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在我国古代,百姓吃得好不好、能不能吃饱,是衡量社会是否稳定的重要参数之一。我国明清时期以大米为主粮,俗话说管中窥豹,那么由当时米价也能粗略看出某一段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的相关情况。
明清时期,江南是稻米的主产地。明崇祯五年(1632年),江南松江府一带,白米每斗120文,值银一钱,也就是说每石米(明代一石相当于现在184市斤左右)的价格在1200文左右,按照当时银价在一两银子上下,“民间便苦其贵”。此后相当一段时间,米价一直保持在每石1000文左右。而到了崇祯十一至十二年间,“米价顿长”,1石米卖3000文钱,是原来的2.5倍,而这还不是最高价。这一阶段,北方的米价大概为每石3.56两银子,高于江南米价(根据日本寺田隆信《山西商人研究——明代商人的商业资本》)。
明清时期,江南是稻米的主产地。明崇祯五年(1632年),江南松江府一带,白米每斗120文,值银一钱,也就是说每石米(明代一石相当于现在184市斤左右)的价格在1200文左右,按照当时银价在一两银子上下,“民间便苦其贵”。此后相当一段时间,米价一直保持在每石1000文左右。而到了崇祯十一至十二年间,“米价顿长”,1石米卖3000文钱,是原来的2.5倍,而这还不是最高价。这一阶段,北方的米价大概为每石3.56两银子,高于江南米价(根据日本寺田隆信《山西商人研究——明代商人的商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