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醛在饲料行业的应用和市场
1、肉桂醛具有很好的抗霉杀菌作用,添加了肉桂醛的饲料,能保存很长时间不发霉、不变色变味;肉桂醛能加强胃、肠道运动,同时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功能,进而增加动物食量;肉桂醛作为香料,其本身特有的香味能提高动物的进食欲望,添加了肉桂醛的饲料,不用再添加其他香料和引诱剂。
2、肉桂醛被动物食入24h后, 5%随粪便排出, 90%经尿排泄,剩下的5%在动物体内转化为营养物质,无任何残留。肉桂醛以其独有的抑菌和杀菌作用能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饲料中氮在动物体内的贮留达7%以上)。
抑菌作用
肉桂醛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和副伤寒甲杆菌、肺炎球菌、彩杆菌、炭疽杆菌、肠炎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都具有抑制活性,且对革兰氏阳性菌杀菌效果显着,可用于治疗多种因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疾病。研究表明对于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的活性,肉桂醛为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的16~ 64倍。
抗溃疡,加强胃肠道运动
肉桂醛对胃、肠有积极作用。其作用方式是通过阻止消化酶对消化道黏膜的侵蚀和加快消化道黏膜血流速度,从而防止消化道溃疡,增强胃、肠运动。肉桂醛可促进唾液与消化液分泌,增强消化功能,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并起活络筋骨、散淤血、镇静、镇痛、解热等作用。
其他作用
肉桂醛具有扩张血管及降压作用,对肾上腺皮质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可增加血液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肉桂醛还有降糖调脂作用,可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
植物提取物饲料添加剂应用于农业生产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而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才开始发现其巨大的潜在价值。目前已有多种植物提取物饲料添加剂得到了许可和使用,其中肉桂醛作为植物源提取物的代表,对各种致病菌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梭菌。由于其对病原菌细胞壁的破坏作用而表现出强大的抗菌能力,此外,由于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细胞壁的直接破坏作用,使细菌还不能对其产生抗药性。肉桂醛还可促进消化酶的活性提高,促进脂质代谢和脂肪的消化吸收;可以直接减少肠道菌群,刺激乳酸菌的产生,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机能。实验发现,在日料中拌入千分之零点一的肉桂醛,罗非鱼、鲶鱼平均降低饲料系数4%,日增重提高6%;叉尾鲴特定生长率提高15%,饲料系数降低15%,成活率提高3%,成鱼养殖时间缩短13%。
肉桂醛在水产中的应用研究
肉桂醛又名桂皮醛,是传统中药肉桂挥发油的主要活性成分(含量> 75% ),在空气中易氧化,在强酸或强碱环境中不稳定,易变色。肉桂醛既可从肉桂油中提取,又可人工合成。肉桂醛的人工合成法很多,其中以苯甲醛和乙醛为原料的缩合反应法被公认为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合成方法。目前肉桂醛在陆生动物饲料中的研究较多,具有提高动物日采食量和增重率、抗炎图、抗菌、抗病毒、抗虫等功能,被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推荐为安全的食品添加剂。
肉桂醛因其不溶于水、易氧化的特性,以往未引起水产养殖研究者的关注。随着肉桂醛包埋技术的完善和对其生物学功效研究的深入,肉桂醛在水产养殖上的研究和应用将越来越多。本文总结了肉桂醛的包埋方法及其在水产中的应用研究,为肉桂醛在水产业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肉桂醛的包埋方法
由于肉桂醛易氧化、难溶于水,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直接使用稳定性较差,药效低。为提高肉桂醛的稳定性,充分发挥肉桂醛的生物学功效,学者们开发了不同的包埋方法,将肉桂醛包埋在微胶囊中,避免肉桂醛被氧化并提高肉桂醛的水溶性。其中,最常用的是利用环糊精包裹肉桂醛,其稳定性和水溶性均得到显著提高。将肉桂醛与羟丙基-β-环糊精在459℃下按1 : 1投料下包合4 h,提高了肉桂醛的溶解性。也有人将肉桂醛进行微胶囊化用来增加肉桂醛的稳定性。利用微胶囊包裹肉桂醛既可提高肉桂醛在水中的分散性,又能防止肉桂醛的氧化,并能使肉桂醛缓慢释放。将肉桂醛制成纳米级的微乳,不仅能提高肉桂醛的水溶性和稳定性,更能提高其生物学功效。如王庆奎等以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乙酸乙酯为油相,加人肉桂醛制备得肉桂醛纳米乳,与同浓度肉桂醛溶液相比,肉桂醛纳米乳具有更强的抑菌活性。
研究认为植物中有些化合物对鱼类的疾病有一定的益处,其中提到肉桂中的有效活性成分肉桂醛能有效杀灭寄生虫。
肉桂醛在诱食、 生长方面的应用
肉桂醛对陆生动物具有诱食和促生长作用,报道表明肉桂醛对鱼类也同样具有诱食和促生长作用。通过迷宫试验证明,7.5 g/L的肉桂醛就能对黄颡鱼起到明显的诱食作用,对黄颡鱼的生长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实验室发现饲料中添加肉桂醛对半滑舌鳎具有明显的诱食和促生长作用。
1、肉桂醛具有很好的抗霉杀菌作用,添加了肉桂醛的饲料,能保存很长时间不发霉、不变色变味;肉桂醛能加强胃、肠道运动,同时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功能,进而增加动物食量;肉桂醛作为香料,其本身特有的香味能提高动物的进食欲望,添加了肉桂醛的饲料,不用再添加其他香料和引诱剂。
2、肉桂醛被动物食入24h后, 5%随粪便排出, 90%经尿排泄,剩下的5%在动物体内转化为营养物质,无任何残留。肉桂醛以其独有的抑菌和杀菌作用能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饲料中氮在动物体内的贮留达7%以上)。
抑菌作用
肉桂醛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和副伤寒甲杆菌、肺炎球菌、彩杆菌、炭疽杆菌、肠炎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都具有抑制活性,且对革兰氏阳性菌杀菌效果显着,可用于治疗多种因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疾病。研究表明对于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的活性,肉桂醛为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的16~ 64倍。
抗溃疡,加强胃肠道运动
肉桂醛对胃、肠有积极作用。其作用方式是通过阻止消化酶对消化道黏膜的侵蚀和加快消化道黏膜血流速度,从而防止消化道溃疡,增强胃、肠运动。肉桂醛可促进唾液与消化液分泌,增强消化功能,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并起活络筋骨、散淤血、镇静、镇痛、解热等作用。
其他作用
肉桂醛具有扩张血管及降压作用,对肾上腺皮质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可增加血液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肉桂醛还有降糖调脂作用,可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
植物提取物饲料添加剂应用于农业生产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而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才开始发现其巨大的潜在价值。目前已有多种植物提取物饲料添加剂得到了许可和使用,其中肉桂醛作为植物源提取物的代表,对各种致病菌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梭菌。由于其对病原菌细胞壁的破坏作用而表现出强大的抗菌能力,此外,由于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细胞壁的直接破坏作用,使细菌还不能对其产生抗药性。肉桂醛还可促进消化酶的活性提高,促进脂质代谢和脂肪的消化吸收;可以直接减少肠道菌群,刺激乳酸菌的产生,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机能。实验发现,在日料中拌入千分之零点一的肉桂醛,罗非鱼、鲶鱼平均降低饲料系数4%,日增重提高6%;叉尾鲴特定生长率提高15%,饲料系数降低15%,成活率提高3%,成鱼养殖时间缩短13%。
肉桂醛在水产中的应用研究
肉桂醛又名桂皮醛,是传统中药肉桂挥发油的主要活性成分(含量> 75% ),在空气中易氧化,在强酸或强碱环境中不稳定,易变色。肉桂醛既可从肉桂油中提取,又可人工合成。肉桂醛的人工合成法很多,其中以苯甲醛和乙醛为原料的缩合反应法被公认为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合成方法。目前肉桂醛在陆生动物饲料中的研究较多,具有提高动物日采食量和增重率、抗炎图、抗菌、抗病毒、抗虫等功能,被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推荐为安全的食品添加剂。
肉桂醛因其不溶于水、易氧化的特性,以往未引起水产养殖研究者的关注。随着肉桂醛包埋技术的完善和对其生物学功效研究的深入,肉桂醛在水产养殖上的研究和应用将越来越多。本文总结了肉桂醛的包埋方法及其在水产中的应用研究,为肉桂醛在水产业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肉桂醛的包埋方法
由于肉桂醛易氧化、难溶于水,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直接使用稳定性较差,药效低。为提高肉桂醛的稳定性,充分发挥肉桂醛的生物学功效,学者们开发了不同的包埋方法,将肉桂醛包埋在微胶囊中,避免肉桂醛被氧化并提高肉桂醛的水溶性。其中,最常用的是利用环糊精包裹肉桂醛,其稳定性和水溶性均得到显著提高。将肉桂醛与羟丙基-β-环糊精在459℃下按1 : 1投料下包合4 h,提高了肉桂醛的溶解性。也有人将肉桂醛进行微胶囊化用来增加肉桂醛的稳定性。利用微胶囊包裹肉桂醛既可提高肉桂醛在水中的分散性,又能防止肉桂醛的氧化,并能使肉桂醛缓慢释放。将肉桂醛制成纳米级的微乳,不仅能提高肉桂醛的水溶性和稳定性,更能提高其生物学功效。如王庆奎等以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乙酸乙酯为油相,加人肉桂醛制备得肉桂醛纳米乳,与同浓度肉桂醛溶液相比,肉桂醛纳米乳具有更强的抑菌活性。
研究认为植物中有些化合物对鱼类的疾病有一定的益处,其中提到肉桂中的有效活性成分肉桂醛能有效杀灭寄生虫。
肉桂醛在诱食、 生长方面的应用
肉桂醛对陆生动物具有诱食和促生长作用,报道表明肉桂醛对鱼类也同样具有诱食和促生长作用。通过迷宫试验证明,7.5 g/L的肉桂醛就能对黄颡鱼起到明显的诱食作用,对黄颡鱼的生长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实验室发现饲料中添加肉桂醛对半滑舌鳎具有明显的诱食和促生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