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理论吧 关注:93贴子:11,273
  • 22回复贴,共1

时间与利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言
这则前言断断续续写了几天…发出来的时候已经修改不少次了,现在已经不如启篇时那样有热情了——我早已收起了我文字的武装,不再向他人传输价值,然而他人的痛苦依然在字里行间渗透出来传染我的情绪。
我现在做的事已经无法再简单了,提醒一个人思考他的目标,追问他他的行为是否与他的目标相符,假如不是,那这究竟是不是自己真正的目标?希望做一件事,希望让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会希望做一件事的人,这两者表象相似却天差地别,前者会使你知性合一,后者只是自我暗示的包装——为了逃避自己过去不曾摆脱的某片阴影。
我以为【哲学】是一把【利剑】,它划开你的肌肤,切除你的病灶,你在旧价值的崩塌中感到撕心裂肺的疼痛,也在疼痛后感受涅槃的轻盈。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接受【哲学】,不够强健的意志是没有办法熬过漫长的审讯的,但是从来没有谁生来有那坚韧的灵魂——所以才有磨砺精神的必要。
最近在思索【时间】背后的意味,我先想到了光锥视界线,其次是未知确定化,之后便是心理社会类的一些经验。我认为【时间】是可以计量主客关系转化的变量(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这就是本质,现在只能说这是区别于其他视角相当典型的一个特征),对于【主体】自身而言即意味着【成长】(多用于人)【进步】(多用于社会)【进化】(多用于物种)【演化】(多用于自然)。就人而言,理性面对时间的态度便是用冷静的眼光审视过去与将来,你要认识到过去发生了什么而你又因此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要承认未来只能预测而非确定而你要怎么面对预期之外的真实。非理性的冲动中思索的最大敌人是恐惧,不敢直面过去的恐惧,不敢迎接变动的恐惧。
*其实我在迎接未来时也相对缺乏勇气,步入大学后参与了不少社会实践,这种状况好转了不少。
上一篇笔记写了其实还不到一个月,不过我自己也不曾预料自己能够这么高产,字数反而比以前大部分的笔记都多,大学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确实是多了不少,上一篇也为【符】视角的思索画上了一个暂时的句号,既然开始了新视角的探索,重启一篇笔记也未尝不可。


IP属地:浙江1楼2020-12-02 23:02回复
    11.28
    1、
    【时】:异与协
    【符】:实与相
    【物】:主与客
    【坐标形式】:矩阵化(绝对形式)、参数化(相对形式)
    神话(宗教例、临在分力)
    量子(科学例、实在分磁)
    圆环(数学例、此在分电)
    镜律(艺术例、自在分符)
    蓓蕾(进化例、现在分时)
    2、(《生活的花束》内容前瞻)
    前言
    这本书的定位是一本哲学普及散文,也就是你们熟知的鸡汤。(我写的系统性,思辨性会更强一点。)想要阅读哲学相关,读者需要承认哲学的几个基本精神,读完整篇散文你会对这些精神有更深的理解并且认识到它们深层的统一性:
    ①(蓝-解构价值)质疑精神:不迷信权威与舆论,不把思考当成苦差事,不把事物标签化,不畏惧信仰崩塌后的虚无,知晓探索没有终点,在追问上不知疲倦。
    ②(紫-建构价值)人本精神:发掘现实中的矛盾,视人的幸福为终极指向,将哲学用作一柄长枪刺向人心对未知的恐惧,修正人与现实相处的心态。
    ③(红-解构方法)理念精神:从特殊到一般,从变化到不变,从现象到本质的抽象思维,逻辑检验自洽,使思想系统化并且能够灵活地在不同情境下转化自身内涵。
    ④(绿-重构方法)科学精神:理论可靠性以事实验证为基准,在实证法则下追求预测准确性最大化,方法求同存异,倡导多角度切入从而使评估更加客观,结论更加可靠。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看看别人的文章,理论论文实验天衣无缝,科普作品论证引经据典,文学作品辞藻富丽堂皇,娱乐作品幻想引人入胜,讽刺作品思想一针见血,我这个无名小卒捏着一手三脚猫功夫只会写写哲学普及,实在是无地自容,还请读者们多多包容。
    零、楔子
    ——谨为每一个探寻者献上生活的花束。
    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作者,一位平凡的架桥人。
    用桥去连接矛盾的两岸,也用桥去切断连贯的河流。
    我并不掌握有任何真理,但我们可以聊聊,如果我们对世界感到了不满,如果我们对自己感到了不满,如果我们想要看到更远的风景,我们,可以怎么做。
    我想要告诉正在吞咽一行行文字的你,我不想为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添上多余的信条,我写这些文字,是想要以我自己的方式,提醒你拾起那原就属于你的花束。
    方法总能更好,合理没有绝对,在写下这些文字之后的我依然会挥别当下不断求索,等到各位看到这些文字时,或许我已早早地离开这处足迹了。
    文字既是作者智慧的结晶,亦是他人偏见的凝聚。烦请各位将阅读仅视作生活的装点,抓住人生的幸福而非溺死于书海之中。
    鱼不离水,树不离土,人不离生活。知识根植于思维与实践,而正是思维与实践构成了生活,因此言语意义的传达有阅历的门槛,那么请投入到生活中去吧!
    我能通过字句引你看向高处,却不能靠篇牍代你登高。思想是片面的,辞藻是贫乏的,但生活永远深刻丰盈。
    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请允许我将那简陋的文字献与你,愿你因我所述抬头望向窗外生活的花海,一窥世界的多彩。


    IP属地:浙江2楼2020-12-02 23:03
    回复
      11.29
      1、哲学是一种态度,一束冲向未知的光芒,一柄刺向恐惧的利剑。
      当一种未知被相对确定下来后便成为了已知,这时候它就变成了科学,但是未知是无穷的、绝对的,所以哲学的价值并不会因科学而褪色。
      哲学家是真正的勇士,从不避讳质问自己最柔软的那块内心,因此他们的心灵才会在煅烧后融贯一体,思想才会在磨砺后焕发光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他们人格独立的生动写照。他们用行动践行价值,鼓舞那些活在阴影中的人们与潜意识抗争。
      不要懦弱!不要固执!不要害怕犯错!仰望星空的人啊,哪怕人类的终点是毁灭,我们也要守护生而为人的尊严,用那不羁的姿态向着覆盖天地的恶魔怒吼,告诉他我们从不停止前进,要么就让历史的车轮碾过他降下的噩梦,要么就让我们的故事画上一个悲剧艺术的壮烈句点!
      2、时间是什么?是无穷变化的原因?是螺旋上升的形式?时间计量着事物从未知变为已知,是思维上升的道路,是文化发展的车辙,记录着世界流变,将当下铭入过去,并且一直贯通到茫茫的未来。
      3、电车难题背后的社会性自我认知
      讨论这个问题的绝对对错没意思,研究特定的群体为什么会产生带有高度一致性的回答,并且在此分析上推论一个人很可能会做出的回答才有趣。
      五个人理想化的平等意味着那绑在另一条铁轨上的一个人相对于四个人是绝对的【少数】和【弱势】。显然出于下意识的自我代入,自认为是【少数】和【弱势】的群体成员不会扳动闸门——理由只是后续的形式,会做出什么选择主要还是取决于动机。
      特别需要强调的,出于动机的非理性,这里的【自我认知】是主观的:群众代表本身是少数,但是他们有的则是作为【多数】的意识,资本剥削下的工人实际上是多数但是他们往往只意识到了自身的【弱势】…等等。
      从既得利益的角度分析,从社会中获利较多的下层群体往往【多数】意识较强,生活顺利的精英分子大多【优势】意识较强,反之亦然。
      由于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如战斗机中的吊车尾【弱势】意识未必不如吊车尾中的战斗机,实际分析时也必须结合个人所在的局部环境展开。
      有极端经历的人思想也会极端化,至于哪种极端,通过实际表现的考察很容易将两者作出区分,自认为是【多数】【强势】的人大多焦躁激进,其反面往往表现的沉默敏锐。
      如果追求方便地实施考察一个人的社会性【自我认知】,可以就地问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问题,比如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对政府的意见,对改革的看法等,这些问题还是能相对直接地反映个人心理的——当然前提是你告诉他你的调查只是兴趣不是要上报的工作,不然调查结果很可能会失真。
      最后考虑到社会上主张“不回答”的人群数量逐渐增长,我额外对这一类别进行说明(尽管电车问题要求只能回答是或非)。这一群体主要分为三类人,一类是看到了一些文章说电车难题的价值不在于确切的答案,然后觉得回答“不回答”境界很高的乌合之众,一类是懒得转脑子根本就不认同哲学问题的价值的喷子,最后一小类是保留观点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只倡导人们通过思索这个问题反思审视当下的社会以及自身伦理观的人。


      IP属地:浙江3楼2020-12-02 23:03
      回复
        11.30
        1、娱乐只会消耗更多精力,补充精力还是要靠休息;娱乐只能暂时转移压力,释放压力还是该脚踏实地完成工作和计划。
        12.1
        1、(某处评论)我并不是为你们正反任何一方的观点辩护,我只是厌恶你的为人本身——凭借自己微不足道的阅历给事物贴标签,作断言,然后把对方踩在脚下,以此达到自我暗示的效果满足自己那虚伪至极的优越感。你的经验固然真实,没有一个阵营有着完全的纯洁性,但是这种擅自以偏概全,扩大对象范畴的行为只会伤及无辜,滋生彼此之间的仇恨与愤怒,让理性的交谈变得更难展开。你不想去听那些善意的说明,你相信老鼠屎能坏一锅粥,你觉得只要有一个顶着对方的理念做坏事的人,他们全员便都罪该万死。不打算去了解对方群体更多,把成见奉为圭臬,这便是你骨子里不敢面对未知的懦弱。
        12.2
        1、理解与包容是彼此依偎的温暖
        探索与好奇是照亮方向的曙光
        ——写给小藤
        看似瓦解了绝对价值,实际上只是换做“理解与包容”是绝对的正确,我指出小藤依旧不愿走下高高的神坛后,小藤回了句“不明白”并删了我们讨论的贴子。
        也许他还没有准备好——思想者们大多太清高了,探索是一个充满苦痛与伤痕的过程,而他们不肯承认成长是一段不断犯错的历史,非要守住自己那块绝对价值的净土,是在害怕迷惘与虚无将他们尽数吞没吧。
        不同于我在思想探索上的狂热,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我也同他一样多愁善感而优柔寡断,对他人的情绪敏感,对剧烈的情感感到不适。我很喜欢他的温柔,那是在漫漫长夜中凝视过去的双眼,他宽恕了无穷的因果,放下了愤怒与仇视。只是,如果始终没有向未来迈步的勇气,那清冷夜色将会永远等不来那剥开悲伤的黎明。
        2、哲学的敌人是两种对未知的恐惧:第一种是恐惧未曾探索的过去,不愿去深究事件背后的逻辑而用扣帽子自欺欺人;第二种是恐惧还未降临的未来,不愿承认不确定性下人们必须在犯错中成长的现实。
        一个是不敢知,第二个不敢错,两种心态都由个人成长经历中的种种挫折所塑造,而非我们本来的模样,固化的心态和行为模式只会限制我们的适应能力,不敢知会使你无法正常处理获得的知识,抗拒事实乃至脱离正常的人际关系,不敢错会让你处理新事物的能力不断下降,最终成为一个活在过去里的人,
        3、谈一个人的格局看他的视角;谈一个人的境界看他的动机;谈一个人的人品看他的态度;谈一个人的水平看他的思维;谈一个人的价值看他的成果。


        IP属地:浙江4楼2020-12-02 23:03
        回复
          你这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真是突飞猛进啊。那家伙我摩擦了好几天也就撬开点缝隙,好嘛,今天复制你的一段文字内容给他看看。直接把他的世界观震碎了。


          IP属地:江西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0-12-03 11:09
          收起回复
            12.3
            1、(搬运、删改及总结)
            科学从建立过程上看是验证统计学,属于高强度的归纳推理以及之上的演绎推理的结果。
            归纳推理的完善过程:从因果到相关,从定性到定量,从二元到多元,从直观到实证。
            归纳五法【密尔法】(实证科学的基础):求同法、求异法、同异共用法、剩余法、共变法(唯一能够定量的归纳推理)。
            思维的单元是概念,逻辑的基本对象是命题,学术的核心是模型。
            概念关联得到命题,命题组织得到模型。
            概念是从无限的变量中找出的特殊代表,论其真实性是信息的压缩
            归纳推理为概念建立功能性联系(经验命题)实现从经验到预测的实用效益。
            形式逻辑(含演绎推理和其衍生的数理逻辑)从一个已知命题推论具有相同强度的命题。
            统计学方法:总体(对象)→样本(特殊代表)→可统计变量(性质)→函数
            因为世界是无限的,人不可能考虑到所有变量的所有可能性,因此我们的认识只能建立于有限的经验选取有限的变量有限的可能性——认知科学界的重要人物赫伯特西蒙指出:“
            知识的使命,就是在所有的逻辑可能性总类中选出一个其经验可能性较为有限的子类,从而在描述可能性的各变量之间建立一定的功能联系。
            知识的最终目的,是确定过去和现在的已知事实与未来的事实之间的关系,从而由当前状况推理唯一一种可能性。”(有限理性理论,是认知科学与行为经济学的底层假设之一)
            其中知识自身的各命题符合形式逻辑是自洽,符合过去的经验是他洽,目的是预测未来即续洽。
            当下的统计学将逻辑的因果关系划入相关性之下,贯彻了还原论的思想,而其他学科的发展则以统计学的实验方法来描述研究成果,可以说当下整个社会的科学进步是建立在统计学思想和方法之上的。
            但是概率统计学终究是【现象】研究,而且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取样的方式人类证实了客观【变量】有一定的关联(尽管是不尽然准确的),面对时间的单向性,逻辑的双向相关在指导实践层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求知又回到了柏拉图的课题——【理念】上。
            现在知识体系下柏拉图的【理念】更加符合【变量】的特征,已经脱出了个人的思想而成为了一种独立的知识对象,我们也不可能回归当时的原始唯心观,但是因为【变量】也并非实在的客体,如果其是世界的单元,那么就如马哲指出的,唯物的物指的是【物质性】而非某个具体的物质单元了。
            基于这个不确定性,因果推断问题至今依旧是一个很热门的学术问题,这个问题还是回归到休谟当年的追问上——所有演绎逻辑都基于归纳逻辑之上,而归纳逻辑基于经验之上(休谟之叉),而经验的根本是什么?经验绝对可靠吗?
            推荐读物:
            因果推断问题:《为什么-关于因果关系的新科学》朱迪珀尔
            认知语言学:《表象与本质》侯世达(人类思维的核心是类比)
            3、(搬运)
            变态心理医学
            无意识中的本能欲望经常要求获得满足,但又因社会的制约而不得不被意识压制下去,于是形成内心冲突,因而往往引起焦虑。为了减轻或消除焦虑时的紧张不安,以保障内心的安宁,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存在着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各种变态心理就是各种防御机制单个的或多个组合起来发生作用的外部表现。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的过度运用,常引起明显的精神异常和人格缺陷。
            行为主义模式以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和斯金纳的学习理论来说明病态行为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即所谓心理冲突之类概念不过是主观臆测,不可能进行客观的测量和评定,对变态心理的研究应注重于可观察的行为表现;病态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而也可以经过再学习,通过对抗性条件作用加以矫正。行为疗法应用于临床,在矫正恐怖症性变态等病态行为方面取得的成效,使这一模式经受了实践检验,获得支持,并对行为医学的兴起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会学模式强调社会因素对发生变态心理的作用,认为经济贫困、 种族歧视、生活变更、社会压力等,都可能引起变态心理,而变态心理乃是社会病理学的反映。跨文化精神病学的研究成果显示,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对变态心理的判断标准、患病率的统计分析、症状的表现形式以及预后的估计等,都可能存在差别。例如,从社会利益的角度来看,人格障碍、性变态,瘾癖之类问题,都是破坏性的、属于违反 道德规范的行为,为社会所不容。从医学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类人存在着心理变态,致于不能恰当地适应社会生活。
              变态心理有多种表现形式,可根据不同的标准或其严重程度分类。按心理过程或症状,可分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等。


            IP属地:浙江8楼2020-12-03 12:31
            回复
              最近愈发地发现自己基础学科知识不足,所以在恶补逻辑学和数学上的内容,虽然这些东西貌似大二都会教...我就权当预习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12-03 12:33
              回复
                12.4
                1、我的态度很明确,我尊重每一个人以及所有能经过剃刀原则检验的质疑,但不代表我认同所有的信念——我尊重人是因为人有成长性,尊重质疑是因为它确实有待探究,尽管无限的时空下所有的正确都将归入虚无,但是既然生活在确定的时空中,想法终归有是否合乎时宜之分。
                2、纯粹个体的归纳推理能力局限于原型推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类比,多对象的类比取交集才得到变量,因此变量的归纳和检验需要一个庞大的统计样本,这建立在文化的根基上的,因而变量是文化的思维单元,原型是个体的思维单元,生活于文化环境下的社会人拥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思维能力。
                个体为了生产生活将知识的可靠性托付于社会而取用现成的科学,又以自身为样本修正科学,增加科学的归纳强度,提升社会公识的可信力,吸引后代做出同样的事,这便是文化发展的原理。
                人寿命的有限对于整个人类的生存恰到好处:与城市早期快速的扩张到后期的边缘化同理,人心中的思维之网以已有原型为中心不断密织,增加信息处理速度的同时带来了新认知的模式化边缘化。为了适应持续流变的世界,思维便以去中心化的方式重构自身,变量——原型的交集就在这个过程中应运而生。
                3、(搬运自公众号【看本质】,有删改)
                认知科学家候世达说:“类比思维是思考之源与思维之火,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推理手段。”
                类比包括对象类比(名词)、属性类比(形容词)、关系类比(动词)、结构类比(模型)。在人的生活中类比多以隐喻的形式发生,关于这点《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给出了大量的实例与分析说明:
                “以物体和物质来理解我们的经验,使得我们可以挑选出部分经验,并把它们当成一个统一种类中的离散实体或者物质。一旦我们能够把我们的经验看成实体,我就能指称它们,将其归类、分组以及量化,从而通过此途径来进行推理。”
                类比是一种稳定而粗糙的理解,建立于事物的相似性上,但也容易忽视事物的独特性。(在这个问题上,本人理论中的【孤独命题】能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将类比的研究聚焦到事物具有相似性的前提上,将已知的对象称作【原型】,将类比的对象称作【摹本】,认知语言学中针对这两者的研究形成了一个小分支——【原型范畴论】(也称作【现代范畴论】)。王寅在《认知语言学》中如此定义:
                “原型是一个范畴的典型实例,其他成员是基于它们被感知到的与原型相似而被纳入同一范畴的。范畴成员基于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有程度之分。......范畴以原型成员为中心,通过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扩展的,词义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以中心意义为基础不断扩展形成了一个意义链(Meaning Chain),构成了一个语义网络。”
                这段话中【家族相似性】是日常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提出的理论,指的是日常语言中事物的范畴未必具有鲜明的概念性,而仅要求其中的各对象之间具有相对的相似性。
                原型范畴论有很强的解释力,我们正是围绕这些原型,织出了每个人的信念之网。那些越早出现、处于中心位置的信念,关联的节点越多,对我们的影响也越大。(此段话为原封不动的搬运)
                两个极具价值的原型:家庭原型和自我原型。家庭原型对应着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学上关于原生家庭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研究,自我原型则犀利地指出换位思考只是把他人作为了自己的摹本。
                回顾归纳逻辑一节,西蒙这样描述人的理性:“人只能在一个封闭的变量系统中才能做出有效决策。人的理性是「有限理性」,我们能高效决策,是因为我们能快速区分哪些信息与决策有关,哪些无关。”
                在无限中自觉并且有效地划出一块有限的区域进行归纳和演绎,这是人类智能相对当下大部分人工智能的一大优势。类比作为一种经验迁移的认知过程效率极高,但作为代价,原型也限制了我们的视角,约束了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偶尔犯下非理性的错误、受困于固有观念、甚至被某些心理阴影封印住某种能力。好在范畴的牢笼尽管限制了我们的知识本身,却不限制我们探索与开拓来扩大牢笼的自由。因此在时间发展的尺度上宏观地看,我们的知识没有绝对的边界,只有相对的边界,未知是无垠的,可能性亦是无限的。
                “只有已知的事物,才能让我们从已知中解脱。”——《表象与本质》
                3、我应该在记录、沟通、分析、抒情上建立四套不同的语言模式,根据不同的目标改变策略是必要的。其中沟通上适当的例证是我所不擅长的,严谨的形式逻辑分析也是我不擅长的,抒情水平也一般般~总之开始先需要一些刻意的练习。另外这四种模式恰好对应四色旋进理论。
                4、【变量】是理性的成果,
                既包含了人基于过去事实相关性的经验求证,
                也寄托了人希望靠过去建构未来的美好愿景。
                纯粹科学是停滞的,即使是科学也需要有人提出猜想,而猜想则属于想象力的疆土,思维能力强大的科学家不在少数,但是能提出有价值命题的科学家必须还是充满灵性的。因此我常常在我的哲学主张中提到转化自己面对世界的心态,因为大概只有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的人才能提出同他的人格一般美好的、对未知浪漫而不失逻辑的设想。
                5、我梳理一下这个周末需要整理的理论,暂时能想到的:
                【四色旋进理论】——迭代式的思维高效发展方法
                【索菲亚整体模型】——五个极具代表性的变量以及其整体【索菲亚】
                【孤独命题】——孤立的概念意味着什么
                【赤子之心】——知识的价值与符合知识价值的的求知心态。


                IP属地:浙江14楼2020-12-04 11:08
                收起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0-12-11 17:37
                  回复
                    将【思维发展方法】整合于《生活的花束》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0-12-13 20:11
                    回复
                      12.13/12.14
                      1、悖论paradox→para+dokein指多想一想
                      2、对称性思维和悖论
                      3、阅读笔记与联想
                      驱动型问题分析
                      一、校准目标
                      具体、可衡量、可行、时间限制、正面化
                      二、重建方法
                      数据、背景、追问本质、舍得、可操作化
                      三、动机递归
                      动机之下有动机,无法达到则退步
                      方法之上有方法,小改不成则大改
                      (摘录)现代物理学中人们用“量子场论”去描述微观粒子的性质与相互作用,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归纳为:①微观粒子的波函数可以被视为弥漫在时空中的“场”,认为所有物质都是各种各样的场。②场的能量动量是量子化的,就像阶梯一样,比如能量可以是0 1 2 3……但不能是1.3 2.5这样的。③场的能量动量每上升一个台阶就相当于时空中产生一个粒子,每下降一个台阶就相当于时空中湮灭一个粒子,场能量下降到最低的话就是一个粒子也没有的真空。也就是说,场比粒子更基本,真空是场的能量最低的基态,而粒子是场的更高能量的激发态。
                      诺特定理:每一条守恒定律的背后都是一种对称性。能量守恒的背后是时间平移对称性,而这在广义相对论的扭曲时空中是不成立的
                      临界融合闪烁频率(CFF)值
                      个体在有限时间内捕获到的画面帧数越高,个体感知到的时间流逝越快。
                      根据《动物行为学》期刊近期发表的跨物种分析,不同动物的CFF值都有所不同。比如苍蝇的CFF值是240次/秒,松鼠的CFF值是108次/秒,狗的CFF值是80次/秒,人类的CFF值是60次/秒,重达350千克的棱皮龟的CFF值仅为14次/秒。
                      通过对比分析这些数值发现,小型动物的CFF值一般比大型动物的CFF值高。也就是说,小型动物单位时间里能感知更多的信息,因此它们所体验的时间变化就比大型动物更慢。
                      而同一物种,比如人,个体间差异性格、天赋、决策与感知能力差异会影响CFF
                      对于同一个人,年龄、情绪(如多巴胺刺激下的紧张情绪)、精神状况(集中力)等因素也会影响CFF
                      设计原理:“简单性和模块化是软件工程的基石;分布式和容错性是互联网的生命。”——WWW发明人蒂姆·伯纳斯·李
                      欣赏美不是终极目的,更值得追求的是创造美的境界。——李星
                      学习数学之前,深刻地领略数学在当下产业链中中流砥柱的地位,在历史进程上无可取代的价值,在思维方法上简洁凝练的美学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只有知道了自己“为什么要去学数学”,才能更加积极地投身数学乃至为数学的发展做贡献中去。
                      在《数学之美》一书中,吴军集中讲述了数学在其擅长的IT领域,尤其是语音识别和搜索领域的美丽之处,将实例与理论结合,很好地帮助读者加深对于数学的美学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理解,锻炼了读者剖析和简化问题的能力,并且为有IT研究意向的读者提供了可选择的拔高内容。可以说是受众极广的、内容极好一本数学普及作品。
                      数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μαθημα(mathema)意思是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早期数学的涵盖面比现在更广。
                      哲学史回顾(个人理解)
                      本体论问题解决时发现本体论存在的前提是完全可知论,于是转向认识论讨论。
                      休谟问题注定了归纳推理的不完备性,很快绝对可知的因果律被推翻,康德提出有限理性,于是转向方法论讨论。
                      方法论的视角是自由的,哲学逐渐成为强系统性“心智模型”的代名词(“心智模型”的含义可百科),后生的哲学家往往是某一门科学的开创者或集大成者,如马哲对应社会学、分析哲学对应语言学...等等。这些派别大多在一些现实学术问题(现象层面)上有很强的解释力,因为其实用价值而得到官方的承认,因此说这一时期的哲学都是“生活”哲学也不为过。
                      私以为在有限理性的前提下,为了追求方法论完善,【大数据】和【多视角】是两种主流思路,而对于很难掌控信息主导权的普通百姓而言,【多视角】才是更有价值的一个切入点。在这种前提下,辩证看待、批判继承的认知观最有可能帮助人实现自我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提倡我们要在坚持现实利益主体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去培养自身有包容力的心态。尤其是年轻人,务实的锐气不可少,思想的深度不可无!
                      若反对对方观点时只是执着于自我证明而非感知对方对症下药,要么是本来就是意图满足自身虚荣而非真有意说服他人,要么是缺少对交流方法的正确认识。针对后者我试着提出一个参考方案——说服一个人,问how之前先问why和what,因为观点不会在它自身的层面得到改变。根据【动机递归】,表层观念可以被解构为相对动机和认知情报(情报是概念的集合),而人与人的动机是随解构深入而趋同的,那么你不认同别人的观点,要么是你自己的情报有误,要么就是对方情报有误,那么在双方共享情报的情况下,对比指出对方情报的差错就很容易达成共识。
                      但是共享情报并非总是容易实现的,这里遗留下了两个问题,我们留到之后解决:
                      1、受问方拒绝追问动机,多见于潜意识追问。
                      2、受问方拒绝承认提问方情报的有效性,多见于社科讨论。
                      逻辑-概念-范畴-类-思维单元-归纳成果-心智模型
                      建议阅读《心智的模块性》,提到的关于“自发式系统”和“分析式系统”的知识对于认知与反思有一定帮助。
                      偷换概念很多时候是一件难以被觉察的一件事,而基于其上的辩论、抬杠其实本质上都是没有交锋点的,虽然在这种辩论中领略语言能够感染人的魅力也是一件不错的事,但是回到解决问题的角度上来,我们必须理性地划清范畴,避免无意义的各自宣泄和虚空对线,达成共识并且节约各自的时间去干一些更加有益于生活的事。
                      一个优质心智模型帮助人成为一个有洞见的人: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运作灵活(发展性)


                      IP属地:浙江22楼2020-12-14 22:57
                      回复
                        12.15
                        偏见的可能原因:
                        经验导向:信息茧房、文化习惯
                        动机导向:利益立场、身份权力
                        其他导向:临时语境、生理适应
                        简易模型下的视角
                        三位一体:发展之真、实用之善、简洁之美(循环助推)
                        内容:
                        真(预测性的增强):
                        动态观:时间审视、投资理性、发展眼光
                        善(方法论的改善):
                        辩证观:利弊合一、由我所制、为我所用
                        美(表达式的简化):
                        认识观:主客关系、孤独尊重、对称修正
                        迭代法:优势放大带动短板
                        分析概念法:排除概念混淆与逻辑谬误下的不可靠情报。
                        超越框架法:追问前提条件,打破惯性思维实现创新。
                        激励法:刻意制造正向反馈
                        黑箱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控制变量法:把生活理解成科学实验即可
                        跃迁联想法:远距归纳培养超验直觉(红色)
                        语言压缩法:运用缩句、形式逻辑化、关键词抽离等方式对情报进行高效记忆
                        态度和动机的区别
                        本心既是态度也是动机
                        12.16
                        数学、算法艺术与创新性
                        理念精神、简洁美学和创新精神是一致的
                        物理相关
                        闵可夫斯基时空的四维矢量场:类空、类时、类光。运动的分量。
                        普朗克时间与普朗克长度
                        时间不是维度的原因有:单位不统一,时间是物理因变量而不是自变量。
                        将【时】正式更名为【光】(Sophia模型)
                        为什么?:电磁力的单位不统一但是方向刚好能组合一个空间坐标系。
                        n维几何的发展
                        //n维空间概念在18世纪随着分析力学的发展而有所前进。达朗贝尔在《百科全书》关于维数的条目中提议把时间想象为第四维。但在19世纪高于三维的几何学还是被拒绝的。
                        //随着数学家逐渐引进一些没有或很少有直接物理意义的概念,数学才摆脱了“数学是真实现象的描述”,逐渐走上纯观念的研究方式。其中虚数和复数的引入为后来的四元数,非欧几里得几何学,几何学中的复元素,n维几何学以及各种稀奇古怪的函数,超限数等的引进开了先河,摆脱直接为物理学服务这一观念迎来了n维几何学。
                        //1844年格拉斯曼在四元数的启发下,作了更大的推广,发表《线性扩张》(1862年修订为《扩张论》),第一次涉及一般的n维几何的概念,他在1848年的一篇文章中说:
                        “我的扩张的演算建立了空间理论的抽象基础,即它脱离了一切空间的直观,成为一个纯粹的数学的科学,只是在对(物理)空间作特殊应用时才构成几何学。
                        然而扩张演算中的定理并不单单是把几何结果翻译成抽象的语言,它们有非常一般的重要性,因为普通几何受(物理)空间的限制。”
                        格拉斯曼认为几何学可以物理应用发展纯智力的研究。几何学从此开始割断了与物理学的联系而独自向前发展。经过众多的学者的研究,1850年以后n维几何学逐渐被数学界接受。
                        //在解析几何中由笛卡尔系统类比得到的线性四维。ax + by + cz + du + e = 0
                        根据这公式我们可以断定:
                        1. 这个坐标系的几何元素有三维,即它们是三维空间。
                        2. 在这个坐标系中有四个三维空间。
                        3. 这个坐标系位于一个四维空间里。
                        四维超体可以用大小类比来理解
                        //也可以通过定义点线面的拓扑空间直接得到n维
                        12.17
                        有时候,我认为好读者是比好作者更隐秘、更独特的诗人。... 阅读总是后于写作的活动:比写作更耐心、更宽容、更理智。——博尔赫斯
                        12.18
                        用有限的经验去预言未来,这可以是一种智慧,也可以是一种傲慢——取决于你是否愿意拥抱这个世界的未知。
                        知识边界确定而易错。
                        知识内涵模糊而核心。
                        肯定句传输信息,有利于帮助读者快速建立知识库,否定句删减信息,是对已大致成型的知识库的修剪。
                        教育性文章分普及类和深入类:
                        先引入,再定义,后练习,最后规范。
                        其中普及完成前两步,深入完成后两步。
                        这是一种比较流畅的学习方式。(四色法)
                        以群论为例:
                        1、介绍不同类型事物的变换可以一一对应(比如对称操作和矩阵相乘),将问题转化成利于求解的形式;
                        2、下定义并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定义要严谨,解释要直观。
                        3、推广常用定理,给出练习题,并结合当下主流应用领域引入应用型问题。
                        4、给出易错题,随后引入易错点与难点,将容易与常识通识或是其他领域混淆的部分加以说明和区分。
                        拓扑学相关
                        含义——
                        拓扑是研究几何对象在连续改变形状后仍不改变的一些性质的学科,只考虑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而不考虑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度量和数量关系)。
                        拓扑学在形成后大致演化出两个分支:偏重分析的点集拓扑(分析拓扑学)、偏重代数的代数拓扑,近年来这两个分支有统一的趋势。
                        形成——
                        拓扑是Topology(地质学)的音译,最早指研究地形、地貌类似关系的学科。早期曾翻译为形势几何学、连续几何学等,1956《数学名词》将其统一确定为拓扑学。几何拓扑学是十九世纪形成的一门数学分支,属于几何学。但早在十八世纪就出现了一些孤立的拓扑学有关问题,在后来拓扑学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定义——
                        拓扑是集合上的一种结构。
                        设集合T(其实是τ)对于非空集X满足:
                        1.X与空集都属于T;
                        2.T中有限多个成员的交集属于T;
                        3.T中任意多个成员的并集属于T;
                        则称:
                        1、集合T是集合X上的拓扑。
                        2、T连同X构成一个拓扑空间,记为(X,T)。
                        3、T中的成员是这个拓扑空间的开集。
                        拓扑公理——
                        即拓扑定义的三个条件。
                        拓扑关系——
                        设T1与T2为集合X上的两个拓扑。若T1属于T2,则称T1粗于T2、T2细于T1。若T1和T2间没有包含关系,则称它们是不可比较的。特别的,离散拓扑是最细的拓扑,平凡拓扑是最粗的拓扑。
                        连续映射——
                        若f: (X,T1) ------> (Y,T2) (T1,T2是非空集合X的拓扑)是连续的当且仅当开集的原像是开集,则称f是在X上的连续映射。
                        两个拓扑空间同胚当且仅当存在一一对应的互逆的连续映射。
                        其他内容:拓扑等价、拓扑变换、映射同伦等。
                        例子——
                        1、欧几里德空间在通常开集的意义下是拓扑空间,它的拓扑就是所有开集组成的集合。
                        2、设X是一个非空集合。则集合t:{X,{}}是X的一个拓扑。称t为X的平凡拓扑。显然(X,t)只有两个开集,X和{}。
                        3、设X是一个非空集合。则X的幂集T=2^X也是X的一个拓扑。称T为X的离散拓扑。显然X的任意子集都是(X,T)的开集。
                        4、一个具体的例子。设X={1,2}。则{X,{},{1}}是X的一个拓扑,{X,{},{2}}也是拓扑,{X,{},{1},{2}}是拓扑(由定义可知)。
                        经典拓扑问题——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多面体欧拉定理
                        四色猜想
                        莫比乌斯环
                        拓扑学相关——
                        黎曼几何下的泛函分析将拓扑作为基础
                        集合论将拓扑公理化
                        微分(局部性)与拓扑(整体性)的互补
                        李群和拓扑
                        美术中的拓扑
                        信息网络中的拓扑
                        物理(如弦论)中的拓扑


                        IP属地:浙江23楼2020-12-19 10:48
                        回复
                          12.20
                          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
                          否定命题与无关命题
                          否定命题包含所有关于对象的不是肯定命题的状况(排中律),不包含所有不恒为真的无关对象的命题(矛盾律)。
                          在一段逻辑论证中,使用符号和语言的定义不能发生改变(同一律)。
                          (搬运岳耀)
                          与赫拉克利特“万物皆流”的观点相反,巴门尼德则指出:真实变动不居,世间的一切变化都是幻象。 事实上,这两个观点是指向两个世界的:对于巴门尼德那个世界,赫拉克利特也提出过类似的概念“逻各斯”。 现代自然科学所做的事情,用一种幽默的说法,就是尝试用巴门尼德式的“不动的世界”来解释赫拉克利特式的“万物皆流”的世界。
                          我们一般认为对“是”的否定就是“不是”,然而这却可能是有问题的,因为这样一来,被否定的对象就只能是谓词而不能是主词。 如果我们要进行更严格的否定,我们就要把所有的命题都写成判断。这样,我们就不仅可以否定谓词,还可以否定主词的存在性,而且可以否定主词与谓词之间的协调性。这种前提下排中律是严谨的。
                          亚里士多德提出,本质essence指的是事物作为某种概念而存在所需要的基本性质。
                          概念论的开创者是阿贝拉尔,温和唯名论者。
                          概念的产生既是由于事件契机,亦是基于方法优化的发展需求,这两者视角不同并不冲突。
                          另外,现在一些数学教材倾向过河拆桥只取数学史的成果(其实不止数学),这样对于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和意义其实是不利的,循着目标不断试错和纠正而后构建公理化体系才是人的正常理解概念的模式。
                          (搬运:岳耀-哲学的重建)四种思维模式
                          第一组:对象化倾向和事件化倾向:这是所有思维的基本素材。
                          第二组:比较倾向和相等倾向:这是抽象化思维之所以可能的基本条件。
                          第三组:泛化倾向和切分、组合与调整倾向:它们是人类创造的巨大动力。
                          第四组:否定倾向和逻辑倾向:它们是人们最终形成严谨的理性思维的根本原因。
                          12.21
                          判断僵化:
                          滥用且过分相信经验,乃至混淆手段与目标。
                          焦虑、茫然、恐惧、盲目...
                          不利于方法优化和随机应变。
                          12.22
                          控制论基本思想
                          控制-控制方法
                          行为-功能模拟法
                          信息-信息方法
                          反馈-反馈方法
                          黑箱-系统辨识法
                          系统辨识主要步骤:
                          试验设计、选择模型、参数估计、检验模型


                          IP属地:浙江24楼2020-12-24 00: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