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自我意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自我意识也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具体而言,它包括人在实践中自己对自己、自己对自然、自己对他人、自己对社会等关系的意识活动。国外有一种关于自我的20句测验,即要求被试对同一个问题“我是谁”给出20个不同的答案,从被试的各种描述中可了解他们的自我(自我意识)状况,如“我是学生”、“我喜欢旅游”、“我诚实、努力”、“我想深入学习心理学”等。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构成的。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1.自我认识
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或基础是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1)自我观察。人是观察的主体,同时又是被观察的客体,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被观察的对象,觉察到自己此时此刻的身心状态等。古有“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就有自我观察的意思。
(2)自我分析。个体把从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个性品质的本质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
(3)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建立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基础之上,是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价值判断。自我评价有适当与不适当、正确与不正确之分。适当的、正确的自我评价使主体对自己采取分析的态度,并能将自己的力量与所面临的任务及周围人的要求加以恰当的比较。人们对自我的正确的认识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认识自己是比认识客观世界更复杂的过程,除了认知因素外,还会受到需要、动机、能力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人们往往容易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指个体是否满意自己或悦纳自己的情绪,主要包括自爱、自尊、自恃、自信、自卑、自责、优越感等。它也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自我体验反映了主体的我的需要与客体的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如果客体的我满足了主体的我的需要,就会产生肯定的自我体验,自我满足;否则就会产生否定的自我体验,如自卑或自责。自我体验的内容很丰富。
(1)自尊(自尊心)。它是个体评价自己的价值的体验。人人都有自尊的需要,总希望在群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享有一定的声誉,得到良好的评价。当社会评价满足个人自尊需要时,就产生自尊。它促使自己更加奋发向上,追求实现更高的社会期望。如果社会评价不能满足个人的自尊需要,甚至产生矛盾时,可能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产生自我压力感,从而使自己加倍努力,迎头赶上;另一种是产生自卑心理,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2)自信。它是个体对自己的信任,表现为对自己的知识、能力、行为、判断等有信心、不怀疑。自信也是一种感到有把握的状态、一种能力的体验。个体过去的成败经验对其自信的产生和形成有关键性影响,如我国学者黄希庭(1991)认为自信是个体过去获得很多成功经验的结晶。自信也与自我评价紧密相关。自我评价过高,自信转化为自高自大;而自我评价过低,自信又会转化为自卑。
(3)成功感与失败感。成功感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取得成就时产生的自我体验;失败感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遭遇挫折时产生的自我体验。成功感与失败感的产生,不但取决于客体的我是否取得成就,还取决于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要求即期望水平。
3.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指自我意识在意志和活动方面表现的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自我意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自我意识也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具体而言,它包括人在实践中自己对自己、自己对自然、自己对他人、自己对社会等关系的意识活动。国外有一种关于自我的20句测验,即要求被试对同一个问题“我是谁”给出20个不同的答案,从被试的各种描述中可了解他们的自我(自我意识)状况,如“我是学生”、“我喜欢旅游”、“我诚实、努力”、“我想深入学习心理学”等。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构成的。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1.自我认识
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或基础是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1)自我观察。人是观察的主体,同时又是被观察的客体,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被观察的对象,觉察到自己此时此刻的身心状态等。古有“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就有自我观察的意思。
(2)自我分析。个体把从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个性品质的本质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
(3)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建立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基础之上,是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价值判断。自我评价有适当与不适当、正确与不正确之分。适当的、正确的自我评价使主体对自己采取分析的态度,并能将自己的力量与所面临的任务及周围人的要求加以恰当的比较。人们对自我的正确的认识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认识自己是比认识客观世界更复杂的过程,除了认知因素外,还会受到需要、动机、能力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人们往往容易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指个体是否满意自己或悦纳自己的情绪,主要包括自爱、自尊、自恃、自信、自卑、自责、优越感等。它也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自我体验反映了主体的我的需要与客体的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如果客体的我满足了主体的我的需要,就会产生肯定的自我体验,自我满足;否则就会产生否定的自我体验,如自卑或自责。自我体验的内容很丰富。
(1)自尊(自尊心)。它是个体评价自己的价值的体验。人人都有自尊的需要,总希望在群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享有一定的声誉,得到良好的评价。当社会评价满足个人自尊需要时,就产生自尊。它促使自己更加奋发向上,追求实现更高的社会期望。如果社会评价不能满足个人的自尊需要,甚至产生矛盾时,可能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产生自我压力感,从而使自己加倍努力,迎头赶上;另一种是产生自卑心理,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2)自信。它是个体对自己的信任,表现为对自己的知识、能力、行为、判断等有信心、不怀疑。自信也是一种感到有把握的状态、一种能力的体验。个体过去的成败经验对其自信的产生和形成有关键性影响,如我国学者黄希庭(1991)认为自信是个体过去获得很多成功经验的结晶。自信也与自我评价紧密相关。自我评价过高,自信转化为自高自大;而自我评价过低,自信又会转化为自卑。
(3)成功感与失败感。成功感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取得成就时产生的自我体验;失败感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遭遇挫折时产生的自我体验。成功感与失败感的产生,不但取决于客体的我是否取得成就,还取决于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要求即期望水平。
3.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指自我意识在意志和活动方面表现的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