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五大老吧 关注:569贴子:26,421
  • 12回复贴,共1

【转】关于铁炮那回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喂狗
前言:在中世纪的日本,战国中后时期,铁炮一直是各路诸侯的主力武器,与威力惊人的大筒一起在战斗中发挥强大力量,我们游戏玩家也知道,不论是信长之野望还是太阁立志传,铁炮的威力也是蛮强的。在网上看到一篇好文章,就转给大家看看= =


1楼2010-01-26 11:01回复
    一、 铁炮之来:
             日本文永十一年(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调集约三万二千大军渡海东征日本,爆发了第一次日元战争,日本史书称之为“文永之役”。在这场战争中,蒙古军使用了一种用投石器类装置发射的球形炸弹,“击鼓之后,兵刀相接,抛射出球形铁炮,沿山坡而下,形如车轮,声震如霹雳,光闪似闪电,一次可发射两三个弹丸,被烧害者多人,城上仓库着火,本应扑灭,但无暇顾及。” (译自《太平记》)。按其形制,这应该是中国宋朝发明并传入蒙古的火药炸弹,名为“震天雷”。这种新式武器给当时从未见过火器的日本将士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一位名叫竹崎季长的肥后国武士请画师将它绘在了画幅《蒙古袭来绘词》上并保存至今。这是古代日本对火药火器最初的认知,并给它起了一个日本名称:铁炮(てつはう),此名称后来成为了所有发射火药的小型火器的统称。     (爱知县博物馆资料)   
              到十四世纪左右,能利用火药发射弹丸的中国小型火器逐渐传入日本,被称为神机火枪(しんきかそう)。
             大明成化二年(1466年),铜制火铳经由琉球传至日本。《荫凉轩日录》一书记载:文正元年(1466年),有(中国的)琉球人来日本时,施放了火器;日本碧山和尚在《碧山日录》中称:在应仁之乱(1468~1477年)时,使用了飞炮、火枪;《北条五代记》卷三中记载:永正七年(1494年),中国的铜铳传入堺町,尔后又传入关东;《甲阳军鉴》也提到:在大永五年(1525年),中国的铜铳传到了武田家。 但这些火器均因为命中力和破坏力不足而未能得到推广。     (摘自《中国火器史》)   
             享禄元年(1528年)堺町仿制出了长度30~40cm,重量2千克的小铜铳,发射时的轰响和闪光可达到令人马惊惧、丧失战意的效果,但也仅此而已了。
             本天文十二年(1543年)8月25日,这是个被载入日本历史的日子,在这一天,一艘葡萄牙商船被台风吹到了九州萨摩以南的种子岛,这是有记载的西方和日本最早的接触,同时给日本火器发展带来划时代变化的“铁炮の传来”的故事也由此展开。  
              鹿儿岛大龙寺禅僧南浦文之玄昌所着的《南浦文集·铁炮记》中对当时的情形作了详细的记载:“隅州之南有一岛,该岛距隅州一十八里,名曰种子岛。...... 天文癸卯秋八月二十五日丁酉,西村浦一大船漂来,不知下自何国。其人形不类,语不通,见者以为奇怪矣。......贾胡长有二人,一名牟良叔舎(ムラシュクシャ)一名喜利志多侘孟太(キリシタダモウタ),共手携一物,长二至三尺,其体中通外直,以重为质。其中虽常通,其底要密塞,其傍有一穴,是通火之路,其为体无可比伦。其为用也,妙药装入其中加添以小块铅,......手置身边,以眼校之,火即从一穴孔中放出,莫有不击中者。其发也,如掣电光;其呜也,如惊电之轰,闻者莫不掩耳。......名曰铁炮。时尧见以为兵器之甲也,而求蛮种之铁炮二,为家珍矣。(译)”  
             时年只有十六岁的种子岛家第十四代当主种子岛时尧目睹了铁炮的发射情况,惊叹为稀世之珍,不惜以两千两金子的极高价格购得了二挺,这是日本历史上最早获得的两挺铁炮。由于在当时的种子岛,铁的采掘和精炼技术已十分发达,于是时尧一面下令家臣筱川(ささがわ)小四郎向葡萄牙商人学习火药的捣筛和配制之法,一面召集数名工匠,采砂铁精练锻铸,试图根据原品进行仿制。但是,虽然工匠们非常细心地分解仿制了每一个部件,造出的铁炮样子也与原件毫无二致,却始终无法试射成功。
              直至第二年,又有葡萄牙商船光临种子岛,被称为“种子岛锻冶栋梁”的刀锻冶工匠八板金兵卫清定向船上的葡萄牙工匠悉心求教铁炮制造术,终于在天文十三年( 1544年)仿造出了日本“国产第一号铁炮”,八板清定由此被誉为“萨摩の鉄炮锻冶の祖”,他首制的日本第一挺铁炮至今仍作为传家之宝珍藏在种子岛家族中。
      
             在传说逸话中这个故事更为生动曲折。传说八板清定在求教葡萄牙人时受到刁难,对方要求他用自己的女儿来换取铁炮制造的关键技术,清定一方面舍不得温婉美丽的女儿,一方面又慑于当主时尧的严厉催逼,陷入极度苦恼之中。 他的女儿若狭姬不忍心看见父亲憔悴的样子,主动答应了对方的条件,才使得铁炮技术得以真正传入日本。一年后,葡萄牙人再次携若狭姬来到种子岛,清定趁机藏匿起女儿,向葡萄牙人诈称女儿猝死,并煞有介事地举行了葬礼。情知中计的葡萄牙人悻悻离去,八板清定成功的利用智谋把“用女儿换铁炮”的代价降低为“用女儿的贞操换铁炮”,如果这个故事可信的话,它该是日本历史上在与西方贸易中的第一笔盈利。 %]<RRH.w  
             不管如何,种子岛已经掌握了日本最早的铁炮制造技术,并在其后的一年里迅速开始了批量制造,据日本“国友之里”资料馆的资料记载,种子岛的工坊在一年多时间内就制造了数十挺之多(その后わずか1年あまりのうちに数十挺の鉄炮を制作することができたといいます)。
    


    2楼2010-01-26 11:01
    回复
      二、 铁炮之传:
               正处于战国乱世的日本,对任何能在战争中发挥作用的新式武器都具有绝对敏锐的嗅觉,时尧从西洋商人手中购得神奇武具的消息不胫而走,在种子岛方面尚未完全掌握铁炮制造技术之前,消息灵通的得悉者们已经接踵而来了。
               因黑潮关系而与种子岛航路交通便利的纪伊国捷足先登,河内国交野郡津田城城主津田周防守正信的长子,纪伊国小仓庄的领主津田监物丞算长(《铁炮记》中记为杉坊某,疑是误记为他的兄弟根来寺杉ノ坊明算)首先造访种子岛,凭藉多年商贸往来的交情,获赠了二挺西洋铁炮中的一挺,在种子岛自产铁炮制作成功的天文十三年,算长带着西洋铁炮样品和最新获得的铁炮制造术返回纪州。
                津田算长回到纪州后,立即请纪州西坂本的工匠芝辻清又卫门进行复制。 得益于纪州高超的炼铁术,天文十四年(1544年)纪州第一挺铁炮即宣告诞生。
                与津田算长接踵来到种子岛的是和泉国堺町的商人橘屋又三郎,他举重金拜八板清定为师学习铁炮制造,并在学成后把这项技术带回了堺,不久堺的第一挺铁炮亦试制成功。  
               同年,种子岛时尧通过岛津贵久为仲介向将军足利义晴献上自行制造的种子岛铁炮,受到义晴的高度重视。据《国友铁炮记》记载,天文十三年(1544年)二月将军足利义晴即通过管领细川晴元,向国友村的国友善兵卫、藤九左卫门等四人下达了铁炮制造的命令。     6个月后,2挺6匁(约15.8mm口径)的玉筒完成了制作。
               至此,在西洋铁炮现身日本不足一年的时间中,便得到了迅速有效的推广传播,纪州根来、泉州堺町、近江国友等日本三大铁炮制造中心已经具备了基本生产能力。   
               此后,种子岛时尧的家臣松下五郎三郎又乘船将铁炮制造技术带到伊豆,在关东地区开始了传播。  
               纪州根来寺是大治元年(1126年)高野山的觉鑁上人在土豪平为里捐赠的岩出庄内修建的寺院,这里作为新义真言宗的总本山,在战国初期已经拥有九十八分院、二千七百僧坊、七十万石领地和据称人数达到二万的“根来众”僧兵,成为足以匹敌大大名的强大势力集团。而历代作为根来僧兵集团首领家族之一的津田氏,这一代的代表人物正是津田算长的兄弟,杉ノ坊明算。算长的铁炮试制成功后,立即得到了明算倾全寺人、财、物力的大力支持,铁炮操作技能的培训以及铁炮的制造均迅速展开。很快将根来众武装成为了当时战国最强大的一个武装集团,藉此巩固和维护了其在纪州的势力。同时,在各地战国大名们的邀请下,根来众的铁炮雇佣兵团活跃于诸多战场之上,成为了在战国时代中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  
               为纪州试制铁炮成功的工匠芝辻清又卫门,原是和泉国堺町出身,后来他带着成熟的制造经验返回故里,和当时被称作“铁炮又”的橘屋又三郎合作,共同改良制造铁炮。由于堺以前就有生产中国火器的技术,很容易接受西洋铁炮的制造原理,加之作为自由都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堺很快成为全日本第一大铁炮生产基地,并几乎控制了全国的铁炮生产和输出。
               相比纪州的地方武力集团自产自销和堺町的商人集散私营,近江国友则一开始就走上了官方扶持发展的道路,故此有“铁炮の里,天领·国友”的说法。虽然三年后(1549年)将军足利氏被三好长庆击败赶出了京都,但国友铁炮却获得了一个更有权势的主顾青睐,雄心勃勃推行“天下布武”的战国风云儿织田信长开始注意到国友村的锻冶技术,订购了大批铁炮,并在实战中发挥威力,从而使“国友铁炮”名声大震。后来,继承信长成就霸业的“天下人”丰臣秀吉,又将国友村作为其生产武器直辖地,天正二年(1574年),国友藤太郎接受了秀吉知行一百石的河原代官的任命,专门管理铁炮的制造。而后推翻丰臣的德川家康,继续接手了国友铁炮的管辖权,国友成为江户幕府的御用铁炮锻冶所,最兴盛时有七十多间工房,五百多名工匠,成为日本江户时代最大的铁炮制造中心。 一直到江户时代中期,德川幕府限制铁炮制造才逐渐衰落
      


      3楼2010-01-26 11:02
      回复
        铁炮的一大弱点就是它的发射速度,鉴于其发射原理和构造使然,铁炮的发射步骤极为复杂繁琐:  
        1.从巢口装入火药装填弹丸用枪通条推弹丸到位,夯实
        2.在底火盘放入点火药点火,夹起火绳瞄准目标
        3.打开盘盖扣扳机火绳引燃点火药,发射


        5楼2010-01-26 11:02
        回复
          五、铁炮之用:
                   日本在战场上使用铁炮的最早记载,是发生于天文十八年(1549年)五月,萨摩岛津家伊集院忠朗在与肝付、蒲生联合军争夺加治木城的“黒川崎合战”中。在岛津家的文献《贵久公御谱》中,留下了“而日日飞羽箭、发铁炮、经数月惊人之耳目”的描述。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铁炮的初战应是在天文二十三年(1554)的岩剑城之战,其实无论哪种说法更为可信,都说明在作为其发源地的萨摩,铁炮得到了最快速有效的发展和传播。
                   弘治元年(1555年)七月,武田信玄在与上杉谦信的“大冢对阵”中,曾有向旭山城栗田宽安输送三千士兵、八百张弓和三百挺铁炮的记载,这是铁炮首次出现在甲越战场上,但可惜没有更具体的参战情况和战果报告。
                    永禄五年(1562年)三月,在与入侵和泉国的畠山高政的久米田之战中,阿波三好家总大将三好义贤实休在前军已占优势的情况下被埋伏的根来众铁炮击伤腰部,死于根来僧兵之手。 三好义贤作为其兄长庆的得力臂助东征西讨,素有名将之声,不想此次武运不佳,竟作了日本自铁炮传来后被其所伤的第一位高级将领。   
                   相比之下,另一位枭雄织田信长则颇得上天眷顾。元亀元年(1570年)5月19日,攻略越前失利的信长只带少数从人走小路返回岐阜,在千草山椋木垰遭到了其仇家六角承祯雇佣的刺客的袭击。据称为擅用铁炮的忍者高手杉谷善住坊在距离信长十二、三间(22~24米)的地方开火射击,居然只击中了信长衣服下摆。     (《信长公记》巻三)考虑到当时铁炮的射程和威力,只能认为信长这一次的运气实在太好了。     (或者铁炮故障,提前引燃发射了?)
                   同年六月,准备姉川合战的织田信长一次性调拨了五百挺铁炮和三十名弓手,在小谷退兵时担任殿后(《信长公记》巻三)。 根据记载,信长铁炮队的主要组成应该是与根来众比较接近的杂贺三缄众,而此前一年信长攻打三好氏的战斗中,亦有过雇佣杂贺众参战的记录。  
                   同年八月,三好、斋藤联军在石山本愿寺支援下攻入摄津,在野田、福岛二城和信长对峙。据《信长公记》记载,战斗中本愿寺方的根来、杂贺众动用了三千挺铁炮与信长对射,“敌我炮声日夜轰响于天际,黑烟覆满大地(译)”。这是当时为止日本最大规模的一场铁炮大战,由此也引发了信长与本愿寺抗衡达十年之久的的石山合战,在这十年中,依靠纪州根来、杂贺为铁炮生产基地的僧兵集团和以近江国友为主要铁炮来源的织田信长历经三次大战,形成了两大铁炮产地之间的直接抗衡,从侧面促进了日本铁炮技术和产量的极大飞跃。
                    时光移至天正三年(1575年年)5月,终于来到了被后人评说不尽的长筱。发生在这里的那场铁炮大战,其规模即使在同时代里也并非独一无二,但它所造成的影响,却始终在日本军事历史中占领着无可替代的位置。对于此战的评价和总结,已经有太多专家、太多文章进行过详细的分析,笔者不想画蛇添足的过多赘述,只简单置言一句算作交待:以那时铁炮的射程和威力,辅以合理的战术,是能够在一场防守战中发挥很大作用的;但若单单凭它就想击败一万多精锐大军,却未免太不现实。
                   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凭藉铁炮在历次战役中的不错表现,越来越多的大名豪族开始接受并重视它的存在,铁炮正在逐渐取代历来作为主力远程兵器的弓箭的作用,成为部队编组中更重要的一部分。铁炮的产量也在不断高速增长,1592年的文禄庆长,1600年的关原合战,1614年的大阪之阵,都有高达数万挺铁炮投入作战。


          8楼2010-01-26 11:04
          回复
            日本的火绳枪被使用的约320年,战国时代以后作为武器大量生产,根据流派,地方,尺寸,口径,有很多不同的种类。 大部分是手工制造,规格和尺寸也各式各样,零件的相容性不高


            10楼2010-01-26 11:05
            回复
              铁炮价格
              6文目铁炮(口径15.8m/m)一挺=9石=当代36万日圆
              30文目大筒(口径28.0m/m)一挺=40石=当代160万日圆
              50文目大筒(口径33.0m/m)一挺=80石=当代320万日圆
              ————————————————————————————————
              六匁铁炮(15.8mm口径)此为战国主流口径-标准装药命中率实测数据   
              最高装填速度18秒/次
              最大射程约500公尺
              20公尺距离弹着分布约在10公分圆形内-相当于100%命中胸口要害
              30公尺距离人型靶命中率100%  
              50公尺距离人型靶命中率 30%
              200公尺距离人型靶命中率  
              以现今标准(见楼上-有效射程之解释)换算有效射程约40公尺   
              1600年后的五匁铁炮-最大射程约800公尺,有效射程40间(约72.8公尺)此数据为推定值   
              以上测试玩家为初心者..再来看日本人须藤熏雄的测试-他有7,000+的火绳枪射击经验
              使用1.5匁国友铁炮标准装药命中率实测数据   
              50公尺距离人型靶命中率约100%   
              100公尺距离人型靶命中率约50%   
              须藤熏雄推定的铁炮有效射程为100公尺   
              六匁铁炮(15.8mm口径)标准装药贯穿能力实测数据   
              日本甲胄厚度0.8-1.4mm
              30公尺距离可贯穿两层甲胄
              50公尺距离可贯穿两层甲胄(须藤熏雄测试-1.5匁铁炮)  
              50公尺距离可贯穿2mm均质铁板   
              50公尺距离可贯穿60mm一般木材  
              以上为实际贯穿-并非最大贯穿力
              200公尺为最大人马杀伤距离(推定值)
              弓箭持续射速初心者6箭/分、熟练者10箭/分  
              三十三间堂通し矢(实际距离121.7公尺)  
              1606年冠军清洲藩浅冈平兵卫_百本射命中51
              后期通し矢转变为一天内发射命中数竞赛   
              1669年冠军尾张藩星野勘左卫门茂则_总矢数10,542本-中8,000本-命中率76%
              1686年冠军纪州藩和佐大八郎_总矢数13,053本-中8,133本-命中率62%   
              1843年东大寺通し矢中举母藩士安藤早太郎总矢数11,500本-命中8,685本-命中率75.5%(由下午6点射到隔天下午3点)不过距离短些(106.8公尺)  
              由上方数据来看弓箭无论射速、射程、持久循环射速都远胜铁炮..但日本并未曾发生铁炮与弓箭的地位竞争_因为日本箭矢射不穿50公尺以上距离外的胴丸..再准再多也是枉然..
              


              11楼2010-01-26 11:06
              回复
                六、铁炮之失:
                         日本的铁炮,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之后,在战国末期达到高峰,据当时在日本的欧洲传教士估计,当时各大名拥有的铁炮总数可能超过三十万挺,铁炮成为诸侯们衡量彼此实力的标准。
                         但是,随着江户幕府时代的到来,日本开始步入被称为“元和偃武”的近三百年和平时期,这使得铁炮的发展陷入危机。德川幕府为了巩固其统治,开始对各大名实行严格的军备管理,限制他们持有武器的数量,铁炮作为当时最先进的战争利器首当其冲。从一六三三到一六四一的九年间,幕府五次发布锁国令,断绝了和西方的贸易往来,同时也切断了和外界交流铁炮技术的渠道。此外,铁炮技术对追求武道的武士阶层造成越来越大的冲击,也使得以武士阶层为其统治基础的幕府政权逐渐感到无法容忍,于是,更加严厉的限制铁炮制造和贩卖的政策陆续出台,新的技术被搁置无视,欧洲更先进的转机枪和燧发枪都曾进入日本,却无人再对它们加以重视。
                         西元1853年,当美国东印度舰队的“黑船来航”以强势姿态光临日本的时候,面对装备巨炮的蒸汽战舰和手持火帽击针火枪的美国水兵,日本御家武士手中持有的依旧是三百年来一成不变的火绳侍筒,曾经在十七世纪领衔亚洲最先进技术的日本铁炮,早已成为在历史大潮中凋谢的昨日黄花了。
                


                12楼2010-01-26 12:27
                回复
                  先顶


                  13楼2010-01-26 17:03
                  回复
                    精不算挖


                    15楼2010-04-25 23:27
                    回复


                      16楼2010-05-03 14:07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3-10-16 20: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