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汉
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建县,称观阳县,县治在古城岗(今新街乡湘溪村 雀儿山前一带),隶属桂阳郡。
隋朝
开皇十年(公元590年) 县废,与桃阳(一称洮阳,今全州县)合并为湘源县,隶属湘州零 陵郡。
大业十三年(617) 析湘源复置为县,县名由观阳改称灌阳,县治迁徙今灌阳镇。同年兴 办县学,为广西办县学最早的县。

唐朝
武德七年(624)县废,并入湘源县,隶属江南西道永州。
上元二年(675)复置为县,仍称灌阳,属江南西道永州。
宋朝
绍兴五年(1135),汝南叛将曹成攻占灌阳县城,朝廷饬命太尉岳飞进剿。第二年在文市 大觉寺立碑记其事。
嘉定十六年(1223),全县大饥。

元朝
至顺元年(1330),县境内瑶民举行起义。
明朝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广西桂林右卫指挥佥事韩观会同湖广兵围剿灌阳、全州瑶民起义。 同年八月,韩观以灌阳远湖广、近广西,易平“瑶乱”为由,向上奏书,将原隶属湖广布政 使司永州府的灌阳县划归广西布政使司桂林府管辖。
弘治十年(1497) 五月二十日,仙源洞(今仁义、仁狮、仁柜一带)涨水五尺,溺死100多 人。
正德三年(1508),全县发生大饥,人们用葛根、蕨根、树根、地茯苓、金刚蔸充饥,出 现夫卖妻、父母卖子女的惨景。
正德六年,丁塘发生地陷,地陷方园二亩,深四五尺。
正德十年闰四月初一,全县涨大水,县城进水深四五尺,可行船。
万历二十七年(1599)将县旧学归永亭改称观澜书院。

清朝
康熙二年(1663)九月八日下大雨,水车大营一带大雨倾盆,山洪暴发,灾情十分严重, 豁免田税。
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七日, 乱兵蹂躏地方,清塘村278人躲藏到附近的岩洞里,乱兵用 火熏岩, 278人全被活活熏死。三年后,鼎慈寺僧人将岩内的枯骸收敛埋在一起,举人唐纳 牖为此立碑,以记其事。
康熙四十二年,全县涨大水,黄关茶山口沿江一带田地陷成坎泽。
康熙四十四年正月二十九日,县城东门内外民房尽被烧掉;是年二月,老虎进入县城偷 马吃。
康熙四十五年五月,全县涨大水,沿江田地多被铲坏。
乾隆元年(1736),创办县龙川书院,地址在县城东门外。二十四年移建于城内文庙左额 (今灌阳高中食堂)。
乾隆四十九年五月十九日,大水漫淹县城,从仪门(南门)处可行船到城中,县内冲坏房 屋、田地甚多。
嘉庆九年(1804)三月十四日辰时,沙罗源等处暴雨,仙源洞涨大水,仁义、仁狮、仁柜 的部分田房被冲毁。同日,沙子铺被冲去房屋20余间,溺死100余人。
嘉庆二十四年,灌人蒋伍益等结立天地会。
嘉庆二十五年,两广总督阮元到灌阳平定“叛乱”。
道光十三年(1833)六月二十一日,全县涨大水,县城南津义渡(南门渡)发生沉船事件, 溺死20余人。
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湖南道州的股匪窜入灌阳境进行抢掠,杀死多人,匪首左广秀等 二人被捉,其他溃散。
道光二十七年十二月大雪,田沟可以通行舆马。
道光三十年,县内大饥,斗米价值五百文。
咸丰四年(1854)八月十八日,广西南宁天地会首领朱洪英、胡有禄等率领的平民起义军 攻克灌阳县城,建立“升平天国”,朱称“镇南王”,胡称“定南王”,奉“太平天德”年 号,王宫设在文庙(今灌阳二中)内。
成丰五年三月,清军反扑,攻占灌阳,朱洪英等退到平乐沙子街,随即进军湖南,攻陷 了东安。
咸丰六年正月,朱洪英自富川转战麦岭,失利后退回灌阳,再由灌阳攻永明,被清军围 堵俘杀。后其部队由满天科(陈永秀)、黄金亮分统,是年七月回灌阳整编。
咸丰七年涨大水,灌江中自枭鱼甚多。是年大疫。
咸丰九年七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回师广西,由平乐沙子经栗木进入灌阳。
同治十年(1871)四月十八日,大水进县城五尺,仪门外可行船到城中,沿江田地多被铲 坏。
光绪十二年(1886)发生大饥,百姓自发组织起义与统治者进行斗争,在大龙遭受官兵围 击、镇压。
光绪三十二年,改龙川书院为县立高等小学堂。
宣统三年(1911)一妇女一胎产二男一女。
宣统三年八月至十二月,计百余日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