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难残酷,山鹰社活了下来。2002年秋,报名人数竟创历史新高,400多人把操场跑道都占满了。方翔感动于新同学的热情,“但学生的身份,也让山鹰社不能再做民间登山的领头羊了。”
又一年春,非典的人心惶惶中,企业家王石等爱好者登上珠峰,通过央视直播,一时吸引无数目光。民间登山终于走向大众,领先时代十余年的山鹰社,却在此时,放下8000米情结,转身走回了起点。
山难之后,山鹰社怎么走?所有人都想到玉珠峰。刘炎林觉得,就像渴望一场“救赎”。穿过伤痛,他们最想回到零点,重新开始。
雪山不变,山鹰社的定位从此不同。“登山训练”成了新老山鹰反复探讨后,给后人划出的一道红线。缺少资料、天气恶劣、有雪崩风险的山……从此不予考虑。强调攀登带给学生的收获,而非登顶与否。
另一个改变,极具学霸特色:登山,也要“答辩”。第一次登山答辩会,教室一头坐着校领导和登协专家,一头坐着新一年队员。为登一座山,提交资料像博士论文一样厚。2003年5月,答辩通过,山鹰社的攀登重启了。

“这次玉珠峰攀登,几乎是个象征。”再一次面对雪山,一起随队的方翔,莫名有种使命感,5个兄弟身影不时浮现,“已经付出那么大代价,新队伍一定要带好。”
每个人都神经紧张,在一夜睡梦中,被刘炎林惊慌叫醒——山上传来点动静,他担心是雪崩。
大家赶忙爬起,向山上呼叫,B组没有回应……空气一下凝重了,朝着山上焦急张望,直到夜幕中出现人影,只是对讲机没电了,所有人这才松了口气。
“当时有点杯弓蛇影。”刘炎林生怕再犯一点错误,并一路坚持走在最前面开路,哪怕累到呕吐。“这是我自私的愿望,希望能对自己和遇难队友说:这次我把兄弟们带上来了……”
带着不一样的心愿,山鹰社的年轻人第3次站在了玉珠峰顶。顶峰铁架旁,刘炎林悄悄埋了一个铁盒子,里面是西峰带回的土。跪在雪中,他终于可以极痛快地说出心底的话,极痛快地哭了。

▲玉珠峰峰顶的三脚架
重返希峰
“对于攀登者来说,纪念的最好方式就是重登这座山峰,这将是我的一个坚定心愿。”玉珠峰带山鹰社走向了重生,纪念逝者的心愿,还在李兰等亲历者心里,直到2009年再一次抵达希夏邦马。
“到了该回顾的时候了。”97年入社的孙斌投资了此行纪录片拍摄,尽管也有反对的声音,7年过去,山难仍是山鹰社的隐痛,一被提起,常常是长时间沉默。
“除了缅怀逝者,我还想能让更多人重新认识登山。”山难发生时,“浪费资源”、“对不起父母”……那些风霜刀剑般的网友指责,其实困扰孙斌多年。
从贫苦农村考进北大,老家人指望他靠“知识改变命运”。2000年毕业时,系里70%同学出国,痴迷登山的他,却去了中登协,最初月薪仅700元。
“好不容易把他供进北大,结果去登山……”亲戚眼里,孙斌就像入了歪门邪道。妈妈提起他,叹着气,一度掩不住失望。“最大挑战来自自己内心。我一直想证明登山很酷,年轻人就应该有更高追求。也想通过电影,解开自己的心结。”

▲09年,一群人重回希夏邦马。
又一年后,承载几代人心结的《巅峰记忆》在北京首映。光影流转中,跨度20年的几代山鹰人聚在一起,目光追随李兰、孙斌等人重返希峰的脚步,一同走进回忆。
银幕上,远方河谷,祭奠仪式,桑烟袅袅中,李兰说她好像看见当年队友,一个个向她走来,还那么年轻,就坐在对面山坡。“你们能原谅我们吗?我们15个人犯了一个集体错误,但承担这个错误后果的人只有5个……”
银幕外,刘炎林感叹着共同记忆。他也曾在梦里和他们重逢,迎面5人,还是告别时的行装,黝黑面孔,洁白牙齿,笑着说:“我们从西边冰川下来了”。欣喜若狂中醒来,转而泣不成声,回望西峰,他曾盼着会遇见登顶归来的他们,“这梦,也等得太久了”。
“兄弟,我们是一起登顶的。”90年入社的白福利,也特地参与了09年希峰攀登。下山时,他把登顶围脖留在玛尼堆前。
8000米冲顶路,漆黑夜色,前面人的头灯像在天上悬着,一抬头,白福利总觉得是那5个孩子还在。一如20年前的他们,那样青春年少。一如还在登山的山鹰社,永远青春年少。
又一年春,非典的人心惶惶中,企业家王石等爱好者登上珠峰,通过央视直播,一时吸引无数目光。民间登山终于走向大众,领先时代十余年的山鹰社,却在此时,放下8000米情结,转身走回了起点。
山难之后,山鹰社怎么走?所有人都想到玉珠峰。刘炎林觉得,就像渴望一场“救赎”。穿过伤痛,他们最想回到零点,重新开始。
雪山不变,山鹰社的定位从此不同。“登山训练”成了新老山鹰反复探讨后,给后人划出的一道红线。缺少资料、天气恶劣、有雪崩风险的山……从此不予考虑。强调攀登带给学生的收获,而非登顶与否。
另一个改变,极具学霸特色:登山,也要“答辩”。第一次登山答辩会,教室一头坐着校领导和登协专家,一头坐着新一年队员。为登一座山,提交资料像博士论文一样厚。2003年5月,答辩通过,山鹰社的攀登重启了。

“这次玉珠峰攀登,几乎是个象征。”再一次面对雪山,一起随队的方翔,莫名有种使命感,5个兄弟身影不时浮现,“已经付出那么大代价,新队伍一定要带好。”
每个人都神经紧张,在一夜睡梦中,被刘炎林惊慌叫醒——山上传来点动静,他担心是雪崩。
大家赶忙爬起,向山上呼叫,B组没有回应……空气一下凝重了,朝着山上焦急张望,直到夜幕中出现人影,只是对讲机没电了,所有人这才松了口气。
“当时有点杯弓蛇影。”刘炎林生怕再犯一点错误,并一路坚持走在最前面开路,哪怕累到呕吐。“这是我自私的愿望,希望能对自己和遇难队友说:这次我把兄弟们带上来了……”
带着不一样的心愿,山鹰社的年轻人第3次站在了玉珠峰顶。顶峰铁架旁,刘炎林悄悄埋了一个铁盒子,里面是西峰带回的土。跪在雪中,他终于可以极痛快地说出心底的话,极痛快地哭了。

▲玉珠峰峰顶的三脚架
重返希峰
“对于攀登者来说,纪念的最好方式就是重登这座山峰,这将是我的一个坚定心愿。”玉珠峰带山鹰社走向了重生,纪念逝者的心愿,还在李兰等亲历者心里,直到2009年再一次抵达希夏邦马。
“到了该回顾的时候了。”97年入社的孙斌投资了此行纪录片拍摄,尽管也有反对的声音,7年过去,山难仍是山鹰社的隐痛,一被提起,常常是长时间沉默。
“除了缅怀逝者,我还想能让更多人重新认识登山。”山难发生时,“浪费资源”、“对不起父母”……那些风霜刀剑般的网友指责,其实困扰孙斌多年。
从贫苦农村考进北大,老家人指望他靠“知识改变命运”。2000年毕业时,系里70%同学出国,痴迷登山的他,却去了中登协,最初月薪仅700元。
“好不容易把他供进北大,结果去登山……”亲戚眼里,孙斌就像入了歪门邪道。妈妈提起他,叹着气,一度掩不住失望。“最大挑战来自自己内心。我一直想证明登山很酷,年轻人就应该有更高追求。也想通过电影,解开自己的心结。”

▲09年,一群人重回希夏邦马。
又一年后,承载几代人心结的《巅峰记忆》在北京首映。光影流转中,跨度20年的几代山鹰人聚在一起,目光追随李兰、孙斌等人重返希峰的脚步,一同走进回忆。
银幕上,远方河谷,祭奠仪式,桑烟袅袅中,李兰说她好像看见当年队友,一个个向她走来,还那么年轻,就坐在对面山坡。“你们能原谅我们吗?我们15个人犯了一个集体错误,但承担这个错误后果的人只有5个……”
银幕外,刘炎林感叹着共同记忆。他也曾在梦里和他们重逢,迎面5人,还是告别时的行装,黝黑面孔,洁白牙齿,笑着说:“我们从西边冰川下来了”。欣喜若狂中醒来,转而泣不成声,回望西峰,他曾盼着会遇见登顶归来的他们,“这梦,也等得太久了”。
“兄弟,我们是一起登顶的。”90年入社的白福利,也特地参与了09年希峰攀登。下山时,他把登顶围脖留在玛尼堆前。
8000米冲顶路,漆黑夜色,前面人的头灯像在天上悬着,一抬头,白福利总觉得是那5个孩子还在。一如20年前的他们,那样青春年少。一如还在登山的山鹰社,永远青春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