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第七季的回归,带来了各行业的热度话题,频频喜提热搜,引发网络舆论的海啸。
令大家印象深刻的选手有很多,但海选中的北大刘纯懿,可以算是最受争议的一个了。
北大女高材生谈“内卷”遭0票淘汰
带着“北大在读学生”、“市级高考状元”这两个标签的刘纯懿,谈到了2020年的年度热词——“内卷”。
进入内场,面对五位导师,刘纯懿也丝毫不惧,反以一个师者的姿态大谈特谈“内卷”。在她的定义中,拿了市状元,还被期待要拿省状元,是自己被卷了,于是各种声讨当下的“卷”。
最后,马东看不下去了,打断她,让她介绍一下自己,劝诫其别把自己绕进去了。但,刘纯懿显然没有听进去,依然没绕开“内卷”,形容自己是一个“从小卷到大,但是不想再卷的人。”
果然,刘纯懿不出意料被淘汰出局了。
到底什么是“内卷”
说起“内卷”,最早的“出处”是几张名校学霸的图片。
大学生们刷爆朋友圈的几张“内卷”图片是这样的:有的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的人宿舍床上铺满了一摞摞的书,有的人甚至边骑车边端着电脑写论文。这些图片最早在清华北大的学霸之间流传。
▲那些年的清华学霸们
“内卷”的本意,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然而,最近这个词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屡次出圈,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网络讨论。
尤其是近几个月以来,“内卷”一词逐渐成为年轻人的口头禅,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动辄大呼“太卷了”、“卷王”。
随着高校进入严字当头的时代,大学生“划水”也能毕业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不少大学生表示,“内卷”的热度,不仅是大学生的一种自我调侃,也是大学生面对学业以及自我发展的众多压力的真实写照。
期末了,让你没日没夜复习的不是考试,而是其他更拼命学习的同学;
毕业季,让你在为找工作背水一战的不是学校,而是其他更努力的竞争者……
如今“内卷”这个词的使用越来越泛化,任何付出努力,但看不到成长的状态,都会被自嘲为“内卷”。
“内卷”背后的原因
若剖析“内卷”背后的原因,离不开一个词:竞争。
进入大学后,大家对于“优秀”的定义变得多样化,大学生们自身学业发展和未来人生规划的选择也比中学时期丰富得多。
然而,每一条道路总会有更“厉害”的人存在:想做科研,有人发的论文更多更重要;想玩社团,有人的兴趣和专业水平更高;想找工作,有人简历上积累的证书和经历更多……
只有一块蛋糕,怎么分大家都不会满意,就只能“另辟蹊径”,从而陷入一种恶性竞争。
知乎上一位HR答主这样解释:
我面试了11个实习生,全部985本科,大部分有硕士学历,海归小一半,top3为数不少,也有人有一线大厂实习经历。
但我作为一面,只给通过了4个……因为简历实在太多了,根本筛不完。
最内卷的事情在于,以我当年的背景和简历,绝对没有与他们竞争的能力。
我之所以能面试他们,给他们提各种刁钻的问题,唯一的原因是:「我比他们早出生了五年」。
专家指出低层次激烈竞争,不够使行业进化到更高的阶段。即:努力的人越多,造成的无谓损耗越大,没有做大蛋糕,蛋糕还是那么大,吃的人却变多了,想吃到蛋糕,需要更拼命了。
内卷下的应届生该怎么做
只要僧多粥少,人才内卷就不可避免。
对未来的迷茫、对当下的困惑,让不少大学生陷入“内卷”。
大学生就业难、求职难,是近10年来老生常谈的话题,尤其是今年,大家议论得更多,而最近教育部公布的毕业生数据,让大家在吃瓜之余,更有隐隐的担忧: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今年的职场招聘还有一个特别值得深思的现象,那就是国企央企的求职热度在迅速上升。而参与这场前所未有的竞争的,不乏北大清华的学霸。
为什么过去一心想去国外留学的名校生开始选择国内,而且目标还不是风头正劲的互联网企业,而是国企央企?
不少专家分析认为,疫情带来的经济波动让许多外企、民企不得不通过裁员来“断臂求生”,不少高薪的公司高管可能一夜之间就成了悲催的“失业中年人”,这让很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转变,国有企业工作相对稳定,福利待遇体系较为完善,对应届生吸引力很高。
在这样的求职环境下,大学生们的“内卷”,也是应对竞争压力的正常反应。
对抗“内卷”,提升硬实力
我们可以用“内卷化”来调侃他人或自己的处境,可以用“佛系”、“社畜”、“打工人”这类词来自嘲。
但我们始终要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丧文化”,还是“内卷化”,都应该只是我们的谈资,只是我们表达幽默,释放压力的手段。不应让这类观念,消解我们的努力,否定竞争的意义。
脱离低级内卷赛道的方法,就是提升自己,开辟新的赛道。减少趋同重复的内耗,而不是拿“内卷”给自己泄气,甚至成为自己不努力的借口。
如果注定难以摆脱残酷的“内卷",那就从内开始,实现自我超越。‘口嗨’无济于事,不如多花点时间提升自己的硬实力。
秋招进行至今,很多同学经历了反复“失败-重启”的过程,眼看着秋招也基本结束了,除了零零散散的秋招补录。
现在时间和机会都所剩不多了,找出更高效的路径是当务之急。
很多背景能力不错, 但在秋招求职中总在被“卷”的同学,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求职经验少对招聘流程不了解;
求职迷茫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
小白简历毫无亮点缺乏竞争力;
网申笔面缺乏技巧不知如何准备;
面试踏入各种雷区与秋招擦肩而过……
虽然求职竞争激烈,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没有机会!想要拿到心仪的offer,一击制胜,就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哦!
令大家印象深刻的选手有很多,但海选中的北大刘纯懿,可以算是最受争议的一个了。
北大女高材生谈“内卷”遭0票淘汰
带着“北大在读学生”、“市级高考状元”这两个标签的刘纯懿,谈到了2020年的年度热词——“内卷”。
进入内场,面对五位导师,刘纯懿也丝毫不惧,反以一个师者的姿态大谈特谈“内卷”。在她的定义中,拿了市状元,还被期待要拿省状元,是自己被卷了,于是各种声讨当下的“卷”。
最后,马东看不下去了,打断她,让她介绍一下自己,劝诫其别把自己绕进去了。但,刘纯懿显然没有听进去,依然没绕开“内卷”,形容自己是一个“从小卷到大,但是不想再卷的人。”
果然,刘纯懿不出意料被淘汰出局了。
到底什么是“内卷”
说起“内卷”,最早的“出处”是几张名校学霸的图片。
大学生们刷爆朋友圈的几张“内卷”图片是这样的:有的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的人宿舍床上铺满了一摞摞的书,有的人甚至边骑车边端着电脑写论文。这些图片最早在清华北大的学霸之间流传。
▲那些年的清华学霸们
“内卷”的本意,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然而,最近这个词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屡次出圈,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网络讨论。
尤其是近几个月以来,“内卷”一词逐渐成为年轻人的口头禅,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动辄大呼“太卷了”、“卷王”。
随着高校进入严字当头的时代,大学生“划水”也能毕业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不少大学生表示,“内卷”的热度,不仅是大学生的一种自我调侃,也是大学生面对学业以及自我发展的众多压力的真实写照。
期末了,让你没日没夜复习的不是考试,而是其他更拼命学习的同学;
毕业季,让你在为找工作背水一战的不是学校,而是其他更努力的竞争者……
如今“内卷”这个词的使用越来越泛化,任何付出努力,但看不到成长的状态,都会被自嘲为“内卷”。
“内卷”背后的原因
若剖析“内卷”背后的原因,离不开一个词:竞争。
进入大学后,大家对于“优秀”的定义变得多样化,大学生们自身学业发展和未来人生规划的选择也比中学时期丰富得多。
然而,每一条道路总会有更“厉害”的人存在:想做科研,有人发的论文更多更重要;想玩社团,有人的兴趣和专业水平更高;想找工作,有人简历上积累的证书和经历更多……
只有一块蛋糕,怎么分大家都不会满意,就只能“另辟蹊径”,从而陷入一种恶性竞争。
知乎上一位HR答主这样解释:
我面试了11个实习生,全部985本科,大部分有硕士学历,海归小一半,top3为数不少,也有人有一线大厂实习经历。
但我作为一面,只给通过了4个……因为简历实在太多了,根本筛不完。
最内卷的事情在于,以我当年的背景和简历,绝对没有与他们竞争的能力。
我之所以能面试他们,给他们提各种刁钻的问题,唯一的原因是:「我比他们早出生了五年」。
专家指出低层次激烈竞争,不够使行业进化到更高的阶段。即:努力的人越多,造成的无谓损耗越大,没有做大蛋糕,蛋糕还是那么大,吃的人却变多了,想吃到蛋糕,需要更拼命了。
内卷下的应届生该怎么做
只要僧多粥少,人才内卷就不可避免。
对未来的迷茫、对当下的困惑,让不少大学生陷入“内卷”。
大学生就业难、求职难,是近10年来老生常谈的话题,尤其是今年,大家议论得更多,而最近教育部公布的毕业生数据,让大家在吃瓜之余,更有隐隐的担忧: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今年的职场招聘还有一个特别值得深思的现象,那就是国企央企的求职热度在迅速上升。而参与这场前所未有的竞争的,不乏北大清华的学霸。
为什么过去一心想去国外留学的名校生开始选择国内,而且目标还不是风头正劲的互联网企业,而是国企央企?
不少专家分析认为,疫情带来的经济波动让许多外企、民企不得不通过裁员来“断臂求生”,不少高薪的公司高管可能一夜之间就成了悲催的“失业中年人”,这让很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转变,国有企业工作相对稳定,福利待遇体系较为完善,对应届生吸引力很高。
在这样的求职环境下,大学生们的“内卷”,也是应对竞争压力的正常反应。
对抗“内卷”,提升硬实力
我们可以用“内卷化”来调侃他人或自己的处境,可以用“佛系”、“社畜”、“打工人”这类词来自嘲。
但我们始终要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丧文化”,还是“内卷化”,都应该只是我们的谈资,只是我们表达幽默,释放压力的手段。不应让这类观念,消解我们的努力,否定竞争的意义。
脱离低级内卷赛道的方法,就是提升自己,开辟新的赛道。减少趋同重复的内耗,而不是拿“内卷”给自己泄气,甚至成为自己不努力的借口。
如果注定难以摆脱残酷的“内卷",那就从内开始,实现自我超越。‘口嗨’无济于事,不如多花点时间提升自己的硬实力。
秋招进行至今,很多同学经历了反复“失败-重启”的过程,眼看着秋招也基本结束了,除了零零散散的秋招补录。
现在时间和机会都所剩不多了,找出更高效的路径是当务之急。
很多背景能力不错, 但在秋招求职中总在被“卷”的同学,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求职经验少对招聘流程不了解;
求职迷茫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
小白简历毫无亮点缺乏竞争力;
网申笔面缺乏技巧不知如何准备;
面试踏入各种雷区与秋招擦肩而过……
虽然求职竞争激烈,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没有机会!想要拿到心仪的offer,一击制胜,就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