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2020首届数字农业50人论坛在云南昆明举行。来自我国动植物遗传育种、土壤肥料、农业工程等领域的30位农业院士和专家指出,产销不对称、优质不优价,始终是中国农业“最头疼”的问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让农民富起来?如何让科学家真正地帮到农户?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e5c4fb6bbfd3fd1f3609a232004f25ce/3157bd529822720e6bbc8abf6ccb0a46f31faba1.jpg?tbpicau=2025-02-21-05_82aa44b55b83e1d992b72c3b5548f5f3)
“曾经我国农业都是千家万户生产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目前虽有所改变,但总的来说变化不大。”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波大学植物病毒学研究所所长陈剑平,在会上谈及当下农业市场痛点时提到,国内少有大平台能够将生产和市场直接对接起来,对于农产品生产者来说,信息不对称仍然是生产过程中的阻碍。“我们农民的生产没有市场前置,有时往往多种也卖不了好价钱,农民满腔热情,却没有得到相应的现实回报。”
宁波大学中国乡村政策与实践研究院院长刘艳也在会上提到,想要在传统农业大国做好农业绝非易事。“做农业第一需要地多,第二需要水资源丰富,而我们国家人多地少水缺,但我们用18亿亩地养活14亿人口,还养活了7亿猪,100亿只鸡,还要养活将近一亿头牛和羊。”她说国内农业生产的条件不尽如人意,可仍能创造奇迹。
但产销不对称仍然是我国农业最难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会遇到卖难问题。”与陈剑平提到的农民种植热情被辜负一样,刘艳讲述,产销问题还会导致浪费,“我们很多农产品要是卖不出去,也意味着土地和水的白白损耗,可以说浪费的都是我们的稀缺资源。”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a341bd45fe24b899de3c79305e071d59/e9a99ede9c82d15847c6cef4970a19d8bd3e424b.jpg?tbpicau=2025-02-21-05_cb59cd9e8e0afc838df1154bfbafa77e)
科学家基地展现新品种新技术
刘艳曾经长期在农业农村部从事农业科技管理工作,参与创建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她发现即便科学家研制的品种好、技术好,农民种得也好,但就是卖不出好价钱,这也就等于科学家最终没有帮到农民。而互联网时代,科技有望让农产品实现更有计划的生产。“农业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初心就是要解决中国农业最难、最头疼的问题。”她说。
数字化为农户和农企赋能
除了产销对接,大数据究竟能够为农产品带来怎样的帮助?
在会议圆桌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土壤领域专家张家宝表示,产地安全是农产品高质量的前提,将每一块土地通过科技手段分析其质量,对其中的化肥农药和包括重金属含量在内的元素进行数字化,也能评价出这片土地种出来的农产品质量的优劣。
事实上,我国生产智能化已见雏形,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初见成效。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副司长陈勇在会议上指出,随着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推进,全国已建成运营益农信息社43万个,累计为农民提供公益服务1.2亿人次,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受众累计超过1亿人次。同时,大数据应用也不断深化。
陈勇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的同时,还将加快农业农村的大数据发展应用,建立大数据的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构建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发挥好大数据预测、分析、支撑决策管理的核心功能,并开展数字乡村建设。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e5c4fb6bbfd3fd1f3609a232004f25ce/3157bd529822720e6bbc8abf6ccb0a46f31faba1.jpg?tbpicau=2025-02-21-05_82aa44b55b83e1d992b72c3b5548f5f3)
“曾经我国农业都是千家万户生产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目前虽有所改变,但总的来说变化不大。”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波大学植物病毒学研究所所长陈剑平,在会上谈及当下农业市场痛点时提到,国内少有大平台能够将生产和市场直接对接起来,对于农产品生产者来说,信息不对称仍然是生产过程中的阻碍。“我们农民的生产没有市场前置,有时往往多种也卖不了好价钱,农民满腔热情,却没有得到相应的现实回报。”
宁波大学中国乡村政策与实践研究院院长刘艳也在会上提到,想要在传统农业大国做好农业绝非易事。“做农业第一需要地多,第二需要水资源丰富,而我们国家人多地少水缺,但我们用18亿亩地养活14亿人口,还养活了7亿猪,100亿只鸡,还要养活将近一亿头牛和羊。”她说国内农业生产的条件不尽如人意,可仍能创造奇迹。
但产销不对称仍然是我国农业最难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会遇到卖难问题。”与陈剑平提到的农民种植热情被辜负一样,刘艳讲述,产销问题还会导致浪费,“我们很多农产品要是卖不出去,也意味着土地和水的白白损耗,可以说浪费的都是我们的稀缺资源。”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a341bd45fe24b899de3c79305e071d59/e9a99ede9c82d15847c6cef4970a19d8bd3e424b.jpg?tbpicau=2025-02-21-05_cb59cd9e8e0afc838df1154bfbafa77e)
科学家基地展现新品种新技术
刘艳曾经长期在农业农村部从事农业科技管理工作,参与创建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她发现即便科学家研制的品种好、技术好,农民种得也好,但就是卖不出好价钱,这也就等于科学家最终没有帮到农民。而互联网时代,科技有望让农产品实现更有计划的生产。“农业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初心就是要解决中国农业最难、最头疼的问题。”她说。
数字化为农户和农企赋能
除了产销对接,大数据究竟能够为农产品带来怎样的帮助?
在会议圆桌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土壤领域专家张家宝表示,产地安全是农产品高质量的前提,将每一块土地通过科技手段分析其质量,对其中的化肥农药和包括重金属含量在内的元素进行数字化,也能评价出这片土地种出来的农产品质量的优劣。
事实上,我国生产智能化已见雏形,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初见成效。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副司长陈勇在会议上指出,随着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推进,全国已建成运营益农信息社43万个,累计为农民提供公益服务1.2亿人次,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受众累计超过1亿人次。同时,大数据应用也不断深化。
陈勇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的同时,还将加快农业农村的大数据发展应用,建立大数据的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构建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发挥好大数据预测、分析、支撑决策管理的核心功能,并开展数字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