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线粒体
1.1内共生学说
基本理论:
(1)真核细胞的祖先是一种体积巨大的、不需氧的、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能将吞噬所得的糖类进行酵解取得能量。
(2)原线粒体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具有三羧酸循环的酶系,可以利用氧气分解丙酮酸,氧化活能。
(3)真核细胞的祖先吞噬了原线粒体,并且与原线粒体建立起了共生关系。
1.2生物氧化
预备知识–糖酵解:1分子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发生反应,生成2分子丙酮酸。
丙酮酸的去向:
1,参与乳酸循环,进行无氧呼吸。
2,通过线粒体穿梭系统进入线粒体。
线粒体的功能:
(1)三羧酸循环: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后进一步被分解为乙酰辅酶A,参与三羧酸循环。
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反应合成柠檬酸,进入三羧酸循环,最终将能量储存在FAD和NAD+中,乙酰辅酶A最终被分解为H2O和CO2
(2)生物氧化:三羧酸循环中的NADH,FADH2经过复合体的电子传递,将能量最终传入线粒体膜上的质子泵,通过化学渗透作用和ATP合成酶合成ATP。
1.3内共生起源的证据
(1)线粒体DNA中少有内含子,这是典型的原核生物遗传性质的特征。
(2)真核生物的核糖体是80s核糖体,而线粒体的核糖体是70s核糖体,这是原核生物的特征。
1.1内共生学说
基本理论:
(1)真核细胞的祖先是一种体积巨大的、不需氧的、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能将吞噬所得的糖类进行酵解取得能量。
(2)原线粒体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具有三羧酸循环的酶系,可以利用氧气分解丙酮酸,氧化活能。
(3)真核细胞的祖先吞噬了原线粒体,并且与原线粒体建立起了共生关系。
1.2生物氧化
预备知识–糖酵解:1分子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发生反应,生成2分子丙酮酸。
丙酮酸的去向:
1,参与乳酸循环,进行无氧呼吸。
2,通过线粒体穿梭系统进入线粒体。
线粒体的功能:
(1)三羧酸循环: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后进一步被分解为乙酰辅酶A,参与三羧酸循环。
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反应合成柠檬酸,进入三羧酸循环,最终将能量储存在FAD和NAD+中,乙酰辅酶A最终被分解为H2O和CO2
(2)生物氧化:三羧酸循环中的NADH,FADH2经过复合体的电子传递,将能量最终传入线粒体膜上的质子泵,通过化学渗透作用和ATP合成酶合成ATP。
1.3内共生起源的证据
(1)线粒体DNA中少有内含子,这是典型的原核生物遗传性质的特征。
(2)真核生物的核糖体是80s核糖体,而线粒体的核糖体是70s核糖体,这是原核生物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