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6c56a51097dda144da096cba82b6d009/36a881cad1c8a786a9964b0d6709c93d71cf50af.jpg)
看《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最开始吸引我的只是这么一句话“我坐在琵卓(彼德拉)河畔哭泣。传说,所有掉进这条河的东西,不管是落叶、虫尸或鸟羽,都化成了石头,累积成河。假若我能将我的心撕成碎片,投入湍急的流水之中,那么,我的痛苦与渴望就能了结,而我,终能将一切遗忘。”
但看完了作者的序言,我方明白,这是一本智慧的著作,尽管它所描写的对象是那么的浅显。爱情,就是它,在街头上可以看到许多描写爱情的作品,但唯独这一本给我如此智慧的感觉。沐浴在智慧的阳光里是一种莫大的幸运,它能让人的心变得更加强壮,也让人更加坚定信仰。是的,信仰,不要跟我说它从不存在。在书中,提到了一个词“另一个我”,这个貌似分裂的印象却是真实投影在我们心底里。
这个另一个我并不是别的,乃是爱。在序言中作者保罗·科埃略写:爱无法则,我们可以试着去遵循法则、去控制自己的内心、去遵循行为准则。然而,这一切都是愚蠢的。让心来做决定,心之所决就值得去做……我们在盲目受罪,因为在爱之中蕴藏着我们生长的种子。我们爱得越多,我们就离心灵经验越近。那些真爱在心中燃烧的感悟之人,才能战胜一切世俗偏见,他们歌唱,他们欢笑,他们高声祈祷,他们婆娑起舞,他们分享圣土保罗所说的“圣洁的狂欢”。他们是愉快地——因为有爱的人能够征服世界,不怕失去什么。真正的爱是一种全部付出的行为。……精神生活归根到底就是爱,行行善事、帮助或保护他人,并不是爱,因为我们如果这样做,那我们只是在把他人当成简单的物品看待,自认为自己是慷慨明智之人。这根本与爱无关,爱是与他人心灵相通,在他人身上发现神的光辉。
当然,在书中,借助了上帝这一载体。而事实上,这个载体在大多数人的阅读来看是困难的,在序言中,作者强调了不必遵循法则,在佛看来就是若有心者,皆可成佛,而如何看待上帝,也是如此。在这本书里,上帝被酝酿出了女性的含义,以及水的脾性。事实上,这个蕴含的深刻哲理来自于从古希腊神话到圣经等西方宗教文化的发源之处,没有阅读过这些作品尚难以理解此书,而女性化和水正是所有宗教和文化的开端意象。作者写道:“太好了,上帝也是女性,如果是这样,那一定是上帝女性的那一面教我们去爱。”
而在书的美学欣赏角度,则有另外一种涵义。在最后,作者将悲剧美学的审美角度完全颠覆,他写道:你只看到最后的悲伤,然而你却忘记了你置身其中所经历的快乐。你忘记了你仿佛置身天堂,而且你忘记了在一起的美好感觉……爱情也是如此……它原本就有,并将永存。
爱情永存,而上帝的爱是人类的力量和希望。“能够迈出第一步的人是无上幸福的,终有一天人们会知道认识有能力去讲天使的语言,我们大家都有圣灵赐予的才能,我们都可以去创造奇迹,去给人治病,去预言,去理解。”“那些语言对我说:把双手放在大地上,你的才能将从你身上脱出,回到圣母的怀抱。”看到这里,看过《神曲》的人一定尚能记得,那些等待着升入天堂的人,是如何匍匐在大地上,亲吻生育他们的大地和泥土。
![](http://hiphotos.baidu.com/shayingfeng/pic/item/3e16be032d0d4be6277fb5a0.jpg?v=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