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景说——北响堂旧事
来源:峰景说
作者:小秦同学

北响堂带给我们的是历史的味道,是文化的气息,千百年来,它为家乡人民提供精神上的给养,它是我们的家乡为华夏文明盛宴贡献的一道大餐!
1春游
第一次去北响堂是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春游,记不清是几年级了。在那之前,我就对它仰慕已久。
我知道那里有古塔,有石窟,有大佛。虽然这些在彭城的南响堂寺里都能看到,但从大人们的描述中我能听出,北响堂的规模和气势却非南响堂可比。
并且,那里山高林密,绝壁悬崖,也足以碾压坡缓草疏的元宝山和南响堂山。
春游加上北响堂,这两个元素叠加起来带给我的兴奋直到几年后我拿到十三中的通知书时才又体验到一次。
和现在的研学不同,那时候的春游都选在周末,不会占用上课的时间。头天晚上,我便激动得一夜不能合眼。

我把装着食物的军挎放到枕头边上,这军挎是用绿色的粗布和帆布带缝制的一种简易的挎包,是那个年代解放军战士的常用装备。
当然,也是那个年代的学生最常用的一种书包。因为只有一根帆布肩带,上学时,我们就把它斜挎在肩膀上,把包甩在背后。
有时候快迟到了,跑着去学校,这军挎便在背后非常有节奏地“啪啪”地打着屁股,铁皮铅笔盒里的文具也“哗啦啦”的一阵乱响。
若是几个同学一起狂奔,那声音就如蹩脚的交响乐团演奏一般,是一种不在调上的音乐对耳朵的折磨。
我不时地去摸一摸军挎,生怕少拿了什么。一会儿实在放心不下,索性坐起来,打开挎包上的袢带,把东西都掏出来再检查一番。
其实里面也就是两个面包和一盒午餐肉,我拿出来看一下,便觉得放心。于是再装好,躺下继续睡。就这样,好不容易捱到天亮,匆匆地洗脸刷牙,吃过早饭。
母亲则在我的那个同样是绿色的扁平的椭圆形铝制军用水壶里加满热水,再倒些橘子粉进去,盖上盖子上下摇晃一下,便是一壶橘子水了。
我接过水壶,拧开盖子“咕咚咕咚”喝上两口,那滋味酸甜,是那时候最流行的饮料。其实参加户外运动,喝白开水是最解渴的,这些带糖分的饮料反而是越喝越渴。
那时候哪懂得这些,总觉得春游嘛,总要喝些高级些的饮料才能配得上这么重要的活动。
到学校集合完毕,同学们都是和我一样的兴奋。不一时大巴车也到了,大家便登车正式开始旅程。

2宋塔
从市区到北响堂也就十几公里的路程,可那时就感觉好远。看着窗外既熟悉又陌生的景色,去过的同学便给我们指点着各处的地名。
那时候没有雾霾,但峰峰的空气质量却也好不到哪去。发电厂,水泥厂,焦化厂,造纸厂......一根根大烟囱不停地往大气里排放着黑色,灰色,白色或无色的各种气体。
所以,当我们透过车窗看到远处北响堂那座古老的宋塔时,虽然是晴天,却也像隔着一层云雾一般,反倒是有种朦胧而写意的意境。

再加上背后北响堂山那高大巍峨但更加模糊的山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画,这恐怕是环境污染带给我们的唯一视觉上的好处吧!
大巴车停在了响堂寺的大门口,我们在老师的指挥下鱼贯着下车。大队长(就是我们的班长)袖子上带着“三道杠”,手里举着少先队的队旗站在队伍的前面。
那是一面红旗,中间的位置画着一颗黄五星和一把斜放的燃烧着的火炬。我们自觉地整理好队伍,每个人的脖子上都带着红领巾,显得整洁而朝气蓬勃。
老师则拿着学校的介绍信去同北响堂的管理人员交涉工作,不一会儿便示意我们可以进去了。

那时候的山门比较简陋,普通到我对它的印象已完全消失不见,当然,也可以认为是我的记性不够好。
我只记得进门后不久,便来到那座宋塔跟前。这塔看起来跟南响堂的那座一般无二,仿佛孪生姐妹一般。
只是这北响堂的佛塔塔顶处破损坍塌了一部分,漏出了内部的砖瓦结构,让人对这塔的坚固程度有些不放心。
据说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架日军战机撞击的结果,也有说是地震造成的,原因究竟为何?我也不敢妄加判断。
工作人员还告诉我们,虽然这塔和南响堂的类似,都是八角塔檐的构造,但南响堂的是七层塔高,北响堂的则为九层。
这是因为北响堂寺为北齐时期的皇家寺院,九层的佛塔代表着皇权的至高无上。我后来专门到南响堂数了数,果然如他所言。
我们去的那会儿,这塔的入口还没有被砖石封死,只有简陋的木门,人是可以进去的。可我们实在觉得这塔不太保险,也就没人敢进去冒险了。

3无头的佛像
离了这佛塔向东,不远处便可见几座石刻的佛像端坐在高高的石台之上。算上石台,这些佛像足有三米多高,只是所有的佛像都失去了头部,只剩颈部残破不齐的断口,盘腿打坐,朝向南方。
老师说这些佛像历经千年风霜,在几次灭佛运动和盗凿破坏之后便成了现在的模样。我们仰头绕着这几尊佛像看了又看,除了对那古老岁月的敬畏和景仰,更多的则是对家乡珍贵文物被破坏的惋惜和失落。

上山的道路就在佛像的东侧,目光沿着山道向上,要把脖子仰得很高才能看到山顶,足可见北响堂山的高大和巍峨。
老师指着半山腰处的一排建筑,说那就是石窟所在之地,也是我们今天的主要游览目标。尽管只是半山腰,但那高度也足以让我叹为观止,绝对是那时候的我见过的最高峰。

但高度不是问题,那时候的小学生唯一不缺的就是体力和激情。老师一声令下,我们便如兔子一般弹射出去。
当然,这说的只是心情,事实上,我们还是在班长队旗的带领下,成队列的前进,只是速度飞快而已。一路上花草清香,赏心悦目,大家心情愉悦。
沿途不时看到有乞讨的老者偎依路旁,破衣烂衫,多有残疾,让人心生怜悯。
我们有带着零钱的,便一分五分地放进乞丐面前的破碗里,心里便有做了好事一般的喜悦。
又有更多的算命先生分布在山道旁的歇脚处等待生意,但看我们是学生,便知趣地不去打扰。

4大佛洞
就这样,一路说笑,不一会儿便到了石窟跟前。爬上一大排陡峭而颇具气势的台阶,数个开凿在高大山壁上的石洞便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我心情激动,山脚下看不出个所以然,到了跟前才能体会这石窟的宏伟。老师简单为我们讲解一番,说这些石窟开凿于北齐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说完便带着我们朝中间最大的石窟走去。这座石窟名曰“大佛洞”,洞口便有两米多高,在洞口上更高的位置还开凿有几个气窗,不时有鸽子从里面飞出又飞进,更增加了些神秘之感。
我们排队进入这洞窟,洞窟里面空间极大,洞顶足有十几米高。光线从高处的气窗投射进来,在那空旷的洞窟中划出一道明亮的光柱。

可清楚地看到灰尘在光柱中缓慢而毫不停歇地浮动,只把光柱之外的空间衬托得更加幽暗和神秘。
这光柱恰好投射在迎面而坐的一尊大佛之上,让我们不必适应洞内的黑暗便可看清大佛的全貌。
这是一尊真正的“大佛”,坐在那里,足有两层楼的高度,看得我们惊心动魄。这大佛双目微闭,表情安详,端坐石台之上,只是双臂已残破不见。
我后来学到了“宝相庄严”这个词,便马上想到了这尊大佛。汉字就是这样,不论是单字还是由它们组成的成语,都如一幅画面,让人一读便浮现在了你的眼前。
那大佛的背后则是一团火焰状的花纹,历经千年,颜色依旧靓丽如新。有七条青龙从火焰中探出头来,形态逼真,活灵活现。

而在巨石雕凿出的佛龛的周边则是雕工精美的花纹,像是植物的枝叶,盘绕得错综复杂而又有条不紊,将整座佛像装饰得华丽而端庄。
大佛的两侧应该还有站立的高大佛像,只是被人整个凿了去,只剩下两处残破的山壁诉说着岁月的无情。
左右两侧是两道走廊,沿着走廊绕上一圈便可发现,大佛两侧石壁上还分别开凿着一坐两立的三尊佛像,只是每尊佛像都被严重破坏,已看不到它们原本的面貌。

而走廊外侧的山壁之上还雕凿出十几个佛龛,每个佛龛内都放置着一尊一米左右的佛像。这些佛像保存倒还完好,这让我们倍感惋惜的心情略有安慰。
谁知老师又说道,这些佛像其实是民国时期雕刻的,原来的佛像早已被盗掘一空。而民国时期的佛像从风格到刻工都与北齐时的原创相差甚远。
我们刚刚略显平复的心情马上又如坠冰窟,这种对历史的无能为力和对现实的痛心疾首让我们尚属幼稚的心灵有些无所适从。

那是一种混杂着悲痛,惋惜,愤怒,无奈,想有所作为又无计可施的复杂心情。这种心情在后来每次学习中国近代史时便会反复出现。
它用最残酷的历史真相最强烈地向我们灌输着“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知耻而后勇” 的最现实的真理。
不得不说,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创造奇迹背后的动力,这种对近代历史的屈辱感和悲愤的感情占据了相当程度的份额。这同时也是另一种方式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们带着复杂的心情告别大佛洞,又先后参观了大业洞,唐洞,刻经洞等其他几处石窟。

除了刻经洞内的摩崖刻经保存尚属完好以外,其他雕像基本都被破坏,大多为头部和手臂残缺。
在刻经洞旁边的山壁上,有一处手掌形凹痕。因为千百年来被人反复抚摸,手掌已变得光亮而黝黑。在手掌下方的地面上,还有一处类似小脚和水滴的刻痕。
传说这是鲁班的妻子探看修建石窟的丈夫未果而留下的手印,脚印和泪痕。
这传说虽然有些时空错乱,但毕竟还是为这沉重的历史遗迹带来了一丝轻松的调剂。我们方才那愤愤不平的心情也得到了一些抚慰和平衡。

5野炊
北响堂石窟的南侧有一处小门,穿过小门便进入了北响堂的后山。后山的山道崎岖而狭窄,我们便不再保持整齐的队形。
后山基本上属于半原生态的环境,道路都是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是走的人多了而被脚印踩出来的。
我们在相互既鼓劲又较劲的状态下不一会儿就上到了山顶,山顶有一座完全由石头垒砌而成的房子。
门口竖着一根旗杆,上面飘着一面明黄色的旗子,看样子像是一座简易的山神庙。据说这庙建于明朝年间,几百年风吹雨打而屹立不倒,也算是一个奇迹了。

此处视线极好,初春的山上草木还没有完全返青,但也算得上是绿意盎然了。已近中午,阳光照在人的身上暖洋洋的,早开的野花丛中到处都是蜜蜂忙碌的身影,总之,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样子。
大家一口气登上来,也都有些劳累,老师便宣布就在这里午餐。我们都高兴极了,立马三五成群的凑在一起,找个平坦些的石台或草坪,把自己书包里的好吃的一股脑都倒出来。
那时候的零食都比较单一,无非就是些面包,鸡蛋糕,午餐肉,水果罐头之类。而且,那时的罐头封装,是把铁皮盖直接扣死在玻璃瓶的边缘,需要用改锥一点一点地撬开。

而那午餐肉的铁盒外则带着一把小钥匙,前部扁平,中间有一道缝隙。开启时将铁盒侧边处一片凸起的小铁片插到这钥匙的缝隙中。
然后转动钥匙,便能沿着事先开好的两道暗槽将铁盒打开。但现实情况是,往往刚打开一少半,这钥匙上绕着的铁皮便因暗槽开得太浅而改变方向一下子断开了。
这下子就麻烦了,我们只好找块石头,用改锥当凿子,将铁皮盖子一点点地凿开。虽然遇到些挫折,但在美食的诱惑下,成功总会成为最终的结果。
大家不分彼此,相互品尝着对方带来的食物,感觉那都是世间最美味的东西。这种美味其实不在食物本身,而在于年少时对憧憬已久的美好事物变为现实后的一种满足和回味。

6风门
补充能量的过程也算得上春游的一个小高潮,人在少年时,类似的社交活动是很难得的,所以,大家就分外地珍惜和兴奋。
吃饱喝足,我们便继续向后山进发。事实上,北响堂山的植被还远说不上林木繁茂,大片的乔木性森林是看不到的。
植物还多以灌木为主,只是植被覆盖率要比市区片内的元宝山好得多。而且,这里山体高大,行走在山间,一旁的峡谷山峰已颇具气势。

时常有游隼在山谷间翱翔,时而俯冲长啸,尽显太行山的豪迈与气魄。行不多远,便见到前方两座山峰拔地而起,形成一道高大而陡峭的狭缝。
后来游过了名山大川,这样的山势便也觉寻常得紧,但当时看来却让我们心潮澎湃。
走到这峭壁之下,只觉得山风烈烈,呼啸声不绝于耳。老师说这地方叫做“风门”,两座山峰让峡谷突然变窄,空气在此快速通过,便形成了大风和呼啸之声。
我们都赞叹不已,感慨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千多年前,当北齐的皇帝巡幸至此,或许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慨,才将那一尊尊的石窟佛像留在了这鼓山之间。
当历史的山风从风门吹过,让每一位过客都听到了它的声音的时候,北响堂的佛像也在那高高的山腰之间默默地注视着每一张面孔。尽管,它们的头颅或许早已不见踪迹,但石头凿出






来源:峰景说
作者:小秦同学

北响堂带给我们的是历史的味道,是文化的气息,千百年来,它为家乡人民提供精神上的给养,它是我们的家乡为华夏文明盛宴贡献的一道大餐!
1春游
第一次去北响堂是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春游,记不清是几年级了。在那之前,我就对它仰慕已久。
我知道那里有古塔,有石窟,有大佛。虽然这些在彭城的南响堂寺里都能看到,但从大人们的描述中我能听出,北响堂的规模和气势却非南响堂可比。
并且,那里山高林密,绝壁悬崖,也足以碾压坡缓草疏的元宝山和南响堂山。
春游加上北响堂,这两个元素叠加起来带给我的兴奋直到几年后我拿到十三中的通知书时才又体验到一次。
和现在的研学不同,那时候的春游都选在周末,不会占用上课的时间。头天晚上,我便激动得一夜不能合眼。

我把装着食物的军挎放到枕头边上,这军挎是用绿色的粗布和帆布带缝制的一种简易的挎包,是那个年代解放军战士的常用装备。
当然,也是那个年代的学生最常用的一种书包。因为只有一根帆布肩带,上学时,我们就把它斜挎在肩膀上,把包甩在背后。
有时候快迟到了,跑着去学校,这军挎便在背后非常有节奏地“啪啪”地打着屁股,铁皮铅笔盒里的文具也“哗啦啦”的一阵乱响。
若是几个同学一起狂奔,那声音就如蹩脚的交响乐团演奏一般,是一种不在调上的音乐对耳朵的折磨。
我不时地去摸一摸军挎,生怕少拿了什么。一会儿实在放心不下,索性坐起来,打开挎包上的袢带,把东西都掏出来再检查一番。
其实里面也就是两个面包和一盒午餐肉,我拿出来看一下,便觉得放心。于是再装好,躺下继续睡。就这样,好不容易捱到天亮,匆匆地洗脸刷牙,吃过早饭。
母亲则在我的那个同样是绿色的扁平的椭圆形铝制军用水壶里加满热水,再倒些橘子粉进去,盖上盖子上下摇晃一下,便是一壶橘子水了。
我接过水壶,拧开盖子“咕咚咕咚”喝上两口,那滋味酸甜,是那时候最流行的饮料。其实参加户外运动,喝白开水是最解渴的,这些带糖分的饮料反而是越喝越渴。
那时候哪懂得这些,总觉得春游嘛,总要喝些高级些的饮料才能配得上这么重要的活动。
到学校集合完毕,同学们都是和我一样的兴奋。不一时大巴车也到了,大家便登车正式开始旅程。

2宋塔
从市区到北响堂也就十几公里的路程,可那时就感觉好远。看着窗外既熟悉又陌生的景色,去过的同学便给我们指点着各处的地名。
那时候没有雾霾,但峰峰的空气质量却也好不到哪去。发电厂,水泥厂,焦化厂,造纸厂......一根根大烟囱不停地往大气里排放着黑色,灰色,白色或无色的各种气体。
所以,当我们透过车窗看到远处北响堂那座古老的宋塔时,虽然是晴天,却也像隔着一层云雾一般,反倒是有种朦胧而写意的意境。

再加上背后北响堂山那高大巍峨但更加模糊的山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画,这恐怕是环境污染带给我们的唯一视觉上的好处吧!
大巴车停在了响堂寺的大门口,我们在老师的指挥下鱼贯着下车。大队长(就是我们的班长)袖子上带着“三道杠”,手里举着少先队的队旗站在队伍的前面。
那是一面红旗,中间的位置画着一颗黄五星和一把斜放的燃烧着的火炬。我们自觉地整理好队伍,每个人的脖子上都带着红领巾,显得整洁而朝气蓬勃。
老师则拿着学校的介绍信去同北响堂的管理人员交涉工作,不一会儿便示意我们可以进去了。

那时候的山门比较简陋,普通到我对它的印象已完全消失不见,当然,也可以认为是我的记性不够好。
我只记得进门后不久,便来到那座宋塔跟前。这塔看起来跟南响堂的那座一般无二,仿佛孪生姐妹一般。
只是这北响堂的佛塔塔顶处破损坍塌了一部分,漏出了内部的砖瓦结构,让人对这塔的坚固程度有些不放心。
据说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架日军战机撞击的结果,也有说是地震造成的,原因究竟为何?我也不敢妄加判断。
工作人员还告诉我们,虽然这塔和南响堂的类似,都是八角塔檐的构造,但南响堂的是七层塔高,北响堂的则为九层。
这是因为北响堂寺为北齐时期的皇家寺院,九层的佛塔代表着皇权的至高无上。我后来专门到南响堂数了数,果然如他所言。
我们去的那会儿,这塔的入口还没有被砖石封死,只有简陋的木门,人是可以进去的。可我们实在觉得这塔不太保险,也就没人敢进去冒险了。

3无头的佛像
离了这佛塔向东,不远处便可见几座石刻的佛像端坐在高高的石台之上。算上石台,这些佛像足有三米多高,只是所有的佛像都失去了头部,只剩颈部残破不齐的断口,盘腿打坐,朝向南方。
老师说这些佛像历经千年风霜,在几次灭佛运动和盗凿破坏之后便成了现在的模样。我们仰头绕着这几尊佛像看了又看,除了对那古老岁月的敬畏和景仰,更多的则是对家乡珍贵文物被破坏的惋惜和失落。

上山的道路就在佛像的东侧,目光沿着山道向上,要把脖子仰得很高才能看到山顶,足可见北响堂山的高大和巍峨。
老师指着半山腰处的一排建筑,说那就是石窟所在之地,也是我们今天的主要游览目标。尽管只是半山腰,但那高度也足以让我叹为观止,绝对是那时候的我见过的最高峰。

但高度不是问题,那时候的小学生唯一不缺的就是体力和激情。老师一声令下,我们便如兔子一般弹射出去。
当然,这说的只是心情,事实上,我们还是在班长队旗的带领下,成队列的前进,只是速度飞快而已。一路上花草清香,赏心悦目,大家心情愉悦。
沿途不时看到有乞讨的老者偎依路旁,破衣烂衫,多有残疾,让人心生怜悯。
我们有带着零钱的,便一分五分地放进乞丐面前的破碗里,心里便有做了好事一般的喜悦。
又有更多的算命先生分布在山道旁的歇脚处等待生意,但看我们是学生,便知趣地不去打扰。

4大佛洞
就这样,一路说笑,不一会儿便到了石窟跟前。爬上一大排陡峭而颇具气势的台阶,数个开凿在高大山壁上的石洞便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我心情激动,山脚下看不出个所以然,到了跟前才能体会这石窟的宏伟。老师简单为我们讲解一番,说这些石窟开凿于北齐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说完便带着我们朝中间最大的石窟走去。这座石窟名曰“大佛洞”,洞口便有两米多高,在洞口上更高的位置还开凿有几个气窗,不时有鸽子从里面飞出又飞进,更增加了些神秘之感。
我们排队进入这洞窟,洞窟里面空间极大,洞顶足有十几米高。光线从高处的气窗投射进来,在那空旷的洞窟中划出一道明亮的光柱。

可清楚地看到灰尘在光柱中缓慢而毫不停歇地浮动,只把光柱之外的空间衬托得更加幽暗和神秘。
这光柱恰好投射在迎面而坐的一尊大佛之上,让我们不必适应洞内的黑暗便可看清大佛的全貌。
这是一尊真正的“大佛”,坐在那里,足有两层楼的高度,看得我们惊心动魄。这大佛双目微闭,表情安详,端坐石台之上,只是双臂已残破不见。
我后来学到了“宝相庄严”这个词,便马上想到了这尊大佛。汉字就是这样,不论是单字还是由它们组成的成语,都如一幅画面,让人一读便浮现在了你的眼前。
那大佛的背后则是一团火焰状的花纹,历经千年,颜色依旧靓丽如新。有七条青龙从火焰中探出头来,形态逼真,活灵活现。

而在巨石雕凿出的佛龛的周边则是雕工精美的花纹,像是植物的枝叶,盘绕得错综复杂而又有条不紊,将整座佛像装饰得华丽而端庄。
大佛的两侧应该还有站立的高大佛像,只是被人整个凿了去,只剩下两处残破的山壁诉说着岁月的无情。
左右两侧是两道走廊,沿着走廊绕上一圈便可发现,大佛两侧石壁上还分别开凿着一坐两立的三尊佛像,只是每尊佛像都被严重破坏,已看不到它们原本的面貌。

而走廊外侧的山壁之上还雕凿出十几个佛龛,每个佛龛内都放置着一尊一米左右的佛像。这些佛像保存倒还完好,这让我们倍感惋惜的心情略有安慰。
谁知老师又说道,这些佛像其实是民国时期雕刻的,原来的佛像早已被盗掘一空。而民国时期的佛像从风格到刻工都与北齐时的原创相差甚远。
我们刚刚略显平复的心情马上又如坠冰窟,这种对历史的无能为力和对现实的痛心疾首让我们尚属幼稚的心灵有些无所适从。

那是一种混杂着悲痛,惋惜,愤怒,无奈,想有所作为又无计可施的复杂心情。这种心情在后来每次学习中国近代史时便会反复出现。
它用最残酷的历史真相最强烈地向我们灌输着“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知耻而后勇” 的最现实的真理。
不得不说,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创造奇迹背后的动力,这种对近代历史的屈辱感和悲愤的感情占据了相当程度的份额。这同时也是另一种方式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们带着复杂的心情告别大佛洞,又先后参观了大业洞,唐洞,刻经洞等其他几处石窟。

除了刻经洞内的摩崖刻经保存尚属完好以外,其他雕像基本都被破坏,大多为头部和手臂残缺。
在刻经洞旁边的山壁上,有一处手掌形凹痕。因为千百年来被人反复抚摸,手掌已变得光亮而黝黑。在手掌下方的地面上,还有一处类似小脚和水滴的刻痕。
传说这是鲁班的妻子探看修建石窟的丈夫未果而留下的手印,脚印和泪痕。
这传说虽然有些时空错乱,但毕竟还是为这沉重的历史遗迹带来了一丝轻松的调剂。我们方才那愤愤不平的心情也得到了一些抚慰和平衡。

5野炊
北响堂石窟的南侧有一处小门,穿过小门便进入了北响堂的后山。后山的山道崎岖而狭窄,我们便不再保持整齐的队形。
后山基本上属于半原生态的环境,道路都是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是走的人多了而被脚印踩出来的。
我们在相互既鼓劲又较劲的状态下不一会儿就上到了山顶,山顶有一座完全由石头垒砌而成的房子。
门口竖着一根旗杆,上面飘着一面明黄色的旗子,看样子像是一座简易的山神庙。据说这庙建于明朝年间,几百年风吹雨打而屹立不倒,也算是一个奇迹了。

此处视线极好,初春的山上草木还没有完全返青,但也算得上是绿意盎然了。已近中午,阳光照在人的身上暖洋洋的,早开的野花丛中到处都是蜜蜂忙碌的身影,总之,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样子。
大家一口气登上来,也都有些劳累,老师便宣布就在这里午餐。我们都高兴极了,立马三五成群的凑在一起,找个平坦些的石台或草坪,把自己书包里的好吃的一股脑都倒出来。
那时候的零食都比较单一,无非就是些面包,鸡蛋糕,午餐肉,水果罐头之类。而且,那时的罐头封装,是把铁皮盖直接扣死在玻璃瓶的边缘,需要用改锥一点一点地撬开。

而那午餐肉的铁盒外则带着一把小钥匙,前部扁平,中间有一道缝隙。开启时将铁盒侧边处一片凸起的小铁片插到这钥匙的缝隙中。
然后转动钥匙,便能沿着事先开好的两道暗槽将铁盒打开。但现实情况是,往往刚打开一少半,这钥匙上绕着的铁皮便因暗槽开得太浅而改变方向一下子断开了。
这下子就麻烦了,我们只好找块石头,用改锥当凿子,将铁皮盖子一点点地凿开。虽然遇到些挫折,但在美食的诱惑下,成功总会成为最终的结果。
大家不分彼此,相互品尝着对方带来的食物,感觉那都是世间最美味的东西。这种美味其实不在食物本身,而在于年少时对憧憬已久的美好事物变为现实后的一种满足和回味。

6风门
补充能量的过程也算得上春游的一个小高潮,人在少年时,类似的社交活动是很难得的,所以,大家就分外地珍惜和兴奋。
吃饱喝足,我们便继续向后山进发。事实上,北响堂山的植被还远说不上林木繁茂,大片的乔木性森林是看不到的。
植物还多以灌木为主,只是植被覆盖率要比市区片内的元宝山好得多。而且,这里山体高大,行走在山间,一旁的峡谷山峰已颇具气势。

时常有游隼在山谷间翱翔,时而俯冲长啸,尽显太行山的豪迈与气魄。行不多远,便见到前方两座山峰拔地而起,形成一道高大而陡峭的狭缝。
后来游过了名山大川,这样的山势便也觉寻常得紧,但当时看来却让我们心潮澎湃。
走到这峭壁之下,只觉得山风烈烈,呼啸声不绝于耳。老师说这地方叫做“风门”,两座山峰让峡谷突然变窄,空气在此快速通过,便形成了大风和呼啸之声。
我们都赞叹不已,感慨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千多年前,当北齐的皇帝巡幸至此,或许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慨,才将那一尊尊的石窟佛像留在了这鼓山之间。
当历史的山风从风门吹过,让每一位过客都听到了它的声音的时候,北响堂的佛像也在那高高的山腰之间默默地注视着每一张面孔。尽管,它们的头颅或许早已不见踪迹,但石头凿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