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但是绝大部分民族都是有民族语言,但是却没有民族文字。语言和文字不能等同,语言通过声音交流,文字则是形象化的传播。文字能够刊刻在一款邮戳上通邮运作,而语言却很无奈。这就是“双文字”邮戳而不能称之为“双语戳”的原因。咬文嚼字和规范严谨也不是一回事。
*****50年代以来,我国不光对汉字改革,也对于少数民族文字进行了探索试图规范推广,主要是利用拉丁文和汉语拼音标注,但是事实上不便于推广通行。况且,由于我国地域辽阔、高山峡谷艰难险阻,有的一村一寨就是不同语言,有相当数量的人都是文盲,可以想象一种崭新而陌生文字凭空而出并不现实。因此,邮戳上卯些新的“少数民族文字”昙花一现,其实是很无奈而且是很自然的。
*****有关“北京”等大城市拼音文字与汉字并行的双文字邮戳,严格来说是“中英文”的双文字邮戳,只是按照国家标准以英文来标注这些城市地名时必须统一使用汉语拼音域名。从这个意义来说,这个拼音文字应当是被强化规范的英文。
******我国的双文字邮戳一方面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平等内涵,另一方面具有两种文字的对应美感,小小的一款戳内,直线与曲线、方正与圆转、阳刚与阴柔适成对比变化,富有浓郁的地域特色,邮戳口径30毫米,展现在邮件上显得饱满、圆韵而有力度,就是在世界邮苑中也别具一格、独具风采。期望这种双文字邮戳能够保持优点,力避刻板淤腐、千篇一律、雷同冗赘,表现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