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hè)歌:
相和歌的名称,最早见于《宋书·乐志》,是对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通称。其中,既有原始的民歌,也有在民歌基础上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它属于汉代乐府歌曲中的一类,是乐府歌曲中的精华部分。
乐府是古代的一个音乐机构,就目前所知,最早出现在秦代,并一直延续到汉代。后来,人们把汉代乐府官署采制的歌谣,以及魏、晋直到唐代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或者模仿乐府风格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所以,乐府又成了一种音乐名词或诗歌体裁。
初期的相和歌称为“徒歌”,主要是指原始的民歌,只是清唱,而无伴奏。《晋书·乐志》载:“凡此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
“徒歌”进一步发展,成为清唱加帮腔的形式,称做“但歌”。《晋书·乐志》载:“但歌四曲,自汉世无弦节,作伎最先倡;一人唱,三人和”。又有《乐府·古题要解》载:“乐府相和歌,并汉世街陌讴谣之词。”这里的“谣”指的就是“徒歌”;“讴”指的就是“但歌”。它们的曲式,一般结构简单,大都由单个的“曲”组成。
曲又分为吟叹曲与诸调曲两类。曲一般保持着民歌“有辞有声”的本色。“辞”即歌词;“声”是衬腔所唱的虚词,如“羊、吾、夷、伊、那、阿”之类(《古今乐录》)。“但歌”再进一步发展,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相和歌,是乐器与歌唱相和的形式。
《晋书·乐志》载:“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这句话其实已经解释了相和歌的表演形式,是指在弹弦乐器与吹管乐器的交替伴奏下,由歌唱者击节而歌(节为一种打击乐器),形成了乐器伴奏与歌唱相互应和的形式。
相关:这是盘鼓舞,于汉代最为流行。
相和歌的名称,最早见于《宋书·乐志》,是对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通称。其中,既有原始的民歌,也有在民歌基础上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它属于汉代乐府歌曲中的一类,是乐府歌曲中的精华部分。
乐府是古代的一个音乐机构,就目前所知,最早出现在秦代,并一直延续到汉代。后来,人们把汉代乐府官署采制的歌谣,以及魏、晋直到唐代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或者模仿乐府风格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所以,乐府又成了一种音乐名词或诗歌体裁。
初期的相和歌称为“徒歌”,主要是指原始的民歌,只是清唱,而无伴奏。《晋书·乐志》载:“凡此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
“徒歌”进一步发展,成为清唱加帮腔的形式,称做“但歌”。《晋书·乐志》载:“但歌四曲,自汉世无弦节,作伎最先倡;一人唱,三人和”。又有《乐府·古题要解》载:“乐府相和歌,并汉世街陌讴谣之词。”这里的“谣”指的就是“徒歌”;“讴”指的就是“但歌”。它们的曲式,一般结构简单,大都由单个的“曲”组成。
曲又分为吟叹曲与诸调曲两类。曲一般保持着民歌“有辞有声”的本色。“辞”即歌词;“声”是衬腔所唱的虚词,如“羊、吾、夷、伊、那、阿”之类(《古今乐录》)。“但歌”再进一步发展,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相和歌,是乐器与歌唱相和的形式。
《晋书·乐志》载:“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这句话其实已经解释了相和歌的表演形式,是指在弹弦乐器与吹管乐器的交替伴奏下,由歌唱者击节而歌(节为一种打击乐器),形成了乐器伴奏与歌唱相互应和的形式。
相关:这是盘鼓舞,于汉代最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