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贤堂吧 关注:11贴子:639
  • 6回复贴,共1

【举贤堂】秦代历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0-02-10 15:55回复
    首先,秦代没有举贤堂。。。。。。。。。


    2楼2010-02-10 15:5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赵高专权
           秦二世二年(前208)八月,由于秦二世的残暴统治,天下义军争相起兵灭秦,此时丞相李斯等人被二世疏远,宦官赵高越发专宠。
           赵高为人强悍,精通狱法,行事狡黠机敏,被秦始皇任命为中车府令。沙丘之变中,又为二世皇胡亥立下大功,被升为郎中令,拥有重权。
           前208年八月,赵高设计杀李斯,自己升迁宰相,他利用职权大量诛除异己,因为担心其他大臣上秦揭发自己,就劝二世深居禁宫,不必亲自坐朝听政,臣下有事来奏,只需由赵高自己和其他与二世亲近之人密商后上奏。秦二世对此一一采纳,从此常居深宫,于是赵高独侍君侧,大权在握。这时,刘邦军队已攻克武关,关东大部分地区落入义军之手。赵高害怕二世责难,谎称有病不能朝,暗中却密谋杀掉二世胡亥。赵高让其弟郎中令赵成作内应,诈称搜查贼人,派人率兵进入二世所住的望夷宫,秦二世走投无路,只好自杀。赵高立二世之侄子婴,贬号为秦王  
      


      4楼2010-02-10 15:57
      回复
        秦二世的暴政(前210年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二世胡亥以非法手段取得帝位的。他担心诸公子及大臣疑而不服,导致变乱,于是密谋杀害诸公子及先帝故臣。在咸阳处死了十二位公子,在杜县(今陕西长安西南)处死了十位公主。
             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东侧上焦村西清理的八座秦墓,有引人注目的现象。
             其中十八号墓没有发现人骨,其余七座墓的墓主为五男二女,年龄都在二十岁至三十岁左右,大多骨骼分离散置。
             十五号墓的墓主肢骨相互分离,置于椁室头箱盖上,头骨则发现于洞室门外填土中,右颞骨上仍插有一支铜镞。
             据考古工作者分析,这批墓葬墓主的身份,应当是秦宗室的成员。有迹象表明,这些墓葬的墓主,有可能就是秦二世杀害的公子公主。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公子高曾准备逃走,又担心其家属受到残害,于是上书请求从葬于郦山脚下。胡亥准许了这一请求,并赐钱十万予以安葬。
             赵高对秦二世说,先帝临制天下年久,所以群臣不敢发表不同的政见。现今陛下年轻,刚刚即位,如何在与公卿廷议决策大事时维护权威呢?如果所言有误,那末就在群臣面前暴露了短处,天子称“朕”,本来就是说不能轻易让别人听到他的声音。
             秦二世信从了他的话,于是常居于宫禁之中,只单独会见赵高决定朝事,后来公卿大臣也很少能够朝见。
             这种表现出严重内在封闭性特征的政治形式,使新政权原有的积极的政治活力也被完全窒息了。
             司马迁说,秦二世统治时期“用法益刻深”,就是说,其专制统治的严酷,可能更超过了秦始皇时代。当时,不仅“黔首振恐”,而且“宗室振恐”,社会上下都被深重的黑色恐怖所笼罩。
             秦时专制制度的明显弊病,已经严重妨碍了政治机器的正常运行。
             秦二世当政初,年仅二十一岁。他自以为年少,即位不久,百姓不能集附,又仰慕秦始皇巡行郡县而威服海内的事迹,决意东巡。据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李斯、冯去疾等随从新主往东方巡行。这次出行,时间虽然颇为短暂,行程却甚为辽远。秦二世及其随从由成阳东北行,抵达碣石,又沿海岸南下,至于会稽,又再次北上至辽东,然后回归咸阳。
             四月秦二世回到咸阳,七月就爆发了陈胜起义。不久,秦王朝的统治就迅速走向崩溃。可以说,秦二世巡行郡县,以炫耀强权,威服海内的政治目的,其实并没有实现,对沿途山海之神都一一礼祠所表现的虔敬,似乎也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
             从秦二世东巡经历所体现的行政节奏,可以反映这位据说辩于心术而诎于口才的新帝对秦始皇所谓“勤劳本事”,“夙兴夜寐”,“朝夕不懈”,“视听不怠”,以及每天“以衡石量书”,不完成审阅一百二十斤文书的日夜定额则绝不休息的勤政风格的继承。但是,秦王朝所面临的政治危机,已经不是一两个政治活动家凭个人的才智和努力能够挽回的了。
             秦王朝统治时期,民众所承受的最沉重的负担,是徭役的征发。
             这一现象的极端表现,是征发“闾左”服役。据说正是因此而导致了政权的崩溃。汉代人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往往以发闾左之戍”与“收泰半之赋”并称。“闾左”,就是“闾佐”、“里佐”,也就是秦王朝基层政权的基本支持力量。他们本来是基层农耕牛产的组织者和地方治安秩序的维护者。徭役征发的过度,已经不得不使这些人也受到冲击。
        


        5楼2010-02-10 15:58
        回复
          义军决定以“大楚”为号,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义军的红旗在风中飘展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烈火,就在大泽乡燃烧起来。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很快攻占了大泽乡和蕲县,并继续挺进,连攻数城。许多穷苦的老百姓纷纷加入进来,起义军发展迅猛,很快成为一支兵车六七百乘,人数万余的强大队伍。占领了陈县以后,陈胜召集三老豪杰会议。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就是要张大楚国的意思。从此陈县便成为起义军的根据地。
               陈胜起义军的胜利,巨大地鼓舞了那些想革命的人们。分散于各地的起义军与陈胜、吴广遥相呼应,革命的烽火迅速蔓延到全中国大部分地区,类似数千人的聚众起义在各地不可计数。以往分散的革命力量,以陈胜、吴广起义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秦的洪流。各地的起义军对咸阳形成包围之势。
               这时候有一些在秦朝暴政下不得志的地主分子和六国的旧贵族也参加了农民起义军。他们的加入一度对起义军扩大声势、加强攻打秦朝的力量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使战争的形势越来越复杂。
               陈胜起义军在陈县设立政权后,兵分三路向秦都咸阳进攻。一路攻打荥阳,由吴广率领;一路正面攻打咸阳,由周文统率,是起义军的主力部分;一路攻打南阳,准备从侧翼进军咸阳。各路人马一开始胜利前进,其中周文所率起义军势如破竹,一度攻到了距咸阳只有百里的地方。
               然而,起义军却在这种形势下,从胜利走向了失败。先是周文的部队遭到了秦军几十万武装的反扑。周文是楚国项燕的旧将,虽然勇敢,但他的队伍都是临时组织起来的,毕竟没有打硬仗的经验,他们深入秦朝统治中心地区而无后援,陷入极大的被动。再加上其中的六国旧宗室贵族各有异心,从中捣乱,牵制了起义军的力
          量。最后,周文的部队被秦将章邯打败,周文自杀。
               吴广一路一时间攻不下荥阳,内部发生分裂。吴广被部下田臧所杀。接着田臧与章邯交战,兵败身死。
               陈胜只有很少的兵力据守陈县。陈胜自称王后,骄奢之气日重,许多与他共患难的朋友都离开了他,这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重重的伏笔。当章邯的部队大举进攻陈县时,陈胜还是带领人数不多的兵马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又无外援而步步后退。当退到下城父(今安徽涡阳县附近)时,陈胜竟被他的车夫叛徒庄贾给暗杀了。
               随着农民主力军的失败和农民领袖的牺牲,农民起义转入了低潮。虽然陈胜死后还有一些旧将如吕臣组织“苍头军”继续坚持战斗,但终究没有成大气候。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有领袖人物自身的原因,也有农民起义缺乏经验的弱点,更有六国贵族从内部对起义军力量的耗损和分裂等多方面因素。但陈胜、吴广起义毕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战争,它充分反映了人民反抗残暴的勇气和能力,使统治阶级不得不对民众有所顾忌,采取一些相对缓和的政治措施。
          


          7楼2010-02-10 16:27
          回复
            复习复习~~


            10楼2010-06-25 17:54
            回复
              回复:10楼


              11楼2010-06-25 18: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