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讯吧 关注:28贴子:2,553

阅读、诗歌鉴赏答题方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0-01-17 11:05回复
    1L度娘


    2楼2010-01-17 11:06
    回复
      2025-05-12 11:26:46
      广告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题示例1: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3楼2010-01-17 11:09
      回复
        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眼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答题示例1: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① 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② 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
        答题示例3:(2004年高考题)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①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补充:
        1.线索: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2. 段意的归纳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3.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称等):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1: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4楼2010-01-17 11:09
        回复
                 营造离别意境的主要意象有:筵宴、长汀、寒蝉、秋雨、蓝舟、白帆、去鸟、杨柳、残月等。离别意境的感情基调是缠绵、伤感、凄凉。
                 2、离乱意境:中国几千年的古代社会,经历了无数的战乱与分裂。每一次战乱,都给百姓带来了无限的痛苦。诗人们会以一颗忧伤的诗心,去表现人们的苦难、家国的伤痛以及个人的艰辛,感情深沉,思想深刻。
                 离乱意境的主要意象有:清秋、夕阳、大江、悲风、鼓角、天涯、飞雁、暮雨等。离乱的意境的感情基调是悲壮深沉,孤独寂寥、清冷忧戚、伤感惆怅。
                 3、隐逸意境:古代文人或迫于政治的黑暗,官场的污浊,或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或清高自守,超然物外,最终选择了归隐。他们在诗词中创造了一种清幽明澈、物我交融的隐逸意境,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
                 隐逸意境的主要意象有:草屋、空山、明月、田园、飞鸟等。隐逸意境的感情基调是:从容旷达、淡泊宁静、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等。
                 4、思乡意境:游子思乡是古典诗词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举凡一切他乡风物、异域情调都可称为思乡的引线。
                 思乡意境的主要意象有:杨柳、归雁、宿鸟、晚风、明月、落叶、寒山、青山、流水等。思乡意境的感情基调是:哀愁、悲苦、无奈、温馨等。
                 常见描写意境的词语有: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空寂、幽静、幽美、宁谧、朦胧、高亢、繁华、淳朴、暗淡、萧条、荒凉、冷寂等。
                 【提问方式】
          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意象)?
                 2、诗中所写形象(意象)有什么特点?/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       3、诗中所写形象(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中形象凝聚着诗人的思想,蕴含着诗人的情感。
                 4、诗中为什么要写某一形象(意象)?/或所写形象的作用是什么?诗中所写形象(意象)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意象中的“象”即托物言志的“物”和借景抒情的“景”;意即托物言志的“志”和借景抒情的“情”。意象组合成画面,画面彰显意境。
                 1、解读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等表达技巧,把握诗歌形象。
                 2、辨析形象(意象)的形象的特点,了解中华民族中的传统审美心理,熟记一些特殊意象的含义。
                 3、根据所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答题步骤】
                 1、通过对(人、事、物、景)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用……典故,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       2、诗中所写的……形象(意象)具有……的特点,从而以……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提问方式】
          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8楼2010-01-17 11:09
          回复
            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作者的思想意趣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       【解题思路】
            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意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       【答题步骤】
            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       ②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并概括意境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生机勃勃、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丽、悲壮慷慨、萧瑟凄凉、开阔苍凉,高远辽阔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③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一、关于思想内容
                 古诗常见的思想内容,是指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所蕴含的意义,所创造的意境,所表现的主题,所流露的情感等。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有:
            ☆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
            (2)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3)反映离乱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如:杜甫《春望》、杜甫《登楼》。
            (4)山河沦亡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5)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李白《子夜吴歌》。
            ☆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答题步骤】
                   (1)释词义,即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       (2)描情景,即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       (3)析效果,即该词在主旨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9楼2010-01-17 11:09
            回复
              呃...我的沙发~~


              11楼2010-01-17 11:37
              回复
                哈哈!


                12楼2010-01-17 12:45
                回复
                  2025-05-12 11:20:46
                  广告
                  给个精品好了~


                  13楼2010-01-17 13:28
                  回复
                    好啊!


                    14楼2010-01-17 13:52
                    回复
                      顶起~


                      15楼2010-01-17 15:00
                      回复


                        16楼2010-01-17 16:12
                        回复


                          17楼2010-01-17 17:40
                          回复
                            我郁~这帖真帅气


                            IP属地:北京18楼2010-01-17 17:51
                            回复
                              2025-05-12 11:14:46
                              广告
                              顶起!


                              19楼2010-01-17 21: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