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常来说恒星演化都是上千年万年的事,如果要在游戏时间内模拟全程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的事,因此要在游戏内模拟恒星演化,都要指明一个前提条件:该恒星已经处于一个演化阶段的末期,只剩下几年或者十几年或者几十年
例子:比如这个恒星已经在主序星阶段的末期,就是最后十几年或者几十年了,只要时间一到就会开始向红巨星发展,包括氦闪这类事件,不过从游戏时间上来说氦闪最多一两次,这个应该挺熟悉的,原版也有类似的事件,比如给星球增加护盾避免遭受耀斑轰炸,只是这个氦闪的能量等级远超过那个耀斑轰炸
假如要制作一个恒星氦闪的时间,那么从轨道距离上来说,第一个和第二个恒星都会在氦闪发生后变成熔融星球,第三个宜居星球则是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变得不再宜居,并且恒星的大小也随之扩大。
假如一开始红巨星,那往渐近巨星分支(AGB)演化时,就有趣多了,那在游戏内事件可以体现为在一百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内,靠近的行星将会在恒星膨胀时变成熔融星球,收缩时变成荒芜星球。
假如是模拟超新星爆发,那这将会是游戏内最优破坏力的事件(同时也是洁癖排外或者烦恼于异族多与人口如何清理的大好时机),首先当超新星爆发发生后,该恒星系内的所有行星都会被直接删除,中心恒星转化为超新星残骸的中子星或黑洞,而超新星冲击波也会接连摧毁一跳范围内的所有星系,不过超新星冲击波的前进需要时间,因此有十几年或者百年的撤离殖民地人口时间,而超新星爆发的威力在一跳过后就会出现削减,逐步削减为类似于中子洪流和轨道轰炸一起共同造成的破坏,行星护盾可以降低殖民地星球受到的损害,如果有其他超级科技也可以完全抵消超新星爆发的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