辰,闻诸弟以兵阻道,引军南趋十七泺,是日燔柴。” 可以从“剌葛破平州”的地望来确定“十七泺”的所在地。这次事件离平州不是很远,当年的平州治所是今天的开平城。这里的“南趋十七泺”就是今天的倴北十八泡。《辽史》列传第四十四,萧胡覩传。清宁九年,发生在滦河行宫的“重元政变”主谋萧胡覩,战败后,就在今天的倴北“十七泺”投水自杀。《辽史》有如下记载:“明日战败,胡覩被创,单骑遁走,至十七泺,投水死”。
历史上倴北的“十七泺”,这里留下了许多可考的历史文化,著名的华严寺,就建在今天的于家泡。明嘉靖二十七年,滦州知州大学士陈士元所修《滦州志》记载:“华严寺,在城南(西)五十里,辽寿昌年建。”明修《滦州志》正是成化土木堡之变以后,民族情绪抬头之际,陈士元对真实滦州的历史,明目张胆地进行了篡改。《辽史》记载,华严寺始建于辽道宗清宁八年。在滦州的历史上“城西五十里”,根本没有华严寺可考的任何遗迹,只有在城南五十里于家泡,有一个今名“胜严寺”的遗址,这个“胜严寺”就是辽代的华严寺。明代被改成“胜严寺”,本意就是要胜过华严寺,由此埋没了一个真实的华严寺。著名的《华严经》就产生在这里,在辽道宗咸雍四年,就颁行了《御制华严经赞》,咸雍八年还有御书《华严经五颂》出示群臣”。所以华严寺不是寿昌年建,辽寿昌要晚于咸雍。到了元代,翰林学士袁桷为华严寺写了碑铭。华严寺又是考定元上都的重要地标。中统元年,忽必烈还在白马淀(甸)接见了马祖常家族,史料见于《黄溍全集》第433页。
通过以上七个要件的类比讨论,我们只是概略地找到了白马淀的所在地,对于辽代永州的地望确定,才是对白马淀的最后定位。在讨论永州之前,我们先简单讨论白马淀的辽代历史文化。
(1)白马淀与十七泺
《辽史》中的“十七泺”就是今天的倴北十八泡,今天的“泡”字是“泺”字的异写。这里历史上因当年只有十七个村庄,所以《辽史》记载为“十七泺”。辽代的“十七泺”,在这里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辽史》卷一记载,辽太祖六年冬十月戊寅,“剌葛破平州还,复与迭剌、寅底石、安端等反”。“壬辰,闻诸弟以兵阻道,引军南趋十七泺,是日燔柴。” 可以从“剌葛破平州”的地望来确定“十七泺”的所在地。这次事件离平州不是很远,当年的平州治所是今天的开平城。这里的“南趋十七泺”就是今天的倴北十八泡。《辽史》列传第四十四,萧胡覩传。清宁九年,发生在滦河行宫的“重元政变”主谋萧胡覩,战败后,就在今天的倴北“十七泺”投水自杀。《辽史》有如下记载:“明日战败,胡覩被创,单骑遁走,至十七泺,投水死”。
历史上倴北的“十七泺”,这里留下了许多可考的历史文化,著名的华严寺,就建在今天的于家泡。明嘉靖二十七年,滦州知州大学士陈士元所修《滦州志》记载:“华严寺,在城南(西)五十里,辽寿昌年建。”明修《滦州志》正是成化土木堡之变以后,民族情绪抬头之际,陈士元对真实滦州的历史,明目张胆地进行了篡改。《辽史》记载,华严寺始建于辽道宗清宁八年。在滦州的历史上“城西五十里”,根本没有华严寺可考的任何遗迹,只有在城南五十里于家泡,有一个今名“胜严寺”的遗址,这个“胜严寺”就是辽代的华严寺。明代被改成“胜严寺”,本意就是要胜过华严寺,由此埋没了一个真实的华严寺。著名的《华严经》就产生在这里,在辽道宗咸雍四年,就颁行了《御制华严经赞》,咸雍八年还有御书《华严经五颂》出示群臣”。所以华严寺不是寿昌年建,辽寿昌要晚于咸雍。到了元代,翰林学士袁桷为华严寺写了碑铭。华严寺又是考定元上都的重要地标。中统元年,忽必烈还在白马淀(甸)接见了马祖常家族,史料见于《黄溍全集》第4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