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佛教主要有四大宗派,即:唯识宗(又称法相宗)、华严宗、天台宗、禅宗。惠能是禅宗第六代祖师,简称六祖。他不识文字,所以不能诵经,但能发挥禅宗旨意,出口成经。现存《六祖坛经》就是他弘扬禅宗时由门人记录下来的不朽之作。
据传,禅宗源出于达摩,其后衣钵相袭至五祖宏忍。宏忍灭度前令门人作偈,欲觅传人。其门人神秀作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宏忍认为,此偈虽不完全切中禅宗之旨,但还说得过去,可谓入门之作,只是未入室而已。慧能这时在寺中磨坊劳作,本非宏忍门人,但听到此偈后,感到并未入神,于是请人也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宏忍看了,暗自说好,遂传以衣钵,为第六代祖。
惠能是禅宗的最后完成者,禅宗由他而成为佛教中一大宗派。按《坛经》所说,神秀书偈后,五祖曾找他谈话,进行开示,其言曰:“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这番话,可能杂有惠能说法之意,不一定全是五祖之说。五祖看到惠能之偈后,为他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两相对比,五祖对神秀的开示中,含有惠能的体验,是可想而知的。后来,惠能为禅宗南派宗师,神秀为北派宗师,彼此大旨相同而互有出人,难道神秀始终未悟其师之旨吗?
惠能思想的核心,简括的说,就是“见性成佛”。在他看来,“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自心是佛,故能见性成佛。而要作到这一点,必须“识心中众生”。“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所以他说:“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人人都有佛性,就看你能不能“识心中众生”了。
这里所说的“心中众生”,不完全是通常所说芸芸众生或“普度众生”,而是人们心中一切邪恶的东西。“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心中有此等众生,自然难见本身佛性。这就须要“自性自度”,以正祛邪,打破一切迷妄,除却一切孽障,归依于自性三宝。三宝,即:“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具体地说,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心不染著,名众中尊。而“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这样,就能以正灭邪,现出自身的佛性了。每人心中都有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所以不是由如来佛普度众生,而是众生自性普度。“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就看众生能不能自性自度了。
脱却心中众生,即是自性三宝,无须受三归戒。自性自度,即自归依,归依于自性三宝,进入心中佛境。何谓心中佛境:一体三身自性佛是也。一体,指人的肉体,即自色身。三身,指心中三体佛,即:清净法身佛,圆满报身佛和千百亿化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故名一体三身自性佛。三身自性佛,自性中之三身佛也。
这三身自性佛,各有其旨。首先说清净法身佛,其意为“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但如著于外境,蔽于外物,就会覆盖自性,万法因而不明。这就须要“自除迷妄”,明彻内外,于自性中生出万法来。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清彻纯净,只著佛法,不染异物,这就是清净法身佛了。其次说圆满报身佛,其意为“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这里说的实性,实即佛性,所以是“无二之性”。“不染善恶”,并不是不分善恶,而是“念念自见,不失本性”,无一念之差。自见本性,犹如佛光普照,故能“念念圆明”,想到善念和恶念的份量与后果;消除恶念,保持善念;常思己过,自行悔悟,返乎本性。如此言,如此行,也就是圆满报身佛了。报身者,念念不失本性之谓也。三说千百亿化身佛,其意为性本清净,若不思万法,则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则生变化,变化甚多,达千百亿。如“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等等,等等。“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可化为上界,直至无上菩提。这样,就成功为千百亿化身佛了。千百亿化身佛,改恶从善之谓也。
据传,禅宗源出于达摩,其后衣钵相袭至五祖宏忍。宏忍灭度前令门人作偈,欲觅传人。其门人神秀作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宏忍认为,此偈虽不完全切中禅宗之旨,但还说得过去,可谓入门之作,只是未入室而已。慧能这时在寺中磨坊劳作,本非宏忍门人,但听到此偈后,感到并未入神,于是请人也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宏忍看了,暗自说好,遂传以衣钵,为第六代祖。
惠能是禅宗的最后完成者,禅宗由他而成为佛教中一大宗派。按《坛经》所说,神秀书偈后,五祖曾找他谈话,进行开示,其言曰:“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这番话,可能杂有惠能说法之意,不一定全是五祖之说。五祖看到惠能之偈后,为他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两相对比,五祖对神秀的开示中,含有惠能的体验,是可想而知的。后来,惠能为禅宗南派宗师,神秀为北派宗师,彼此大旨相同而互有出人,难道神秀始终未悟其师之旨吗?
惠能思想的核心,简括的说,就是“见性成佛”。在他看来,“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自心是佛,故能见性成佛。而要作到这一点,必须“识心中众生”。“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所以他说:“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人人都有佛性,就看你能不能“识心中众生”了。
这里所说的“心中众生”,不完全是通常所说芸芸众生或“普度众生”,而是人们心中一切邪恶的东西。“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心中有此等众生,自然难见本身佛性。这就须要“自性自度”,以正祛邪,打破一切迷妄,除却一切孽障,归依于自性三宝。三宝,即:“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具体地说,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心不染著,名众中尊。而“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这样,就能以正灭邪,现出自身的佛性了。每人心中都有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所以不是由如来佛普度众生,而是众生自性普度。“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就看众生能不能自性自度了。
脱却心中众生,即是自性三宝,无须受三归戒。自性自度,即自归依,归依于自性三宝,进入心中佛境。何谓心中佛境:一体三身自性佛是也。一体,指人的肉体,即自色身。三身,指心中三体佛,即:清净法身佛,圆满报身佛和千百亿化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故名一体三身自性佛。三身自性佛,自性中之三身佛也。
这三身自性佛,各有其旨。首先说清净法身佛,其意为“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但如著于外境,蔽于外物,就会覆盖自性,万法因而不明。这就须要“自除迷妄”,明彻内外,于自性中生出万法来。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清彻纯净,只著佛法,不染异物,这就是清净法身佛了。其次说圆满报身佛,其意为“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这里说的实性,实即佛性,所以是“无二之性”。“不染善恶”,并不是不分善恶,而是“念念自见,不失本性”,无一念之差。自见本性,犹如佛光普照,故能“念念圆明”,想到善念和恶念的份量与后果;消除恶念,保持善念;常思己过,自行悔悟,返乎本性。如此言,如此行,也就是圆满报身佛了。报身者,念念不失本性之谓也。三说千百亿化身佛,其意为性本清净,若不思万法,则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则生变化,变化甚多,达千百亿。如“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等等,等等。“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可化为上界,直至无上菩提。这样,就成功为千百亿化身佛了。千百亿化身佛,改恶从善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