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分离,就看看吧.
新京报:好多“80后”作家都把郭敬明视作众矢之的,同仇敌忾地批评他,但好像很少听见他们批评你?
韩寒:郭敬明本身没什么错,他只是把一些事过度商业化了,自己没写的书也挂名卖天价,从市场眼光看似乎也没错,他不过是用自己的知名度赚钱,可这么做跟他的文学太不相称了。他的文字是很纯情的,简直纯情得一塌糊涂,比如“在黑暗的角落里发抖……”,而且他打扮和言行都比较高调。
新京报:你能做到像他那样吗?
韩寒:这太难了,我承认我办不到,在这方面超越他简直比赛车中超过舒马赫还难。他要表达的心情有寂寞又有彷徨,还有孤单和无助,这和他现在的富有生活毫不搭界,我不能想象他写东西的时候,如何一边怒斥代理商“我的书怎么才赚这么点钱?”一边又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新京报:作为“80后”代表作家,你说过“我不理解现在很多作者文章里一天到晚喜欢写什么丁香啊,香樟啊,木棉啊,梧桐啊,我觉得他们八成是不能分清楚这四种植物的,这是最低等的营造情绪的方法”。文学界不少人认为“80后”进入文坛但并未真正进入文学,你怎么看?
韩寒:其实他们中很多人很有灵气,但他们的文字很不纯洁,写的太功利。我写完一本书也会很功利,也会和出版社要很高的版税,但我写的时候很少功利。他们的问题关键还是想得多,说得更多,写得却很少。假如说的有见地也行,他们说的多半都是废话。
新京报:你对李敖的桀骜不驯评价如何?
韩寒:有这样一个独立特性的人挺好的,你看那些大陆作家多无聊啊,余秋雨等诸老在台上正襟危坐,用北京话说就是“装丫”,余秋雨是在做人上“装丫的”,别的作家是在作文上“装丫的”,中国作家的很多小说,我都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