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和式太极拳(六十四式)拳谱
预备式 起势 01上步七星 02揽雀尾 03单鞭
04提手上势 (海底捞月) 05白鹅亮翅 06 搂膝拗步 07手挥琵琶
08 搂膝打掌 09上步搬拦捶 10 如封似闭 11 抱虎推山 (揽雀尾)
12 单鞭 (上步七星掌)13 肘底看捶 14 倒撵猴 15 提手上势
(海底捞月) 16 白鹅亮翅 17 搂膝拗步 18 手挥琵琶 19 海底针
20 青龙出水 21 三通背 (揽雀尾) 22 单鞭 23 云手
(单鞭) 24 高探马 25 左右起脚 26 转身踢一脚27 践步栽捶
28 翻身二起 29 倒叉步披身(含左右大捋、右搂膝拗步、斜平捶)
30 左右蹬脚 31 伏虎式
(搂膝拗步) 32 上步搬拦捶 33 如封似闭 34抱虎推山 (揽雀尾)
35 斜单鞭 36 野马分鬃 37 揽雀尾 38 单鞭 39 玉女穿梭
(揽雀尾) 40 单鞭 41 云手 (单鞭) 42 下势
43 金鸡独立 44 倒撵猴 45 提手上势 (海底捞月) 46 白鹅亮翅
47 搂膝拗步 (手挥琵琶) 48 海底针 49 青龙出水 50 三通背
(揽雀尾) 51单鞭 52 云手 (单鞭) 53 小探马
(抹眉掌) 54 十字摆莲 55 上步指裆捶 56 揽雀尾 57 单鞭
58 下势 59 上步七星捶 60 下步跨虎式 61 转脚摆莲 62 弯弓射虎
63 双抱捶 64手挥琵琶 收势
说明:
1、原谱为六十四式,未列预备式、起势和收势。对于补入的拳式大多为重式以过渡式列入“( )”內。
2、上步七星掌一式,有的叫“提手式”、“提手上势”。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个再抄本(即刘本)和六、七十年代的两个再抄本(即增本、辰本)中在“单鞭”和“肘底看捶”之间无其他拳式名称,但实际打拳时均有这一过渡式。而标有1929年、1933年纪年的再抄本(即民国本)中这两式间则有一“提手上式”,被划去后改为“上步七星掌”,而在之后用硬笔抄录的“六十七式”中直接抄为“上步七星掌”。根据考证原则此式应认定为“上步七星掌”为宜。
3、第29式“倒叉步披身”含左右大捋、右搂膝拗步、斜平捶。
4、“揽雀尾”、“海底针”在原始抄本中分别为“懶扎衣”和“按式”。 从而也说明了我们的拳的确是以武派为基础的。
5、王志恩根据原谱整理,由檀凤琳、檀皂火、张占祥集体审定
预备式 起势 01上步七星 02揽雀尾 03单鞭
04提手上势 (海底捞月) 05白鹅亮翅 06 搂膝拗步 07手挥琵琶
08 搂膝打掌 09上步搬拦捶 10 如封似闭 11 抱虎推山 (揽雀尾)
12 单鞭 (上步七星掌)13 肘底看捶 14 倒撵猴 15 提手上势
(海底捞月) 16 白鹅亮翅 17 搂膝拗步 18 手挥琵琶 19 海底针
20 青龙出水 21 三通背 (揽雀尾) 22 单鞭 23 云手
(单鞭) 24 高探马 25 左右起脚 26 转身踢一脚27 践步栽捶
28 翻身二起 29 倒叉步披身(含左右大捋、右搂膝拗步、斜平捶)
30 左右蹬脚 31 伏虎式
(搂膝拗步) 32 上步搬拦捶 33 如封似闭 34抱虎推山 (揽雀尾)
35 斜单鞭 36 野马分鬃 37 揽雀尾 38 单鞭 39 玉女穿梭
(揽雀尾) 40 单鞭 41 云手 (单鞭) 42 下势
43 金鸡独立 44 倒撵猴 45 提手上势 (海底捞月) 46 白鹅亮翅
47 搂膝拗步 (手挥琵琶) 48 海底针 49 青龙出水 50 三通背
(揽雀尾) 51单鞭 52 云手 (单鞭) 53 小探马
(抹眉掌) 54 十字摆莲 55 上步指裆捶 56 揽雀尾 57 单鞭
58 下势 59 上步七星捶 60 下步跨虎式 61 转脚摆莲 62 弯弓射虎
63 双抱捶 64手挥琵琶 收势
说明:
1、原谱为六十四式,未列预备式、起势和收势。对于补入的拳式大多为重式以过渡式列入“( )”內。
2、上步七星掌一式,有的叫“提手式”、“提手上势”。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个再抄本(即刘本)和六、七十年代的两个再抄本(即增本、辰本)中在“单鞭”和“肘底看捶”之间无其他拳式名称,但实际打拳时均有这一过渡式。而标有1929年、1933年纪年的再抄本(即民国本)中这两式间则有一“提手上式”,被划去后改为“上步七星掌”,而在之后用硬笔抄录的“六十七式”中直接抄为“上步七星掌”。根据考证原则此式应认定为“上步七星掌”为宜。
3、第29式“倒叉步披身”含左右大捋、右搂膝拗步、斜平捶。
4、“揽雀尾”、“海底针”在原始抄本中分别为“懶扎衣”和“按式”。 从而也说明了我们的拳的确是以武派为基础的。
5、王志恩根据原谱整理,由檀凤琳、檀皂火、张占祥集体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