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存德吧 关注:41贴子:840
  • 9回复贴,共1

出离不是让你放下一切,而是放下对一切的执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些佛弟子在学佛后确实在努力出离,比如对治自己对“肉食”的欲望,开始尝试吃素;比如对治自己对“名牌、奢侈品”的欲望,开始简朴生活,但有时也会陷入对“出离”的执著。
“我太难了!”
纷繁的工作、复杂的人际、越来越长的体检单......来自生活的压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发出慨叹、渴望逃离,而“出离”这一词汇也再次步入人们的视线。
于是有少年出离“城市”,隐居山林修仙;有素食者出离“肉食”,用绿色充盈身心,有白领出离“奢侈品”,回归简单生活。
然而这一通操作下来,我们真的“出离”了吗?
你真的出离了吗?
○ 是出离还是逃避?
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出离”其实等同于“逃避”,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们对待烦恼的不同态度,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组对话:
青年:大师!你收了我吧!
大师:嗯?为什么想出家呀?
青年:工作累、身体差、媒体天天毁三观,我想出离,我想解脱!
大师:噢~那如果每天不干活还有钱花、家庭美满、事业有成,你还要出吗?
青年:呃...这个嘛...
我们总以为是外在的人、事、物让我们快乐或痛苦,让我们执着而不舍,觉得换一个环境,问题便会解决。这种遇到烦恼不敢面对,下意识想要远离的心态就是“逃避”。
就像有青年为了免受工作学业的压力背起行囊,隐居山林,等到盘缠用尽又不得不下山归来,这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非出离;
或是有些在家居士只知诵经念佛,不管家人孩子,以为自己有出离心,实际却是对家庭责任的逃避。
其实“痛苦”与“快乐”都是自找的,如果不改变对事物的看法,就算逃到寺院、逃到极乐净土,也还会有看不惯的事与人,烦恼痛苦依旧如影随形。而改变的方法就是学会“出离”。
而所谓“出离”,则是在一切境界带来的烦恼面前都不会害怕、不会畏惧,同时,在外境带来的快乐面前也不生起贪恋和执着。
○是“出离”还是“执著”?
出离,听起来很抽象,但只要细化为省察自己的身语意,学会觉察、分辨、管理自己的情绪与欲望,也即对治贪嗔痴,便是在努力出离。
贪,指过度的欲望;嗔,指失控的情绪;痴,指一味的执著。
有些佛弟子在学佛后确实在努力出离,比如对治自己对“肉食”的欲望,开始尝试吃素;比如对治自己对“名牌、奢侈品”的欲望,开始简朴生活,但有时也会陷入对“出离”的执著。
比如,吃素以后,开始见不得肉食,甚至对肉食者产生憎恶、厌烦的心理——“我是吃素的,我不要和你们这些吃肉的人一起吃饭!”;
比如虽然不再追求“名牌”,但对精美的佛经佛像、念珠法器等又生起了执著——“我这串念珠是紫檀木做的哦!”
这样子的出离并不彻底,无非是从一个笼子钻进了另一个笼子,那真正的出离是什么样的呢?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就像电视剧《请回答1988》中小伙伴们全神贯注地看着电影,但就算电影再如何精彩,饭点时妈妈的一声“回家吃饭”,便乖乖收心回家。
真正的出离心也是如此,可以不带犹豫或不舍地放下任何快乐或痛苦的东西,可以走出任何习惯的场景,简单说就是可以放下对一切的执著。
《心经》云: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其实心中若无执著,不止无有恐怖,很多烦恼痛苦也自然无从生起。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0-12-09 08:36回复
    感谢,,会给我很多启迪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12-02 14:35
    回复
      2025-05-19 05:35:59
      广告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相,还要学雷锋,去布施,通过帮助人,获得快乐感。只是请教,对于修心(治疗抑郁等),是念佛经更好,还是听《印光法师文抄》白话版 更好?感恩!(印光大师据传闻是大势至菩萨化身,所以感觉,其教化是靠谱的。而且这边还有 社会主义的日常知识,作为判断标准。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IP属地:辽宁3楼2021-12-09 23:23
      回复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请教观世音菩萨问题,《普门品》里面,观世音菩萨,指导过千亿佛,这超过了地球的人口。1,如果全世界的人都称颂观世音菩萨,那观世音菩萨,救的过来吗?从千手千眼,可以变成“万手万眼”,最后“亿手亿眼”吗?2,如果全地球的人,都“不杀人,不虚构他人事实进行妄语、不直接去偷人的东西、无男女间不正当性关系、不饮酒”(五戒,最最凡人化的解释标准了),每日10声观世音菩萨,娑婆世界需要多少年,能够达到天人世界的水平?


        IP属地:辽宁6楼2021-12-16 23:39
        收起回复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思想汇报:印光法师年轻时,自称“常惭愧僧”,我这也是惭愧,自诩为“唯物主义”化的传统文化学习,结果最后还是得靠“密宗”的立竿见影的来帮助。不过会 中间之道(请教师傅,“中间之道”可以理解为最低级的 中庸?),中间辩证,类似阴阳平衡,密宗和“唯物主义化”的传统文化,两条铁轨学习。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IP属地:辽宁7楼2021-12-18 23:38
          回复
            南无阿弥陀佛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2-09-02 15:25
            回复
              《普门品》: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IP属地:辽宁10楼2022-09-06 15:24
              回复
                南无阿弥陀佛,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IP属地:辽宁11楼2022-09-06 15:31
                回复
                  2025-05-19 05:29:59
                  广告
                  放下执著,客观看待世界


                  IP属地:辽宁12楼2022-12-22 19: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