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马克思主义吧 关注:455贴子:14,183
  • 2回复贴,共1

中国古典小说艺术表现手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三国演义》来说,《三国演义》的创作手法和大多数西方名著是截然不同的。
很多西方名著比较过分注重细节部分的描写,力求真实,也就是东方说的“写实”
而《三国演义》则比较注重“写意”,我在读早期白话文版的《三国演义》时非常不习惯,里面几乎所有角色的心理活动甚至说话时的细节描写几乎都是一笔带过,至于环境时节的描述就更加简单了。
最初的想法是,为什么没有人把《三国演义》修改一下,使得这部小说和西方名著那样更加偏向真实呢?这样就能吸引更多读者来看了。
可是自从学习国学和看了网上一些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以后,开始认为作为小说创作,刻意地去添加所谓的细节描写以达到令读者身临其境的创作手法简直是画蛇添足。
小说所描写的故事原本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所有人物和场景也都是虚幻的,所以只需要描述七分甚至五分,其他部分由读者自己去想象不是更好。
而且,作为小说创作,而不是写教科书,原本的职责是分享故事和经历。不是煽动人民,所以有些话和有些思想不能说的太直接。作者毕竟有其局限性,想到的未必是真理,更不要说有些思想龌龊和幼稚的人去揣摩高尚的人的想法,然后用龌龊的手法表现出来。简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以《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为例,小说里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只有大多数中国学者评论曹操是奸雄,反而很多日本学者甚至日本出品的游戏都评论曹操为“枭雄”。
一字之别,差之千里。而我不怎么爱看小说学习知识,更不爱看评论家的评论学习知识,反而受游戏文化的影响,更喜欢“枭雄”这个称呼。
从教育学的角度上来说,人的思想是随着经历而变得越加成熟的,所以曹操最初刺杀董卓的时候,思想应该是比较愤青的,主动请缨去刺杀董卓,可到场了却犹豫了。
可以从细节上来看,曹操刺杀失败以后,没有人接应,他自己骑马逃走,也没有哪个大臣给他安排后路。
然后遇见好友陈宫,陈宫听说这件事想必非常愤慨,辞官就跟曹操走了。
两个人逃了一段路找道一户人家借宿,就是这段开始曹操彻底“黑化”,并且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陈宫至此离曹操而去,本以为陈宫是忠义之士,可是偏偏后来他又跟着吕布还占了刘皇叔的城池。
只怕最后,曹操问陈宫愿不愿意留在自己身边,陈宫自己也觉得没有颜面吧。
罗贯中的妙处,就在于所有角色的心理活动他都没有明写,这样就给了读者学习和思考的空间。甚至于,就算和有些人比,罗贯中的思想不够成熟,但是他没有刻意地去描写曹操这个时候怎么想然后决定怎么作。读者们看到以后也不会觉得浅薄。
中国古典小说创作不似西方小说那样着重灌输思维,而是通过事例来培养读者自身的思考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IP属地:陕西1楼2020-11-03 15:59回复
    都是按照身份系统规则来的


    2楼2020-11-03 17:22
    回复
      2025-05-17 08:09:56
      广告
      西方贵族的礼仪:
      在西方贵族是高贵身份的象征,大多数贵族都是亲王册封的然后世袭的,在战争时,普通士兵活捉对方的贵族,是不能杀死的,要用来可以换赏钱。所以贵族对平民尤其对平民中的弱势群体都非常有礼仪,进而形成一种绅士文化。
      但是有些人仅仅只是学习西方的宫廷文化,认为西方礼仪仅仅只是贵族间的文化就大错特错。
      民国时期,能够留洋海外的学子都是志向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热血青年,换句话说就是现在网络上的“愤青”,他们有的很小就被送到国外念书,接触西方式的教育,自然没机会学习中国的礼仪。
      所以民国和新中国时期在款待这些人的时候大多都采用西方式的宴席,以表示对留学归来的才子们的尊重。
      时过境迁,有些人就开始觉得西方礼仪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懂得西方礼仪的人都是高贵和品质高尚的人,但是结果恰恰相反。试想一个从小在国内长大的中国人,别的不学而只是去学习西方的礼仪,他有什么高贵之处和高尚的品格呢?
      更甚者,把礼仪当做攀高枝变凤凰的必修课。对富贵权势季度献媚,对身份比自己低和平等的人则嗤之以鼻。


      IP属地:陕西3楼2020-11-03 21: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