鄘风·桑中
《诗经》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官,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沫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官,送我乎淇之上矣!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相悦,私下幽会的民问情歌。全诗凡三章,除少数几字相错外,诸字句皆同,似乎是一种反复吟唱。诗中提到盂姜、盂弋、盂庸,“盂”是排行中居大者。旧说因为姓氏不同,认为分别是三个女性;朱熹则认为姜、弋、庸是贵族妇女的代称,并由之引申出其时卫风淫乱,上层世族诱引私通。近人多认为诗中三人实指同一女子,民歌之中颇多泛指,诗中对女子的称呼正如人们常称美人为“西子”一样。根据民歌特点及诗的意味,这种说法最为切近情理。因而原诗虽为三章,只要取其中一章就可大致理解全诗意蕴。
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口吻来看,作者是一个男性。诗的创作角度正是从男子这一方面切入的。“爰采唐矣。”“爰”是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儿”;“唐”是一种蔓生植物,即女萝。“沫”是卫国城邑名称;“乡”指郊外。原句直译为:“在哪里采集女箩呀?在沫地的乡下。”“云谁之思?美孟姜矣。”这两句可译为:“猜一猜我心里存想念谁呀?是那个漂亮的大姐啊。”这几句是男子的自问自答,是男女私会之前男子前往赴约时的逼真刻画。其下三句则写幽会的情景。“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可译为:“约我等待桑林中,邀我缠绵在楼上,临别送我淇水口。”是幽会的拿过程。自然,这首诗是幽会之后所作,所以通篇即可看作是男子对情人聚首的美好回忆。我们看原诗,虽为男子所作,但其中围绕的中心却是女子,这也正是幽会之后沉浸于回忆之中时男子心理的典型表现。因为幽会充满了欢乐,情人的温柔美丽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灵,所以幽会虽说是在两情欢娱中进行,但回忆中却总是浮现出对方的影子。同时,又正因为回忆不肯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所以诗中表现的也就是幽会自始至终的全过程。开头写男子赴约前往时的景象,男子心里充满了欢乐,因而止不住地要自言自语,难以压抑的满怀喜悦想对人说:你知道她在哪里吗——她就在那里;你知道我心里在想谁吗——我就在想那个美丽的大姐。作者的心理感情,愉快的气氛节奏一下子呈现出来。其下三句讲相会也是循着过程在发展:她在桑林中等我——两人聚首;她要我去上宫——“要”有多种解释,有说“邀”;有说“腰”,指搂抱意。这当是写两情缠绵之时的情状;最后是送我淇水边——相别时依依不舍。
这首诗很是简洁,仿佛是流利的线条所作出的轮廓性勾画。但这并没有妨碍作者寥寥几笔又主要集中在表现富有代表性的细节以及这些细节之中表现出的心理状况。这可能是这首朴素的作品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这首诗在运用语言方面具有鲜明的节奏,很注意音节的变化,造成一种参差而又和谐的优美形式,也不能不说是又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特点。《诗经》时代是四言诗的时代,其特点在于整齐,富于节奏性;不足的是过于单调,难以穷尽起伏不同的变化。就这点来说,这首诗末尾三句对句式的变换,正可看作是作者感情起伏的要求。试想最后三句若用四言句式——“期我桑中,要我上宫,送我淇上。”这也未尝不可,但作者没有这样,可见是有意识的做法。其目的恐怕只有一个,为了表现两情幽会时的缱绻缠绵和诗人的感情起伏。否则幽会的回忆将多么呆板,失去了无穷的余味。 (卫军英)
《诗经》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官,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沫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官,送我乎淇之上矣!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相悦,私下幽会的民问情歌。全诗凡三章,除少数几字相错外,诸字句皆同,似乎是一种反复吟唱。诗中提到盂姜、盂弋、盂庸,“盂”是排行中居大者。旧说因为姓氏不同,认为分别是三个女性;朱熹则认为姜、弋、庸是贵族妇女的代称,并由之引申出其时卫风淫乱,上层世族诱引私通。近人多认为诗中三人实指同一女子,民歌之中颇多泛指,诗中对女子的称呼正如人们常称美人为“西子”一样。根据民歌特点及诗的意味,这种说法最为切近情理。因而原诗虽为三章,只要取其中一章就可大致理解全诗意蕴。
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口吻来看,作者是一个男性。诗的创作角度正是从男子这一方面切入的。“爰采唐矣。”“爰”是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儿”;“唐”是一种蔓生植物,即女萝。“沫”是卫国城邑名称;“乡”指郊外。原句直译为:“在哪里采集女箩呀?在沫地的乡下。”“云谁之思?美孟姜矣。”这两句可译为:“猜一猜我心里存想念谁呀?是那个漂亮的大姐啊。”这几句是男子的自问自答,是男女私会之前男子前往赴约时的逼真刻画。其下三句则写幽会的情景。“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可译为:“约我等待桑林中,邀我缠绵在楼上,临别送我淇水口。”是幽会的拿过程。自然,这首诗是幽会之后所作,所以通篇即可看作是男子对情人聚首的美好回忆。我们看原诗,虽为男子所作,但其中围绕的中心却是女子,这也正是幽会之后沉浸于回忆之中时男子心理的典型表现。因为幽会充满了欢乐,情人的温柔美丽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灵,所以幽会虽说是在两情欢娱中进行,但回忆中却总是浮现出对方的影子。同时,又正因为回忆不肯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所以诗中表现的也就是幽会自始至终的全过程。开头写男子赴约前往时的景象,男子心里充满了欢乐,因而止不住地要自言自语,难以压抑的满怀喜悦想对人说:你知道她在哪里吗——她就在那里;你知道我心里在想谁吗——我就在想那个美丽的大姐。作者的心理感情,愉快的气氛节奏一下子呈现出来。其下三句讲相会也是循着过程在发展:她在桑林中等我——两人聚首;她要我去上宫——“要”有多种解释,有说“邀”;有说“腰”,指搂抱意。这当是写两情缠绵之时的情状;最后是送我淇水边——相别时依依不舍。
这首诗很是简洁,仿佛是流利的线条所作出的轮廓性勾画。但这并没有妨碍作者寥寥几笔又主要集中在表现富有代表性的细节以及这些细节之中表现出的心理状况。这可能是这首朴素的作品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这首诗在运用语言方面具有鲜明的节奏,很注意音节的变化,造成一种参差而又和谐的优美形式,也不能不说是又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特点。《诗经》时代是四言诗的时代,其特点在于整齐,富于节奏性;不足的是过于单调,难以穷尽起伏不同的变化。就这点来说,这首诗末尾三句对句式的变换,正可看作是作者感情起伏的要求。试想最后三句若用四言句式——“期我桑中,要我上宫,送我淇上。”这也未尝不可,但作者没有这样,可见是有意识的做法。其目的恐怕只有一个,为了表现两情幽会时的缱绻缠绵和诗人的感情起伏。否则幽会的回忆将多么呆板,失去了无穷的余味。 (卫军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