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珠吧 关注:165贴子:497
  • 2回复贴,共1

天然玛瑙板眼珠的断代(转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首先强调我们这里说的板眼是指天然玛瑙材质,一面是通过打磨形成的天然眼睛,背面多为单一颜色的平面(区分于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区两面图案相同的天然玛瑙片珠)。板珠整体像一只眼睛,所以也常被大家称呼为板眼珠,在西藏地区更是称呼为马眼板珠,因为与马眼睛极为相似。(关于蚀花板珠和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区两面图案相同的天然玛瑙片珠我们将在后面的文章继续分析,这里只讨论天然玛瑙板眼珠。)
这类板眼珠饰主要分布在西亚和中亚地区,博物馆资料显示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的拉尔萨王国(公元前1800年),之后在西亚和中亚的各个时期都有出现,直到近代的维多利亚时期还有在制作。
根据总结分析一些博物馆明确断代的标准器,整理出来四种类型的板眼,下面一一介绍:

类型a.
外形:正面眼睛部分呈弧形拱起背面水平,板珠边缘加工成垂直或者稍微内收,形成有一定厚度的边缘外形。
打孔方式:珠体制作成型后,在孔口打磨磨平预留打孔位,之后是大孔道,两头对穿打孔,中间有明显错位对接。
打磨方式:光气内敛,无明显打磨痕。
材质颜色:天然缟纹玛瑙。多选用黄白,褐白颜色。多为正面眼睛带颜色,正面周边是纯白色。
类型b.
外形:正面眼睛部分呈弧形拱起背面水平,正面拱起曲线部分直接延续到背面,所以板珠边缘没有厚度,边缘是犀利的刀锋状。
打孔方式:珠体制作成型后,直接单向打孔,孔道较细,有些一侧孔道存留最后通孔外力敲击的崩口。
打磨方式:光气明显,有明显打磨痕。
材质颜色:天然缟纹玛瑙。各种颜色都有,区别于类型a,出现了红白色和黑白色等颜色。不再限制眼睛有颜色眼睛以外部分必须白色,出现白色介于两个颜色中间的搭配。
类型c.
外形:正面背面都是呈现水平,边缘加工成直线外撇,形成有一定厚度的外撇边缘外形,整体较薄。正面背面大小差别不大。
打孔方式:珠体制作成型后,直接单向打孔,孔道较细,有些一侧孔道存留最后通孔外力敲击的崩口。也有未打孔,直接镶嵌用。
打磨方式:光气明显,有明显打磨痕。
材质颜色:天然缟纹玛瑙,各种颜色都有,区别于类型a,出现了红白色和黑白色等颜色。尼可洛玛瑙,多为黑底浅蓝或者白色正面。不再限制眼睛有颜色眼睛以外部分必须白色,出现白色介于两个颜色中间的搭配。
类型d.
外形:正面背面都是呈现水平,边缘加工成直线外撇,厚度是其他三种类型的几倍,形成很高厚度的外撇边缘外形。正面比背面小很多。
打孔方式:珠体制作成型后,直接单向打孔,孔道较细,有些一侧孔道存留最后通孔外力敲击的崩口。也有未打孔,直接镶嵌用。
打磨方式:光气明显,有明显打磨痕。
材质颜色:天然缟纹玛瑙。天然缟纹玛瑙。各种颜色都有,区别于类型a,出现了红白色和黑白色等颜色。不再限制眼睛有颜色眼睛以外部分必须白色,出现白色介于两个颜色中间的搭配。
我们将板珠按年份对应历史朝代划分如下:
波斯之前(主要包括拉尔萨王国、古巴比伦、加喜特、新亚述、新巴比伦):
年份:公元前1800年到公元前550年
类型:类型a
波斯第一帝国——阿契美尼德:
年份:公元前559年至公元前330年
类型:类型b,类型c
罗马帝国:
年份:公元前27年至公元476年
类型:类型c,类型d
萨珊王朝:
年份:公元224年至公元651年
类型:类型c
近代(主要是维多利亚时期):
年份:19世纪中叶
类型:类型b
大家看一下自己手里的板眼属于哪种类型,再对应到具体的时期就不难发现珠子具体年份了。下面分享一些博物馆的馆藏资料大家可以多多对比:
△拉尔萨王国,公元前1800年,巴黎卢浮宫藏。典型类型a,垂直或者内收边缘,边缘有一定厚度,颜色为褐白色。


△古巴比伦,公元前1894年至1595年,大英博物馆藏。典型类型a,垂直或者内收边缘,边缘有一定厚度,颜色为褐白色。


△加喜特,公元前1595年至公元前1157年,纽约摩根图书馆藏
△新亚述,公元前911年至公元前612年,伊拉克国家博物馆


△新巴比伦,公元前626年至公元前539年,纽约摩根图书馆。典型类型a,垂直或者内收边缘,边缘有一定厚度,颜色为褐白色。


△波斯第一帝国——阿契美尼德,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0年,巴黎卢浮宫藏。两颗大的板眼典型类型c,两面平,整体扁平。其他小的典型类型b,中间曲线拱起一直到背面,出现白色介于两个颜色中间的搭配。

△罗马,公元前332年到公元395年,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藏,典型类型c,两面平,整体扁平。区别于类型a出现黑白色玛瑙,出现白色介于两个颜色中间的搭配。

△罗马,公元前332年到公元395年,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藏;典型的类型d,高厚度,正面小背面大。区别类型a,出现红色玛瑙,出现白色介于两个颜色中间的搭配。

△罗马,典型的类型d,高厚度,正面小背面大。





△典型罗马尼可洛玛瑙板眼珠,尼可洛玛瑙主要出现在罗马和萨珊时期,典型类型c,两面平,整体扁平。边缘外扩有厚度有明显打磨痕迹。无孔道镶嵌用。尼克罗玛瑙典型黑色底,白色或者浅蓝色的正面,出现白色介于两个颜色中间的搭配。


△波斯第一帝国——阿契美尼德,典型类型b,正面拱起曲线直接延续到背面底部,边缘锋利如刀锋,单向一次从图上上方打孔到下方,在下方孔道形成细小的崩口,细孔道,表面打磨玻璃光气,放大镜下能看到明显打磨痕。区别类型a,颜色出现眼睛部分浅色白色,其他部分深色,出现白色介于两个颜色中间的搭配,类型a是大多固定正面眼睛带颜色,正面周边是纯白色。


△近代维多利亚时期
这里分析一下得出上面结论的原因,由于波斯之前的文明主要是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是平原,得到玛瑙原材料较为困难,所以他们在制作板眼的时候反而更为仔细认真,这里通过选材和预留打孔位以及双向打孔保护孔道口干净就能看出来,波斯之后产地主要集中在玛瑙的原产地,所以大量制作板眼珠,同时由于金属工具的大量使用使得他们能够更简单的去打孔和打磨外形,所以这个时候的板眼打孔大多直接单向打孔,然后外表的打磨抛光比波斯之前更为水亮干净。又由于材料的丰富,所以各种颜色的板眼也都已经出现。
其实通过孔道去判断珠子年份还受用于一个地方就是巴克特里亚,我们经常称呼一些伊朗东北部、阿富汗北部发现的一种大孔道多带灰皮的管珠和片珠(形状类似板珠,但没有明显的一面是眼睛一面是平面,大多两面一模一样)为巴克特里亚时期珠子,这里有个知识点需要向大家普及,就是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区与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大夏)的区别。
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区(英语:Bactria–Margiana Archaeological Complex,简称BMAC)又称阿克瑟斯文明(英语:Oxus civilization),是现代考古学对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700年一个中亚青铜时代文明的命名。而公元前250年之后的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也就是我们史书说的“大夏”,已经完全被希腊化,所以之后的珠饰就完全受希腊文明的影响,体现出不一样外观和形式。
后续我们会继续分析市场常见的一些管珠和片珠的断代。
最后,感谢朱晓丽老师提供的各大博物馆资料,感谢朋友圈支持转发前期准备材料的朋友,希望本文对你们有所帮助,文中有不对还请大家指正,后续有补充也会继续更新文章跟进。


IP属地:辽宁1楼2020-09-28 10:28回复
    学习欣赏了。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9-29 06:22
    回复
      受教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3楼2022-02-17 08: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