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回复贴,共1

20--秦风•蒹葭 赏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秦风·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在一个秋天的黎明,一位痴情的小伙子,穿过茂密的芦苇,踏着晶莹的露珠,在一条直流与曲水交会处,寻觅自己心爱的姑娘。从“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顺序描写可知,他已经寻找了整整一个早晨。但是,沿着曲流水道逆流而上绕过去,路途漫长而又艰险;沿着直流水道顺流而下,又见姑娘在三面环水的洲岛,难以接近。有人说,这是一首寻访意中人而“无所遇”的诗。不,更准确地说,它是一首不懈追求心上人的诗。主人公的寻求并未停止,也不会停止。
从哲学角度看,正如希布塔尼所说:“看一个人如何评价某一对象,不是看他如何议论对象的价值,而是看他为了得到对象并使其保持完整而付出多大的努力。”以此审视爱情,那些为所爱者而赴汤蹈火的动人故事,并不是作者哗众取宠的胡编乱造,而是艺术地展现了爱情的本质。也许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人们常说,如果在恋爱时缺少形成阻力的一定障碍,那么就应当故意制造出一些来。这样一来,意志的自然振奋会赋予情感很大的价值,加速情感的内在冲动,在双方的意识中留下深刻的印痕(回忆)。”(瓦西列夫《情爱论》)正是这种阻力,能够表明和测量追求动机的纯正,信念的力量和坚定性。所以,维克多·雨果说得好:“爱就是行动。”《蒹葭》的抒情主人公正是在这种“行动”中。他历尽艰辛,上下求索,鲜明显示着纯真的爱,并由此体验到追求的幸福。
与此相联系,轻而易举地占有一个女子,会降低爱情的神圣价值。最美好的爱情,也许是在对异性美的无限追求中。那种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可望而不可即的美,更加诱人,更令人神往,也更值得去奋力追寻。《蒹葭》中的那位“伊人”,不就是这样一种美吗?难怪这青年那样执着追求呢!古今中外,人同此心。萧伯纳与爱兰·黛丽共居一市,却陶醉于书信往还,“纸上求爱”,而偶然面谈,反倒局促不安。(见《萧伯纳情书))柴科夫斯基与梅克夫人,也谨慎地避免直接接触,以免打破爱的梦幻感。前者把后者看作“不能看见的天使”,后者对前者“更喜欢在远处思念”(见《我的音乐生活——柴科夫斯基与梅克夫人通迅集》)。当然,这并非鼓吹那种柏拉图式的、清教徒式的纯粹精神爱。如爱兰所批评的,那是一种“一半的爱”、“想象的爱”,而不是“心上的爱”、“有血有肉的盛情”。这种畸形的“爱”,破坏人格的完整,扼杀人的生命力。而《蒹葭》所追求的,不是虚幻的偶像,而是既遥远又切近的血肉饱满的美人。这种充满活力的追求,毕竟渴望两个生命的接近。
本诗的艺术气韵也颇耐人寻味。宗白华先生认为,《蒹葭》的境界,展现出中国传统俯仰往还、无往不复、不离大“道”的空间意识。更切实一点说,诗篇在复叠中稍有变化,酿成特有的循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生动表现出主人公上下徘徊、神魂颠倒的情态。青年朋友一定早已感受到:台湾女作家琼瑶的新爱情故事《在水一方》,继承并发扬了这种传统艺术格调,证明《蒹葭》的故事仍在继续。如果伴着表达《蒹葭》诗意的乐曲《在水一方》,读一读琼瑶小说,反回来再领会《蒹葭》的意境,那将会增加许多兴味。 (刘 凌)


IP属地:宁夏1楼2020-10-13 19:2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