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歌
无名氏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据说,楚康王的弟弟鄂君子皙(“官为令尹,爵为执珪”),一日乘舟出游,泛舟于新波之中,操舟者可能是越地女子,她把桨而唱了此歌。歌词原系越地方言,鄂君子皙听后不解其意,令人翻译出来(译文就是上面这首诗),“于是鄂君子哲乃掩脩袂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一榜枻越人,犹得交欢尽意焉”(见《说苑·善说》。一位越地船娘,十分爱慕鄂君子皙,这一天,她有幸与他同舟出游,趁机唱了这首情歌,博得他的欢心,双方“得交欢尽意”,度过一个美好幸福的时辰。这个爱情故事真够浪漫的。
这首情歌,激荡着爱的波涛,有着巨大的冲击力。歌者是一位天真纯朴、富有青春活力、又带有一种“野性”美的女子。她不象某些名门贵族小姐,矫柔造作,“欲说还休”,而是直露胸臆,一吐为快。充分体现了民间女子在爱情生活上的真性情。
诗的开头四句是惊叹自己这一天碰上了好运,有幸与“王子”同舟野游于河中,似乎爱神有意,特地为她安排了这次良缘,得以表露自己的爱慕,倾诉自己思念之心。“今日”、“今夕”是男女双方相会的时间,与后来词中所说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有异曲同工之妙。“中流”指出游船的方位和地点,表明游兴正浓。也是越女吐露心情的最好时机。这时,她急于想表达自己对“王子”的爱,那怕被别人羞笑也在所不辞。“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句就表达了她那大胆热烈的精神。“蒙”,蒙受。“被”,通“披”,展示,显露。“好”,美,代指容貌。“不訾”,犹云不计较。“诟耻”即耻辱。这句大意是说:(我即便)蒙受羞辱(也 要)显露美好的容貌,不计较(别人的)耻笑。她这样不顾一切的追求爱情和幸福,正表现了她的真情实意,体现了她那爱心的炽热。她敢于冒着别人耻笑的风险向对方展示自己的美貌,其根本原因是她对他有着强烈的爱心。“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几”,几几,多也。“知”,知友,知己。诗的大意是说:心中没完没了的烦恼都是因为想得到“王子”的爱心而引起的。实际上是要告诉对方:为了成为你的知心朋友(得到你的爱),我的心烦乱不堪,六神无主。原因就是“心说君兮君不知”。“说”通“悦”。这一句与前一句“山有木兮木有技”有比喻关系。有山才有木,有木才有枝,这如同其它诗中常说的“水中鱼”、“林中鸟”那样,事物总是相互依存的,人与人的关系也如此。她心中喜欢他,想依附于他,正象树的枝条必须依附于树干上一样。她向他敞开了心灵的大门,如痴如醉地爱着他,乃至到了狂热的程度,然而他还蒙在鼓里,自然使她心中更加烦恼不安,决心鼓起勇气一试。她以女性的美貌,真诚炽热的爱心,大胆主动的行动,去打动对方,如同一股热流,猛烈地冲击着对方的心灵。
这首情歌在构思上处处离不开一个“巧”字。首先是巧遇,乘船者是“王子”,操舟者是越女。开始时,前者尚无意,后者却有心。其次是同舟出游的时间恰好在“今日”的“今夕”。再就是求爱的方式巧,用歌声传情,这对渔家女子来说是再好不过的方式了。唱者有心,听者有意,爱的信息由此得以沟通。听者从歌声中可以得知:这位美貌热情的船娘,在庆幸“与王子同舟”的同时,敞开爱的胸怀,不断向对方发出爱的呼唤,渴望“得知王子”,表示“心说(悦)君”的迫切,但愿对方听后变“不知”为“知”。另外是情与景的描写显得巧妙而自然。泛舟中流,周围景色荡人心怀,突然一阵歌声打破了寂静,就象有人在平静的
水面抛下一块石子,泛起阵阵涟漪,使听者心神动荡,又象船儿那样摇荡不定。从故事的结局来看,这位女子成功了(见前引文)。一个普通的渔家女子竟然能“与王子同舟”“交欢尽意”,这种巧合,似乎有点出人预料吧! (殷光熹)
无名氏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据说,楚康王的弟弟鄂君子皙(“官为令尹,爵为执珪”),一日乘舟出游,泛舟于新波之中,操舟者可能是越地女子,她把桨而唱了此歌。歌词原系越地方言,鄂君子皙听后不解其意,令人翻译出来(译文就是上面这首诗),“于是鄂君子哲乃掩脩袂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一榜枻越人,犹得交欢尽意焉”(见《说苑·善说》。一位越地船娘,十分爱慕鄂君子皙,这一天,她有幸与他同舟出游,趁机唱了这首情歌,博得他的欢心,双方“得交欢尽意”,度过一个美好幸福的时辰。这个爱情故事真够浪漫的。
这首情歌,激荡着爱的波涛,有着巨大的冲击力。歌者是一位天真纯朴、富有青春活力、又带有一种“野性”美的女子。她不象某些名门贵族小姐,矫柔造作,“欲说还休”,而是直露胸臆,一吐为快。充分体现了民间女子在爱情生活上的真性情。
诗的开头四句是惊叹自己这一天碰上了好运,有幸与“王子”同舟野游于河中,似乎爱神有意,特地为她安排了这次良缘,得以表露自己的爱慕,倾诉自己思念之心。“今日”、“今夕”是男女双方相会的时间,与后来词中所说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有异曲同工之妙。“中流”指出游船的方位和地点,表明游兴正浓。也是越女吐露心情的最好时机。这时,她急于想表达自己对“王子”的爱,那怕被别人羞笑也在所不辞。“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句就表达了她那大胆热烈的精神。“蒙”,蒙受。“被”,通“披”,展示,显露。“好”,美,代指容貌。“不訾”,犹云不计较。“诟耻”即耻辱。这句大意是说:(我即便)蒙受羞辱(也 要)显露美好的容貌,不计较(别人的)耻笑。她这样不顾一切的追求爱情和幸福,正表现了她的真情实意,体现了她那爱心的炽热。她敢于冒着别人耻笑的风险向对方展示自己的美貌,其根本原因是她对他有着强烈的爱心。“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几”,几几,多也。“知”,知友,知己。诗的大意是说:心中没完没了的烦恼都是因为想得到“王子”的爱心而引起的。实际上是要告诉对方:为了成为你的知心朋友(得到你的爱),我的心烦乱不堪,六神无主。原因就是“心说君兮君不知”。“说”通“悦”。这一句与前一句“山有木兮木有技”有比喻关系。有山才有木,有木才有枝,这如同其它诗中常说的“水中鱼”、“林中鸟”那样,事物总是相互依存的,人与人的关系也如此。她心中喜欢他,想依附于他,正象树的枝条必须依附于树干上一样。她向他敞开了心灵的大门,如痴如醉地爱着他,乃至到了狂热的程度,然而他还蒙在鼓里,自然使她心中更加烦恼不安,决心鼓起勇气一试。她以女性的美貌,真诚炽热的爱心,大胆主动的行动,去打动对方,如同一股热流,猛烈地冲击着对方的心灵。
这首情歌在构思上处处离不开一个“巧”字。首先是巧遇,乘船者是“王子”,操舟者是越女。开始时,前者尚无意,后者却有心。其次是同舟出游的时间恰好在“今日”的“今夕”。再就是求爱的方式巧,用歌声传情,这对渔家女子来说是再好不过的方式了。唱者有心,听者有意,爱的信息由此得以沟通。听者从歌声中可以得知:这位美貌热情的船娘,在庆幸“与王子同舟”的同时,敞开爱的胸怀,不断向对方发出爱的呼唤,渴望“得知王子”,表示“心说(悦)君”的迫切,但愿对方听后变“不知”为“知”。另外是情与景的描写显得巧妙而自然。泛舟中流,周围景色荡人心怀,突然一阵歌声打破了寂静,就象有人在平静的
水面抛下一块石子,泛起阵阵涟漪,使听者心神动荡,又象船儿那样摇荡不定。从故事的结局来看,这位女子成功了(见前引文)。一个普通的渔家女子竟然能“与王子同舟”“交欢尽意”,这种巧合,似乎有点出人预料吧! (殷光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