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回复贴,共1

21--陈风•衡门 赏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陈风·衡门
《诗经》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水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娶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
过去,不少人认为这是一首“君子乐隐之诗”(申培《诗说》),这无疑比《毛传》所谓“诱掖其君”通达得多。但著名诗人、《诗经》学家闻一多先生从民俗学的角度论证这是一首蕴含象征意味的爱情诗,似乎比“隐逸”说更符合实际。
所谓“象征”,就是用“触类可为其象,合意可为其征”(《易略例·明象》)的对应性形象,表示抽象的情理或者差异之中见类同的事物。我国西安半坡、临潼姜寨、河南陕县庙底沟等地出土的彩陶纹样说明,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已经普遍以鱼和鸟分别象征女阴——女性和男根——男性。至于语言文学方面,闻先生在《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和《说鱼》两文旁征博引,证明至少从东周起就“以‘鱼’来代替‘匹偶’或‘情侣’……云与水也都是性的象征”;而且“称男女大欲不遂为‘朝饥’,或简称‘饥’,是古代的成语”。所以他认为:“泌水”洋洋,可以“乐饥”(即疗饥,《韩诗》、《鲁诗》和《毛诗》郑笺正作“疗”)的“饥”,“自然指情欲,不指腹欲。……下文又以食鱼比娶妻,则疗饥的真谛还是以疗情欲的饥为妥”。此外,“衡”读为“横”,“《韩诗》作‘横’,曰:‘东西曰横”,横门当是陈国都城东西头之门……《国风》中讲到男女相约之地,或曰城隅,或曰城阙,或曰某门,即国城的某门,本篇的衡门也还是这一类场所……并且古代作为男女幽会之所的高禖(媒神),其所在地,必依山傍水,因为那是行秘密之事的地方,所以山和水都叫作密,或分别字体,山名作密,水名作泌。本篇之泌水便是这样一般的水”。据此,他认为“诗人这回显然是和女友相约,在衡门之下会面,然后同往泌水之上”。
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本世纪30-40年代的《安南民歌》:“天上下雨地下滑,池中鱼儿摆尾巴。哪天得鱼来下酒?哪天得妹来当家?”《白傜恋爱歌》:“鲤鱼在水鱼尾摆,大风吹树尾摇摇。我俩有情当天拜,何用拿香进庙烧?”还有《仲家情歌》:“砍柴要靠这边山,打鱼要靠这边潭,玩娘要玩这一个,拿当别人不稀罕”等例中,“鱼”“水”和恋爱、婚配的对应关系还是有迹可寻的。所以,知道这类传统象征词语的寓意,而且知道“姜”和“子”是齐国和宋国贵族的姓,那就不难发现:《衡门》原来是抒情主人公对一位出身低微的姑娘唱的情歌。大意是:哥妹私语衡门下:泌水之滨好安家。开门便见鱼戏水,金鳞闪闪摆尾巴。吃鱼何必黄河鲤?娶妻何必千金女?你有情来我有意,便是天生鸳鸯侣!吃鱼何必黄河鳊,娶妻何必赛天仙?我有情来你有意,便是人间并蒂莲。
由此看来,本篇的抒情主人公对女方不是轻薄调戏而是祈求允诺,不是把她作为“淫欲的奴隶”而是想娶她做终身的伴侣,并且不计较贫富、贵贱,把爱情生活看得远远重于物质生活:这种思想感情在当时应该说是很可贵的。
当然,说《衡门》是爱情诗,比说它是隐逸诗要多绕个弯儿。但“象征”的特点,正是《周易·系辞下》所谓“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采用这种深微曲隐的方法、手法,自然不如直抒胸臆那样明畅。不过它曲径通幽,引人从表层意象绕进深层意象,让你在心游目赏之际,谛听弦外之音,细品味外之旨,这也别有一种情趣。 (吕永)


IP属地:宁夏1楼2020-10-13 19:2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