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美梁山吧 关注:388贴子:4,729

【一家之言】概论张清,什么是浮云、什么是真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武评主义者眼中的张清是个悲剧——飞石的高手,却栽在了枪法的薄弱上,综合实力不弱,死得却冤屈满满——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
传统读者眼中的张清是个悲剧——出场少,“没性格”,“只靠飞石赚人气”,全然不如铁牛、武二、宋黑三那么鲜明。
审美主义者眼中的张清兴许不是悲剧,至少他的外貌能证实一点:梁山好汉绝不是因为长得丑才来聚义的,但又有人质疑:100回原本里没有相貌描写,他长什么样其实是个未解之谜。



1楼2010-01-26 13:42回复
    解读张清,你必须从一个新高度来看他,重点在于性格——华丽的衣饰也好,飞石的手段也罢,其实都是浮云,因为他是一个角色,是角色你就必须有性格——但作者的笔法恰恰巧妙,他不给你一个直观的张清,而给你一个潜在的、内敛而内涵的、甚至是细腻的张清。
    如果你用解读李逵、武二、宋江的方式来解读他,你读不出来,他注定是你眼中悲剧的“龙套”,你也因此成了一个忽略角色性格的悲剧。
    对张清,要用研读,或者换而言之,不是清迷便不懂张清,因为只有清迷能耐下性子逐字逐句分析作者在这个人物身上花费的每一点笔墨——
    实乃字字真金。
    某曾从东昌一战探讨过张清的心理年龄,显而易见他不过是个根本没有成熟的少年。
    “恃才放旷”是一点,而且他对自己的实力也不是非常有数,换而言之也许并不“自知”,武功底子不扎实,却够狂,但狂过之后又暴露了弱点。
    张清最常有的举动是,两个石子打不着人“便着慌”,可见也根本不是老手的心理素质。说张清是“孩子”,一点不过分,毫无防备被推下水、偷袭别人反遭暗算咽喉正中一箭、枪刺树上却被别人的枪刺中腹部——你要是以审视老将的眼光来审视他,那他真的是一个悲剧,但种种迹象看来,他绝不可能是一个经验满满的老将。
    


    2楼2010-01-26 13:43
    回复
      2025-05-11 19:27:59
      广告
      或许有人会说
      飞石也不是一日能练成的。
      但如果一个人放弃别的武艺只一门心思练飞石呢?水浒是小说,小说里总有一些较为极端的人物,我觉得施耐庵的设定非常恰当——让张清飞石称霸,但枪法上薄弱,这是很符合情理的。
      再加上另有一个细节不知诸位是否注意到:张清与人械斗,常常以“力怯”告拜,非但武力不行体力也不行,私以为这是分析他年龄的一个关键所在。
      张清是纯种的文学人物。
      历史无此人,飞石手段更是前无古人,完全是作者虚构的,而且充满了小说角色的气息。
      我前面说他的性格“内敛”、说作者用在他身上的笔墨“字字真金”,我还是分析一下吧。记得金圣叹曾说,施耐庵写张清飞石,飞石几次便有几种写法,而我要说,每种写法体现张清性格里各种不同的小要素。
      【燕顺接住张清,斗无数合,遮拦不住,拨回马便走。张清望后赶来。手取石子,看燕顺后心一掷,打在镗甲护镜上,铮然有声,伏鞍而走。】
      赢了,别人落荒而逃,他却还要赶上复出一石子,但这粒石子打在了护心镜上,没有半点杀伤力,这个举动,颇能看出其中“解气”“唬吓”的意味,类似于“跑了你就别再回来”,梁山中人不乏孩子气者,但阵上耍小孩子脾气的,恐怕真只有张清。
      【宣赞道:“你打得别人,怎近得我!”说言未了,张清手起一石子,正中宣赞嘴边,翻身落马。】
      这里,小孩子脾气更明显,真的是“看你不爽我就拿石头扔你”,作者让石头砸在“嘴边”而不是眉梢、鼻凹这些地方,更能看出他塑造角色的用心——张清在阵上是一种轻狂的态度,很沉不住。
      


      3楼2010-01-26 13:43
      回复
        【呼延灼见宋江设誓,便道:“兄长此言,要我们弟兄何用?”就拍踢雪乌雕,直临阵前,大骂:“张清小儿得宠,一力一勇!认得大将呼延灼吗?”张清问道:“辱国败将之人,也遭吾毒手!”言未绝,一石子飞来。】
        【只见部下刘唐,手■朴刀,挺身出阵。张清见了大笑,骂道:“你那败将,马军尚且输了,何况步卒!”】
        【一个不济事,我两个同去夹攻。”朱仝居左,雷横居右,两条朴刀杀出阵前。张清笑道:“一个不济,又添一个。由你十个,更待如何!”全无惧色】
        这三段,来者不同,张清却是同样高傲不屑的态度,毕露恃才放旷,而且颇有年少气盛的意味。张清显然不是梁山第一高手,但阵上也只有他出此狂言。
        【张清看见,大骂董平:“我和你邻近州府,唇齿之邦,共同灭贼,正当其理!你今缘何反背朝廷?岂不自羞!”董平大怒,直取张清。】
        这里该说情义了。
        这句话,对比呼延灼,二人同是叛将,张清态度却不同,一个是直截了当“遭吾毒手”,一个却是大骂“岂不自羞”只字不提飞石——董平平日是否与张清切磋武艺、张清有没有用过飞石,这都不得而知,但此时的张清必然在心里质疑两件事——表层,自己的石子能不能打到董平,里层,自己能不能狠下心对朋友用这种手段。
        事实证明,他没有做到,至于原因,不能排除“下不了手”,后面赶上来的索超正中了他的石子,毫不留情面。
        在此之间还有一个片段:【董平的马,和张清的马,两厮并着。张清便撇了枪,双手把董平和枪连臂膊只一拖,却拖不动。两个搅做一块。宋江阵上索超望见,轮动大斧,便来解救。对阵龚旺、丁得孙两骑马齐出,截住索超厮杀。张清、董平又分拆不开。】
        这里当初把我雷了一下,细想来,不免有种对兄弟“耍脾气”的感觉,张清对别人绝不会如此近身,但此时面对的是董平,两个人此时的关系很微妙,董平对兄弟必然有愧疚,张清对董平依然不能完全狠下心,深想,总觉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意
        


        4楼2010-01-26 13:44
        回复
          至于夺粮中计怎个没心机我就不多提了
          宋黑三有一点做得非常巧妙,不杀太守,礼待张清,这孩子当时就心软了,纳降。
          至于上山之后,张清完全是服从分配,有自主权的时候就跟着董平,对宋卢两位老大他只是听从,很少表态,不是他没性格,而是他仅仅把他们当成大哥,并把一切都看得很淡,在他心里,除了帅令,就是兄弟,简简单单,不要想从梁山的宏观角度看他,很多事,他是不懂的,也学不来,不管梁山内部究竟有没有小的帮派,这些与他无关。
          他只知道身边有个把他当弟弟那样呵护的董平,也只知道要回报兄弟的义气,别的他不曾考虑。
          最后到独松关一战,应该这么说,董平复仇心意已决,张清又绝不可能看着兄弟去送死,他们上关,就是专程去殉义的。两个人“商量”了一晚,张清不可能没劝董平,但他显然劝不下来。
          再说说增插版
          增插版的作者是读懂张清的,也许还很喜欢,所以为他安排了这么多情节
          增插版成就了张清,把他血肉化了,给了他清晰的面孔。
          爱情中的张清,“纯”的特点更明显了,梦醒后的“痴想成疾”、安道全“百般询问”才说出真相、筵席中阻止安道全透露真相的“以目视之”、战场上的“立马惆望”……
          应该说,增插版的作者进一步剥离了水晶周围覆盖的岩石,让那种澄澈透出来,当然他还为这个澄澈的心灵形象匹配了一个恰当的外表“俊庞少年将军”。
          至此谓之完美。这是清迷力挺增插版的重要缘由——一切只为人物塑造,对于文学人物,塑造完美了才是真的完美。
          


          6楼2010-01-26 13:45
          回复
            一切都可以是浮云。
            飞石未必百发百中,但即使张清不会飞石,他依然是张清,别人可以因为飞石才知道他、喜欢他,但他自己有自己的血肉和内心。
            衣装的华丽是浮云,手段的华丽是浮云,一切的战绩、所有的光环都是浮云,真正的喜爱,不是爱上优点,而是爱上实质,是无法用好坏来分辨的的实质。
            内心的性情才是真金,才是本质,才是本源。
            爱的是本源,也就不用管武评家们如何阐释他,爱的是性情,于是我所谓的“美少年”其实是最符合他心性的一种外貌。
            


            7楼2010-01-26 13:45
            回复
              另外 如果一定要武评 某觉得张清的枪法和飞石不能拆开来看
              拆开来 石子能打死人的情况少之又少 而枪法更是弱
              但是张清的战术是:飞石打蒙敌人,然后一枪解决,也就是说他不是纯技术制胜,更多是战术制胜


              8楼2010-01-26 13:47
              回复
                有见地有见地。看来梁山上不止一个小孩子,真有必要一个一个去分析呢。


                9楼2010-01-26 15:33
                回复
                  2025-05-11 19:21:59
                  广告
                  不妨分析一下,李逵是个典型的孩童性格,还有呢?


                  10楼2010-01-26 15:47
                  回复
                    真不愧是张清迷,写的非常的好。让我重新认识了一下张清。写到张清作者也童贞了一把。就是上面说的不杀太守。注意作者的用词:看太守平时清廉,‘饶’了不杀。这句话常常在孩童的模仿打斗里经常可以看到,反正我小时候常常说:饶了你了。也许现在城市的小孩子没这种经历。


                    11楼2010-01-26 16:22
                    回复
                      童【真】……童真……
                      提到这个偶想到,有人说不杀太守可能也是宋江怕张清情绪激动


                      12楼2010-01-26 16:34
                      回复
                        俺是错字大王


                        13楼2010-01-26 16:41
                        回复
                          kao .好长,咱上班的人中有一公一母两张清,大家都这么区别...哈哈


                          14楼2010-01-29 11:14
                          回复
                            回复:14楼
                            马甲兄好久不见了,俺这厢有礼,呵呵~~


                            IP属地:重庆15楼2010-01-29 18:18
                            回复
                              2025-05-11 19:15:59
                              广告
                              倒觉得孩子似的张清挺可爱的


                              17楼2010-08-02 14: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