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夺冠》观后感
这部电影看完了,实在是感觉不一样。如果你想像普通的体育电影那样,看完之后激情澎湃、热血沸腾,那我想你肯定会失望的,这部电影达不到那样的效果。
这部电影并不是烂片,拍的还是不错的。要说是一部爆款的电影,那它也不是。相对来说只能用中规中矩来表达。
我们先来谈一谈比较不错的一方面吧。
首先最值得肯定的就是巩俐的演出,让人太惊讶了。巩俐和郎平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类型,几乎无法让我在两个人当中产生丰富的联想。但是巩俐的确是太牛了。她不仅化妆了以后,很像郎平,而且那种气质,神态,动作都模仿得相当的真实,让人感觉好像真的是她带队去比赛或者训练。从她一出场到结束,我一直都以为那就是郎平。当然她也没有100%去模仿郎平。而是抓住了郎平的一些主要特点。也就是所谓的精气神,郎平有矛盾的时候也有领悟的时候,有固执的一面,也有大气的一面,很多个方面都值得去雕塑,可以说郎平对于中国女排队员来说,既是优秀的教练也像是关心她们的好母亲,一个好的演员需要去努力塑造角色,而不能完完全全去复制生活中真实的人物,神似更重要,而巩俐恰恰把这点做得太棒了。我真希望这部电影不要那么快结束,能让她一直演下去。如果没有特别的情况,相信明年的金鸡奖影后,她是强有力的竞争者。
其次,电影对女排的变化过程描述得很细致。在80年代初那个阶段的老女排获得了五连冠,这个五连冠在当时是用拼搏的精神来取得的,说的难听一点就是苦练和死练。剧中的教练(袁伟民)一听说美国女排开始使用电脑来辅助训练,马上就把球网提高了15厘米。这是一种无奈,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也的确是有效果的。第二个就是2008-2012中国女排走入低谷,这之前带队的陈忠和教练,他也是延续了老女排的那种拼搏精神,虽然获得奥运冠军,称霸一方,但是问题很快就凸显出来。由于练的太辛苦了,运动员几乎全身是伤,减员严重,阵容不整齐。到了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中国女排开始走入低谷。这似乎也在宣告传统那种训练方法并不适合当今的社会。伦敦奥运会惨败之后,中国女排到了一个关键时期,第3个阶段开始了,2013年郎平回归,开始改变了女排的训练方式,推出了大国家队的概念,同时对运动员进行了科学的锻炼和身体保护。很多的运动员都得到了高效率的训练,因此也更加容易出成绩。郎平甚至还聘请了洋教练,来指导运动的锻炼和营养,这在中国的排球史上是很罕见的。可以说郎平在带队的这几年中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除了自身的实力和拥有朱婷之外,更多的是让我们的队伍跟上了这个时代。
1981年的女排夺冠拍的非常好,那场比赛我家当时还没有电视机,只能够在收音机里面收听。电影让我们能够重温了40年前的那场比赛。真的非常棒,而且拍的也很好,特别是对于关键分的拍摄,很耐心很细致。
电影还有一个地方拍摄的非常有心,那就是曾春蕾不能够随队去参加里约奥运会。要知道曾春蕾曾经参加过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当时她发挥的并不如意,特别是一传不好的问题很突出。在最后两分关键分上木村纱织故意把球发给了她,结果第一次垫飞了,第2次她已经躲到边上去了,但是球还是找上了她,结果中国女排以微弱的差距被日本队淘汰出局,跌入了谷底。后来,在郎平的带领下,中国女排卧薪尝胆,对于参加里约奥运会自然是踌躇满志,而曾春蕾经过4年的苦练,水平大有长进。参加里约奥运会当然是她的心愿,而郎平却认为她已经被对方研究透了,无法成为得分的重要人选,这时曾春蕾难过的哭了,实际上当年,我们也很为她感到惋惜,电影里这段演得很棒,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在里约奥运会前的一些比赛当中,曾春蕾已经很难直接下分了。
当然这部电影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就是黄渤扮演的陈忠和让人好出戏。而且陈忠和的戏份还特别多,与郎平的对手戏也很足,每次我都感觉是郎平在和黄渤说话,而不是在和陈忠和说话。我不能理解编导为什么要找黄渤来扮演陈忠和,因为他和陈忠和一点也不像。不仅演的不像,气质也差距十万八千里,从始至终,我都感觉黄渤在演自己,甚至于我相信,黄渤可能一点都不了解陈忠和,抓不到一点人物特点。很多人都夸黄渤的演技很好,在这里我当然不能说黄渤演技不好,因为他过去的成绩是很辉煌的。但是要知道演员的演技并不是万能的,当一个演员跟角色相差十万八千里的时候,那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难了,简直就是如同翻越珠穆朗玛峰。无论是黄渤在唱《爱拼才会赢》,或者在指挥女排的时候,我都感觉,这分明就是黄渤,哪里是什么陈忠和?黄渤没有陈忠和那种儒雅沉稳的气质,我怎么看都是黄渤,而黄渤本人和陈忠和的身高差距还是挺大的,而与陈忠和身高接近的中国男演员非常多。黄渤在带领中国女排和郎平的美国女排进行较量的那场戏,看的人真的很出戏,总感觉到是一个业余的教练来带队中国女排,而不是一个沉稳睿智的陈忠和,他带领着浑身是伤却无可奈何的中国女排与郎平一决雌雄,那种心情是很复杂的。因为在他的身上没有任何一点能够让我对陈忠和产生联想。我觉得如果找靳东或者胡歌、黄晓明、杜江还有很多其他的男演员,他们都可以来尝试扮演陈忠和,而且他们都能够表达那种儒雅谨慎沉稳的气质。不仅如此,说心里话,我对于黄渤扮演的姜子牙(电影《封神》),也同样心存疑虑。当一个演员到达演技巅峰的时候,心里千万不能飘,这真的很可怕。
不仅仅是黄渤没有演好陈忠和,就是青年的陈忠和也演得很不好,当年陈忠和来到国家队,虽然是作为助教,但是也刚好二十出头,有理想有抱负,怎么就变成了一个搞笑的对象呢?还有那种气质,也很不对劲,畏畏缩缩的,那个时候的中国女排条件很艰苦,但是陈忠和也不是没有可以写的内容。我估计陈忠和看到自己被演绎成了这个样子,心里肯定不会舒服?最关键,人家本来就不是这样的,难道编导就不能采访一下陈忠和吗,捕捉一下人物的闪光点,不比廉价强行搞笑来的效果好吗?好歹,人家也是功勋教练,对中国女排是做出了重大贡献的。
电影一开始,对老女排进行了逐个介绍,即使对于我这样从80年代过来的人来说,都感觉很生疏,更不要说很多的年轻观众了。我觉得可以抓住陈招娣来重点描写比较好,突出她的个人特点,丰富她的镜头和性格描写,当然也可以写其他的女排姑娘,只是陈招娣在后面与郎平托孤戏中能够更好的连贯起来。
(1)
这部电影看完了,实在是感觉不一样。如果你想像普通的体育电影那样,看完之后激情澎湃、热血沸腾,那我想你肯定会失望的,这部电影达不到那样的效果。
这部电影并不是烂片,拍的还是不错的。要说是一部爆款的电影,那它也不是。相对来说只能用中规中矩来表达。
我们先来谈一谈比较不错的一方面吧。
首先最值得肯定的就是巩俐的演出,让人太惊讶了。巩俐和郎平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类型,几乎无法让我在两个人当中产生丰富的联想。但是巩俐的确是太牛了。她不仅化妆了以后,很像郎平,而且那种气质,神态,动作都模仿得相当的真实,让人感觉好像真的是她带队去比赛或者训练。从她一出场到结束,我一直都以为那就是郎平。当然她也没有100%去模仿郎平。而是抓住了郎平的一些主要特点。也就是所谓的精气神,郎平有矛盾的时候也有领悟的时候,有固执的一面,也有大气的一面,很多个方面都值得去雕塑,可以说郎平对于中国女排队员来说,既是优秀的教练也像是关心她们的好母亲,一个好的演员需要去努力塑造角色,而不能完完全全去复制生活中真实的人物,神似更重要,而巩俐恰恰把这点做得太棒了。我真希望这部电影不要那么快结束,能让她一直演下去。如果没有特别的情况,相信明年的金鸡奖影后,她是强有力的竞争者。
其次,电影对女排的变化过程描述得很细致。在80年代初那个阶段的老女排获得了五连冠,这个五连冠在当时是用拼搏的精神来取得的,说的难听一点就是苦练和死练。剧中的教练(袁伟民)一听说美国女排开始使用电脑来辅助训练,马上就把球网提高了15厘米。这是一种无奈,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也的确是有效果的。第二个就是2008-2012中国女排走入低谷,这之前带队的陈忠和教练,他也是延续了老女排的那种拼搏精神,虽然获得奥运冠军,称霸一方,但是问题很快就凸显出来。由于练的太辛苦了,运动员几乎全身是伤,减员严重,阵容不整齐。到了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中国女排开始走入低谷。这似乎也在宣告传统那种训练方法并不适合当今的社会。伦敦奥运会惨败之后,中国女排到了一个关键时期,第3个阶段开始了,2013年郎平回归,开始改变了女排的训练方式,推出了大国家队的概念,同时对运动员进行了科学的锻炼和身体保护。很多的运动员都得到了高效率的训练,因此也更加容易出成绩。郎平甚至还聘请了洋教练,来指导运动的锻炼和营养,这在中国的排球史上是很罕见的。可以说郎平在带队的这几年中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除了自身的实力和拥有朱婷之外,更多的是让我们的队伍跟上了这个时代。
1981年的女排夺冠拍的非常好,那场比赛我家当时还没有电视机,只能够在收音机里面收听。电影让我们能够重温了40年前的那场比赛。真的非常棒,而且拍的也很好,特别是对于关键分的拍摄,很耐心很细致。
电影还有一个地方拍摄的非常有心,那就是曾春蕾不能够随队去参加里约奥运会。要知道曾春蕾曾经参加过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当时她发挥的并不如意,特别是一传不好的问题很突出。在最后两分关键分上木村纱织故意把球发给了她,结果第一次垫飞了,第2次她已经躲到边上去了,但是球还是找上了她,结果中国女排以微弱的差距被日本队淘汰出局,跌入了谷底。后来,在郎平的带领下,中国女排卧薪尝胆,对于参加里约奥运会自然是踌躇满志,而曾春蕾经过4年的苦练,水平大有长进。参加里约奥运会当然是她的心愿,而郎平却认为她已经被对方研究透了,无法成为得分的重要人选,这时曾春蕾难过的哭了,实际上当年,我们也很为她感到惋惜,电影里这段演得很棒,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在里约奥运会前的一些比赛当中,曾春蕾已经很难直接下分了。
当然这部电影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就是黄渤扮演的陈忠和让人好出戏。而且陈忠和的戏份还特别多,与郎平的对手戏也很足,每次我都感觉是郎平在和黄渤说话,而不是在和陈忠和说话。我不能理解编导为什么要找黄渤来扮演陈忠和,因为他和陈忠和一点也不像。不仅演的不像,气质也差距十万八千里,从始至终,我都感觉黄渤在演自己,甚至于我相信,黄渤可能一点都不了解陈忠和,抓不到一点人物特点。很多人都夸黄渤的演技很好,在这里我当然不能说黄渤演技不好,因为他过去的成绩是很辉煌的。但是要知道演员的演技并不是万能的,当一个演员跟角色相差十万八千里的时候,那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难了,简直就是如同翻越珠穆朗玛峰。无论是黄渤在唱《爱拼才会赢》,或者在指挥女排的时候,我都感觉,这分明就是黄渤,哪里是什么陈忠和?黄渤没有陈忠和那种儒雅沉稳的气质,我怎么看都是黄渤,而黄渤本人和陈忠和的身高差距还是挺大的,而与陈忠和身高接近的中国男演员非常多。黄渤在带领中国女排和郎平的美国女排进行较量的那场戏,看的人真的很出戏,总感觉到是一个业余的教练来带队中国女排,而不是一个沉稳睿智的陈忠和,他带领着浑身是伤却无可奈何的中国女排与郎平一决雌雄,那种心情是很复杂的。因为在他的身上没有任何一点能够让我对陈忠和产生联想。我觉得如果找靳东或者胡歌、黄晓明、杜江还有很多其他的男演员,他们都可以来尝试扮演陈忠和,而且他们都能够表达那种儒雅谨慎沉稳的气质。不仅如此,说心里话,我对于黄渤扮演的姜子牙(电影《封神》),也同样心存疑虑。当一个演员到达演技巅峰的时候,心里千万不能飘,这真的很可怕。
不仅仅是黄渤没有演好陈忠和,就是青年的陈忠和也演得很不好,当年陈忠和来到国家队,虽然是作为助教,但是也刚好二十出头,有理想有抱负,怎么就变成了一个搞笑的对象呢?还有那种气质,也很不对劲,畏畏缩缩的,那个时候的中国女排条件很艰苦,但是陈忠和也不是没有可以写的内容。我估计陈忠和看到自己被演绎成了这个样子,心里肯定不会舒服?最关键,人家本来就不是这样的,难道编导就不能采访一下陈忠和吗,捕捉一下人物的闪光点,不比廉价强行搞笑来的效果好吗?好歹,人家也是功勋教练,对中国女排是做出了重大贡献的。
电影一开始,对老女排进行了逐个介绍,即使对于我这样从80年代过来的人来说,都感觉很生疏,更不要说很多的年轻观众了。我觉得可以抓住陈招娣来重点描写比较好,突出她的个人特点,丰富她的镜头和性格描写,当然也可以写其他的女排姑娘,只是陈招娣在后面与郎平托孤戏中能够更好的连贯起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