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吧 关注:229,099贴子:16,633,650

回复:【讨论】前提速时代(81-96)列车时刻表欣赏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当时京沪线上,还有济南局由青岛开往徐州的短途特快,全程11.5小时;青岛-兰州/西宁特快,即后来Z271/2/3/4次列车。另外,合肥与杭州之间开行夕发朝至的特快列车,先绕道蚌埠,然后走京沪、沪杭线到杭州,距离比现在的高铁长一倍有余


197楼2021-01-03 22:41
收起回复
    京沪北段中等生组,可谓战况蕉着,不时面临来自学霸的挑战
    109次列车是由北京开往苏州的直快,当时的时刻安排和后来的1461很像,中午从北京站开出,晚7点多到达济南前夕,被晚发车2小时的13次特快追上,在晏城停车待避
    包头-宁波155次远道而来,凌晨时分上京沪线,此时线路上一片寂静,没有快车的追赶,下午时分到达徐州
    1461的鼻祖161次当时晚间8点多从北京发车,午夜时分行至静海,被同城特快兄弟21次超越
    171次作为K371的前身,驶离黄土高原后,晚间踏上京沪线,一路向南,夜里2点多到徐州
    231次傍晚从青岛始发,到京沪线已是下半夜,第二天清晨还未离开济南局
    239次直快午后从北京开往青岛,行驶到济南已是深夜,因其傍晚在沧州和禹城被13次和63次特快反复蹂躏
    247次傍晚从北京开往烟台,行至青县被北京-南京西65次特快超车
    251次晚间济南始发,枣庄西站被13次列车超车
    著名的东营-南京破车255次下午一拐一拐地开上京沪线,很快面临残酷的生存竞争,兖州站被45次列车漂移超车
    北京-徐州西265次深夜始发,中午到达
    北京-济南东297次,白天运行约需8时,基本朝九晚五,生活惬意自如
    青岛-武昌213次清晨行驶在京沪线上,前后没有特快列车活动,过得波澜不惊
    据统计,京沪线北京-徐州段,直快列车待避特快列车共发生12次,大多数直快列车都有待避。在这一过程中,催生出吴桥加油站,早晨佳木斯-济南东191次在这里待避北京-青岛25次;下午北京-济南东297次和天津-西安261次在此同室操戈,297次后来居上,261次此后只能生气的退出京沪线;晚上,齐齐哈尔-常州141次列车在此又迎来北京-杭州31次特快的挑战。此外在德州站,天津-连云港203次待避45次特快,沈阳北-上海133次也在此不敌21次特快。京沪线弱肉强食,可见一斑。



    198楼2021-01-03 23:27
    收起回复
      今天的《动物世界》,我们把视线转向95年京沪线南段
      晚上,皖北的原野上恢复了宁静,然而在京沪铁路下行线上,却变得愈发热闹。21:37分,烟台-上海西的281次直快驶出徐州站,然鹅京福特快45次早早地跟上了它。并在宿县站超过了它。在45次之后,郑州-上海165次直快汇入奔向上海的溪流,一路南下,紧接着,东营-浦口255次直快漫不经心地开出徐州站,殊不知身后,远道而来的长春-上海西145次,北京-上海13次,成都-上海189次列车正在成群结队地向它逼近!果不其然,刚开出徐州 ,到达三铺站,255次停车27分,相继待避145次和13次。13次列车是京沪线食物链顶端的生物,这已经是它沿途捕食的第4趟直快列车。而跑在13次列车之前的145次无疑处于极大的恐惧中,一夜狂奔到南京,它终于找到了休息的地方,就在此时,13次列车呼啸而过(京沪21/2次,13/4次当时不停南京),接下来此车还可能在常州站进一步踩掉郑州-上海165次直快,以6:0的战绩宣示自己京沪霸主的地位。在13次列车呼啸而过之后,成都-上海189次列车加入京沪豪华套餐,1个小时后,西安/郑州-杭州105次,济南东-上海251次也沿着同一条路南下前往上海。伴随着下半夜的夜色,这些列车相继跨越淮河、长江,后面跟着北京-苏州109次直快,太原-上海171次直快,成都-合肥/南京129次,西宁-上海175次,洛阳-上海157次。新的一天朝阳逐渐照亮大地,从齐齐哈尔远道而来的141次迎来了比东北更温暖的,新一天的阳光,然后是青岛-上海231次直快,此时在温暖舒适的25G特快21次列车上,头一天晚上上车入睡的乘客也渐渐醒来,21次列车冲过徐州站,相继在固镇超过231次,在蚌埠稍作休息,跨越长江,沿着南京站下行正线超越141次列车。进入苏南,已是中午,然而21次特快越战越勇,在常州站超越洛阳-上海157次,紧接着在无锡站,又上演了特快超越特快的好戏,力压北京-杭州31次特快列车,以踩6车的辉煌战绩,追平13次特快列车,进入上海站。如果说13次列车在京沪北段表现神勇,21次列车则在京沪南段后来居上。当21次列车一路向南所向披靡之时,石家庄-上海195次,沈阳北-上海135次,京沪161次,西安-上海137次也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京沪线,直到午后,从大西北开来的185次和从内蒙古开来的155次,在夕阳下沿京沪线奔向温暖的江南水乡。



      199楼2021-01-05 22:36
      回复
        石德、石太线,经典的天津-广州153/4次(现T253/4),太原-上海171/2/3/4(现K371/2/3/4,最近缩短到昆山),长春-石家庄211/2/3/4(后来K1525/6/7/8),天津-郑州225/6(后K329/30,改京九),天津-西安261/2(后K213/4,改走绥德),四方-太原275/6/7/8 (后来2575/6/7/8)已经上线运行,这一段线路地处平原,已经复线化,因此均速能到达60左右;一部分列车在此基础上继续西行,就进入了太行山深处的石太线。老石太线全程225千米,用时5小时,当年山西与东部平原区联系不便可见一斑。


        200楼2021-01-05 22:49
        收起回复
          95年时,青岛-济南直快列车一般需要6.5小时左右,均速能达到60+,从胶东半岛出发,当时可以到达京沪、武汉、太原、通化、丹东和兰州/西宁,当时青岛-广州列车和青岛-成都列车尚未开行


          201楼2021-01-05 22:55
          收起回复
            当时烟台开通了前往京沪和省会的旅客列车,蓝烟线标准不高,均速只能达到40左右;而鲁南的临沂、日照当时也迎来了开往省会的旅客列车


            202楼2021-01-05 22:58
            收起回复
              鲁西南的菏泽、济宁95年也迎来了旅客列车。
              郑州-合肥直快,也利用西安-广州车升级特快后的271/2/3/4车号开了起来(93年升级),初期全程需要13.5小时,后来运行时间不断缩短。
              鲁西南和皖西北的铁路面貌,在90年代初解决了通车的问题,90年代后期,京九铁路开通后,这一带的铁路客运从落后走向先进,如今,京九铁路已经承担起大量南来北往的直达特快列车,特别是对于东北开往华南的列车,京津冀去往江西、福建的列车,京九铁路发挥了主导作用


              203楼2021-01-05 23:05
              收起回复
                95年,从合肥到上海仍是一段充满艰辛的旅途,不管是隔夜特快还是需要走上一整个白天的直快。那时候合肥与厦门虽然开通了直通旅客列车,但列车需绕行南京,然后沿宁芜线、皖赣线南下,走出了一个大问号。另一个让人迷惑的问题是,部分列车当时终到上海的时间是前不着村、后不搭店的凌晨2点多,先不说旅客下车后怎么办,这个时间让京沪线上海段如何安排天窗检修,实在是看不懂


                204楼2021-01-06 22:28
                收起回复
                  京九线贯通前,阜阳还是铁路的末梢地带,90年代中期,外出务工的大潮已经开启,然而从皖西出发出发经铁路外出务工并不方便


                  205楼2021-01-06 22:31
                  回复
                    黄山-常州;铜陵-上海快客


                    206楼2021-01-06 22:34
                    收起回复
                      南京-广州211/2次直快,一直到后来的1311/2,K527/8,都是串联起苏南和广州的绝对主力。与此同时,皖赣线沿线广大地区可以乘坐357/8/9/60次直达长三角。除此之外,在前提速时代,沪宁短途列车,更多地是通过这种22B管内快车的形式实现,全程5-6小时,许多乡镇级小站当时就有这种列车停靠


                      207楼2021-01-06 22:47
                      收起回复
                        接下来我们分别以沧州站和苏州站为例,分析京沪线北段和南段在95年的通达状况。沧州站当时每日有62趟列车停靠,包括京沪线一半左右的特快列车,途径京沪线北段,天津-德州之间所有的直快列车和普客,就通车范围而言,向东北方向可以抵达黑吉辽三省,最远能到达佳木斯;向南可乘坐45次到福州,但反向46次不停车,福建和江西2省有去无回,回程最远可到达杭州(32次特快),京沪沿线各地都很方便,此外通过156次列车,可以到达京包线沿线,通过261次列车和384次直快,两趟车在德州向西直抵山西,进而最西可以到达西安,而去往京广线石家庄以南广大地区,则有154/3次直快列车,可以通过这趟车去往河南、湖北、湖南和广东。总而言之,当时沧州除了去往西南地区和大西北,通达度还是很可观的。
                        这62趟车在早晨分布最集中,夜间上行车较少,旅客列车在沧州站,一般停车7分,要较好地接发这些列车,需要2条上行到发线,2条下行到发线,至少是一个3台6线的总规模(假设同向2趟车使用同一到发线,前车开出与后车进站停车,间隔不小于10分钟),在候车室的安排方面,假设旅客在开车前60分钟开始候车,上行安排3个候车区,下行3个候车区,分别对应不同车次,就足以满足不同列车的候车需要。按一趟车150人乘车计算,沧州站95年时年发送旅客大致有300万人,候车室常态客流1000人左右。



                        208楼2021-01-06 23:21
                        回复
                          接下来我们以苏州站为例,分析95年京沪南段城市铁路出行状况。95年,苏州站每日接发旅客列车84列,可为非常忙碌了。这其中,包括京沪线一半左右的特快列车,(13/4,21/2,45/6是不停的,还有一班无锡-上海的管内特快也不停),几趟旅游列车,所有的直快,华东各省管内快车占据接近一半,此外还有几班普客站站乐。管内列车多是当时苏州站的一大特点,这与当时长三角经济起飞,人员流动增加有关。
                          论通达度,苏州站借助紧邻上海站的优势,北上能到哈尔滨,覆盖东三省,此外还能到包头、太原,西北能乘坐沪乌特快一路直抵乌鲁木齐,还有一日2班去往成都的直快。苏北、皖北、胶东半岛地市也可以实现较为精确的覆盖。相比之下,苏州去往除苏南、安徽南部以外的长江以南地区不太方便,只有一趟南京西-广州211/2次直快,联系浙赣线杭州以远、京广线南段广大地区,云贵则为空白,说明当时京沪-沪杭跨线车不多,而且比较短途化。
                          论车站组织,假设同一到发线相邻两班车至少间隔10分钟,候车室旅客开车前60分钟开始候车。经计算,苏州站需要5条到发线来处理所有列车,对应1座侧式站台+2座岛式站台。站改前苏州站,基本就是这种配置。候车室方面,去往南京和上海方向至少各需要开辟5片候车区域,来容纳不同列车同时候车。保险起见,考虑到苏州站还有几趟始发车,客流较大,一楼和二楼各需要至少6个候车区。候车室人流量,平均1000人,高峰期可能有2000人。日旅客发送量达到1万人并不奇怪,高峰时可能有2-3万人/天。年旅客发送量300-500万人。由此可见,苏州站当时客流压力不小。
                          在线路检修方面,苏州站下行天窗安排在午夜12点前后1.5小时;上行天窗在312次发车后,不过这个328次夹在中间,非常碍事,不知道沪宁短途车安排在如此离谱的时段,下半夜2点多始发,是出于什么目的。




                          209楼2021-01-07 23:19
                          收起回复
                            1995年,在完成复线化后,沪杭全程实现了3小时运行,杭甬线也基本能实现3小时通达


                            210楼2021-01-10 17:23
                            回复
                              杭州-金华,最快约需3 h,均速60+,但过了金华,随着铁路进入山区,车就开的慢了起来。金华-衢州82千米,一般需要1.5 h,衢州-上饶121千米,一般需要2小时15分出头,上饶-鹰潭106千米,一般接近2h,鹰潭-向塘西105千米,需要110分钟,继续向西,列车需要2小时到达132千米外的新余站,再用2h到达萍乡,行走完整个沪杭+浙赣,到达株洲,1148千米需要20+小时。可以看出,浙赣线当时即使是特快列车,技术速度也只有50-60,浙江-江西两省交界处车速最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线路条件恶劣,限速低(可能只有80?),二是部分区间仍是单线,时刻表中列车在浙赣沿线车站普遍停车时间长,却难以核实待避,可能说明列车运行中,相当多的时间浪费在会车,第三,当时的牵引机车仍以ND2为主,原产于欧洲的该机车,对东南地区湿热天气条件不适应,也降低了运行效率。


                              211楼2021-01-10 17:3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