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吧 关注:4,077贴子:1,194,123

略谈廖化与宕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9-24 07:56回复
    《魏书》:九月,蜀阴平太守廖惇反,攻守善羌侯宕蕈营。雍州刺史郭淮遣广魏太守王赟、南安太守游奕将兵讨惇。淮上书:“赟、奕等分兵夹山东西,围落贼表,破在旦夕。”帝曰:“兵势恶离。”促诏淮敕奕诸别营非要处者,还令据便地。诏敕未到,奕军为惇所破;赟为流矢所中死。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9-25 07:14
    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9-26 08:10
      回复
        《三国志集解》:潘眉曰:“惇”乃“淳”字之伪。廖化本名淳,见蒋琬、宗预二传。
        潘眉此言极是,《魏书》记载的所谓“蜀阴平太守廖惇”肯定是由于“惇”、“淳”二字字形相近而导致的错谬,或者是后世有人抄写《魏书》时抄错,误将“淳”抄作“惇”,这个问题暂无法论证。
        但是至少有一点可以证明,那就是廖淳直到魏景初二年九月还没有更名为化,理由就是《魏书》记载为“廖惇”(淳)而非廖化,时为蜀国延熙元年(238)。
        史书中第一次在他人传记中出现廖化这个名字是在《郭淮传》,魏正始九年“姜维出石营,从强川,乃西迎治无戴,留阴平太守廖化於成重山筑城,敛破羌保质。淮欲分兵取之",时为蜀国延熙十一年(248)。
        所以廖淳改为廖化必然是在延熙元年到延熙十一年之间发生的事情,具体时间、原因不详,可能与蜀国改元延熙有关。总之,我们已经可以确认“廖惇”、廖淳、廖化皆为同一个人无误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9-27 08:25
        回复
          回到《魏书》所记载的这段景初二年九月的魏蜀战争当中,其大致过程就是蜀国阴平太守廖化攻打宕蕈的营寨,郭淮派广魏太守王赟、南安太守游奕夹击廖化不胜,前者中箭而死,后者兵败而走。甚至连《魏书》都直言不讳的认为这是雍州刺史郭淮指挥失误所造成的结果,可见这一仗是典型的“主明臣暗”,因为魏帝曹叡早已发现了郭淮“分兵夹山东西”的问题所在,只不过可惜得是洛阳到陇右相隔甚远,完全无法及时传达指令给前线,所以最终郭淮这一耻辱将被永远当做“绿叶”用以衬托明帝之明。
          虽然战斗过程没有任何疑点,但是引发战争的前奏却是让人有一些琢磨不透的点,那就是【蜀阴平太守廖惇反,攻守善羌侯宕蕈营】究竟如何解析?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9-28 07:31
          收起回复
            必须要说的是《魏书》这段话的开头前半句就颇令人费解了,【蜀阴平太守廖惇反】本身就是不成立的一个伪命题。
            理由也很简单,蜀国的阴平太守廖化怎么可能被魏国人称之为“反”(反叛)?要知道只有自己国家的臣民,或者附属于自己国家的势力背叛了朝廷,那才能够用以“反”或“叛”等字眼。
            举例如孙权、公孙渊:
            《三国志文帝纪》:(黄初二年)秋八月,孙权遣使奉章,并遣于禁等还。丁巳,使太常邢贞持节拜权为大将军,封吴王,加九锡。
            (黄初三年)五月,以荆、扬、江表八郡为荆州,孙权领牧故也;荆州江北诸郡为郢州。、、、(十月)是月,【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
            孙权先是在黄初二年八月遣使交好,归还于禁等人,于是被拜为魏朝的“吴王”,后来在黄初三年十月又和曹魏翻脸为敌,故史称之为“复叛”,否则理论上来讲孙权作为江东之主和魏国皇帝曹丕完全没有任何君臣之礼,又谈何为叛?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9-29 07:42
            回复
              《三国志明帝纪》:(太和四年)癸巳,以大将军曹真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司马宣王为大将军,辽东太守公孙渊为车骑将军。
              (青龙元年)十二月,公孙渊斩送孙权所遣使张弥、许晏首,以渊为大司马乐浪公。
              (景初元年)遣幽州刺史毌丘俭率诸军及鲜卑、乌丸屯辽东南界,【玺书徵公孙渊。渊发兵反】,俭进军讨之,会连雨十日,辽水大涨,诏俭引军还。右北平。乌丸单于寇娄敦、辽西乌丸都督王护留等居辽东,率部众随俭内附。己卯,诏辽东将吏士民为渊所胁略不得降者,一切赦之。辛卯,太白昼见。渊自俭还,遂自立为燕王,置百官,称绍汉元年。
              ——————————
              公孙渊自祖父公孙度开始已历三世,其父公孙康斩杀袁熙、袁尚后投降汉朝曹操,魏既代汉,自然辽东也从名义上归属于魏国。不过公孙渊有雄才,长大后遂胁夺叔父公孙恭之位(明帝太和二年),魏国朝廷也只能默许公孙渊这种行为,好生安抚并“拜渊扬烈将军、辽东太守”(事皆见《三国志公孙度传》)。
              明帝对公孙渊一直加官进爵,可惜公孙度却志不在此。他一直利用海路侵扰青州、徐州一带,并且和孙权相勾结,虽然他也并非真心归顺吴国,但是这种摇摆于魏吴之间的行为显然引起了魏国朝廷的不满。遂后在魏景初元年,公孙渊终于和曹魏彻底撕破脸皮,和幽州刺史毌丘俭爆发冲突,因此魏国官方才会认为公孙渊是为“反”,这是由于辽东先前一直归顺于己的缘故。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9-30 07:06
              回复
                最常见的还是用于魏国境内的反叛之人
                《三国志毌丘俭传》:遂矫太后诏,罪状大将军司马景王,移诸郡国,举兵反。
                《三国志诸葛诞传》:二年五月,徵为司空。诞被诏书,愈恐,遂反。、、、唐咨本利城人。黄初中,利城郡反,杀太守徐箕,推咨为主。文帝遣诸军讨破之,咨走入海,遂亡至吴,官至左将军,封侯、持节。诞、钦屠戮,咨亦生禽,三叛皆获,天下快焉。
                《三国志钟会传》:会所惮惟艾,艾既禽而会寻至,独统大众,威震西土。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卒皆在己手,遂谋反。
                像起兵背叛朝廷的唐咨、毌丘俭、文钦、诸葛诞和钟会等人方以反为称。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10-01 06:13
                回复
                  除此以外还有鲜卑、羌胡、乌桓等“保塞”异族。
                  《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匈奴最逼於诸夏,胡骑南侵则三边受敌,是以屡遣卫、霍之将,深入北伐,穷追单于,夺其饶衍之地。后遂保塞称藩,世以衰弱。
                  《三国志明帝纪》:(青龙元年)保塞鲜卑大人步度根与叛鲜卑大人轲比能私通,并州刺史毕轨表,辄出军以外威比能,内镇步度根。、、、秋九月,安定保塞匈奴大人胡薄居姿职等叛,司马宣王遣将军胡遵等追讨,破降之。
                  为中原正统王朝保卫边塞之胡可谓“保塞称藩”,如太原、雁门鲜卑步度根、安定匈奴胡薄居姿职等人,如轲比能早在黄初五年时就“由是怀贰”,故史书称之为“叛鲜卑”。为了控制王朝雍凉、并幽的诸多异族,汉魏时设有护匈奴中郎将、护鲜卑校尉、护乌桓校尉等,分别掌管对应胡事,如接受称臣、纳贡之归化,讨伐叛乱、不服之滑虏。
                  故而异族叛乱攻击州郡亦被朝廷称之为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10-02 05:06
                  回复
                    如果从以上标准来看,廖化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类,因为蜀国不是魏国的附属国,廖化也从来没有投降过魏国,那么王沈《魏书》却将廖化视作“反”岂不荒诞而失史笔?
                    何况查阅《三国志集解》中并无载录任何人对《魏书》记载“廖化反”有异议,再考虑到王沈曾被魏帝曹髦号为“文籍先生”,总不至于犯如此低级错误。所以唯一的可能就是“蜀阴平太守廖惇反,攻守善羌侯宕蕈营”这句话中间标点符号有误。
                    古文无标点,现代人注错标点会导致断句问题,从而文意发生变化,因此必须要慎之又慎。本人以为《魏书》记载廖化这里其实根本不需要断句,可以视作完整的一句话来解读。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10-03 06:40
                    回复
                      正确句式为“蜀阴平太守廖惇反攻守善羌侯宕蕈营”,重点在于“反攻守”三字该如何解释。
                      《三国志黄盖传》: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馀皆奔走,尽归邑落。
                      《三国志周舫传》:贼帅董嗣负阻劫钞,豫章、临川并受其害。吾粲、唐咨尝以三千兵【攻守】,连月不能拔。
                      《三国志诸葛恪传》:恪从其计,回军还围新城。【攻守】连月,城不拔。士卒疲劳,因暑饮水,泄下流肿,病者大半,死伤涂地。
                      ————————————
                      武陵蛮“攻守”荆州武陵郡的城池,吴将吾粲、唐咨“攻守”贼帅董嗣的据险之地,诸葛恪“攻守”魏国合肥新城。因此“攻守”用作动词来看,其实意思就是【攻打守备】,基本上等同于攻坚,围攻,一般用作进攻城池、营寨等据点。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0-10-04 06:39
                      回复
                        如果结合前后文字来看,“反”应该理解为反过来,反转攻势
                        《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元年)光武北击尤来、大抢、五幡于元氏,追至右北平,连破之。又战于顺水北,乘胜轻进,反为所败。
                        《后汉书刘盆子传》:大司徒邓禹时在长安,遣兵击(赤眉)之于郁夷,反为所败,禹乃出之云阳。
                        《后汉书马援列传》:明年春,(马)防遣司马夏骏将五千人从大道向其前,潜遣司马马彭将五千人从闲道冲其心腹,又令将兵长史李调等将四千人绕其西,三道俱击,复破之,斩获千余人,得牛羊十余万头。羌退走,夏骏追之,反为所败。
                        《后汉书公孙瓒传》:张纯复与畔胡丘力居等寇渔阳、河闲、勃海,入平原,多所杀略。瓒追击战于属国石门,虏遂大败,弃妻子逾塞走,悉得其所略男女。瓒深入无继,反为丘力居等所围于辽西管子城,二百余日,粮尽食马,马尽煮弩楯,力战不敌,乃与士卒辞诀,各分散还。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10-05 07:37
                        回复
                          以上军事诸例都是与局势反转有关,如刘秀击尤来等贼、马防击羌虏都是先胜然后追击又败,还有邓禹派兵攻打赤眉于郁夷反被击败,公孙瓒打败丘力居等却深入无继反被包围在辽西管子城。
                          还有一种“反攻”,即为你先进攻我,于是我也反过来攻击你,带有一定复仇的味道,同时也是地理位置上逆向而行的军事行动。
                          《吕氏春秋》:楚之边邑曰卑梁,其C女与吴之边邑C女桑於境上,戏而伤卑梁之C女。卑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卑梁公怒,曰:“吴人焉敢攻吾邑?”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
                          《战国策》:秦王大怒,令卫胡易伐赵,攻於与。赵奢将救之。魏令公子咎以锐师居安邑以挟秦。秦败于於与,反攻魏几,廉颇救几,大败秦师。
                          卑梁公愤怒吴人攻杀自己城邑吏民,于是反攻吴人屠戮其民。魏国派公子咎率领精锐居于安邑以势挟秦,被秦军在於与打败,于是反攻魏国几城,廉颇救援几,大败秦军。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10-06 06:46
                          回复
                            《魏书》记载宕蕈为“善羌侯”,所谓“善羌侯”即为已归化朝廷的羌胡大人。在汉朝时已设有阡长陌长等官(即千人之长、百人之长),如“汉归义胡佰长”、“汉率众长”等,至曹魏时又有“魏率善羌佰长”、“魏率善氐佰长”、“魏率善胡佰长”、“魏乌丸率善佰长”、“魏屠各率善佰长”,其余阡长、邑长等亦皆如此。
                            可以理解善羌候宕蕈归属于魏国的雍州刺史部,遭到蜀国阴平太守廖化围攻,所以雍州刺史郭淮有义务和责任去解救他。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0-10-07 07:15
                            回复
                              《三国志集解》:赵一清曰:宕蕈,胡号也。宕,即石宕水。蕈,即蕈垲川。见《水经·河水二》注“洮水”下。《魏书·地形志》“洪和郡有蕈川县”,此羌盖即地名以立号。
                              赵一清此处所考证的内容非常有道理,因为北魏洪和郡蕈川县确实在曹魏的陇西郡洮阳、侯和北部,南接蜀国阴平郡,故而不管是宕蕈南下侵扰阴平,还是阴平廖化北上进攻宕蕈从距离来讲都不算远。
                              再联系到魏景初二年八月、九月时的时局来看,《三国志明帝纪》载“秋八月,烧当羌王芒中、注诣等叛,凉州刺史率诸郡攻讨,斩注诣首”,结果下一个月蜀阴平太守廖化就北上进攻亲魏的善羌候宕蕈,显然这都是有关联性的。
                              说到“烧当”部羌人虽然在《三国志》中仅有《明帝纪》一处明文记载,但在东汉时却是不可小觑的西虏强敌。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0-10-08 07: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