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甲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传世的老聃默写竹简本,此章已做了很多篡改,不过目的是通俗化,并无恶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对比可知,简本完全就是帛甲的增减字本:去掉了所有虚字“也”,改*恒眇叫*为*常妙徼*,增*此而之玄*,除了避讳,就是老聃的记忆发挥及后人的继续篡改错误了。
只是传世本的这些篡改,对作者在本章给出的玄字的概念定义并没有影响,却是进一步细化证明了作者的本意。而不知何谓本章作者的玄,就永远不可能读懂五千言。因为玄乃是作者定义和使用的核心概念之一。
作者这里交代的还算明白吧:(有无)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即作者自己定义玄为有无共同构成,他谓之为玄。
但不幸的是,帛书组竟然在这里会无视两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与考验,造成断句错误,造成玄成了无定义的概念!原因竟是认为原帛胃字后有墨钉,因而把相关句子断成:
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只是可惜,几千年的流传,把“同胃玄”,修订为进一步的明确:“同谓之玄”,也没人敢断句成:异名同谓!这种确乏生活和汉语语法常识的断句,充分证明了帛书组的胆大妄为和对历史文化传承的漠视。不禁要问一声:什么叫异名同谓?同胃什么?按汉语语法,谓语动词之后,总要有个宾语吧?就是省略,同胃也要有个胃什么的暗指对象吧?可纵观全章,谁也也不知道同胃的是什么吧?!
通行本流行了两千多年,算是久经考验吧?抄错篡改的地方要纠正,而没错的地方当然值得参考吧?帛书组就凭一个似有似无的抄写墨钉,就敢否定千年历史,是否太自以为是了?按其逻辑,帛图上的“讹不善矣”的“矣”字,前后都有墨钉,是否就要另起一段了?那不是纯属胡闹吗?充分可证抄手也许是随手点出的墨钉,根本不足为凭!帛书组以一个墨钉,否定久经历史考验的断句,使得作者给的玄概念的定义面目全非,使得原本定义明确的玄,变成了不知所云的玄之有玄、玄妙莫测,真可谓是错不可恕,专家教授还真成为大家口中的砖家叫兽了,太不靠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