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所谓的中学生行为准则,我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而事实上,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优秀?历史课复习到文化发展历程中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中第十三课中提到普罗塔格拉的一句话“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首先我要所说得是,这单元的标题,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它说西方思想发展是从人文精神然后再到科学理性时代,如果说大致趋势,这标题不假,只是,思想既包括哲学范畴。就像罗素先生所说的那样,探讨哲学必定要与神学与科学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哲学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和神学一样,它蕴含着人类对那些确定的知识和不确定的事物的思考;它又像科学,向人类理性寻求答案而不是向权威寻求答案。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在这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而介于两者之间的这个领域就是哲学。所以,科学发源于人文精神的伊始并始终贯穿在人文与理性之间的。转回主题,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而那些尺度又是怎样被确定出来的呢?而那些确定了的尺度又是否是真正的尺度?是否是正确的尺度?没有谁会确切的回答这些问题。若用普罗拉格拉的那句话来回答的话,那对于那些把哲学、宗教结合在一起的,并以坚持一种理念作为生活方式的人们带来了思想震动,他们一定会讥讽智者这种行为是轻佻的,不道德的。
在上政治课的时候,我观摩了一遍死亡诗社。从来没想过这部电影是有关教育的,从前受这名字的误导,以为是部简单并且无聊的恐怖片,所以一直没看。在看到影片最后那个经典的画面时,即那些思想被无限打开了的学生们站在桌子上来告别丁基老师时,实在是为之动容。就这部电影的争议不讲,有很多东西是值得大众借鉴的。当然,当一种思想与大多数人的思想发生冲突的时候,就会受到谴责和不公平待遇,无论这少数思想是否是真理。
罗素说,一种思想被植入的越早越难更改。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年龄段,学生时期。这个时候的我们正是年少气盛、不谙世事。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依赖于他人的引导。而老师正是充当着这个举足轻重的作用。稍有疏忽或者说不负责任的对待学生,就会对这个学生产生不可估计的严重后果。
而今我们不正是如此吗。虽然说我的半个身子是在这个思想圈之外,那是因为那些一部分被植入我脑中的思想是不牢固或者是有不确定性的,或者当我在思考这种思想的时候也同时思考另一种,因此引发了思想的博弈,产生矛盾,也产生了自我矛盾以及与其他人思想的矛盾。死亡诗社中的丁基老师正是这样一个少数者中的一个。他是思想的引导者,是一个为教育、为年轻人一生的伊始注入新鲜血液的人。“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人生中总有个人那样的影响过自己,但要看自己是否要坚守些什么。
看看我周围那些埋着头做着极厚的数学题集,做着世间的荣辱时,心中产生无限的悲悯以及无奈。谁又想如此的度过我们的黄金时代呢?可是这已经不是坚强不坚强可以支撑起的了,大多数人已经变为了麻木。一个人坚强是对事情还有起码的辨别能力和感知能力,而一旦人变得麻木,就什么感觉都没有了。这是最可怕的。回头想想,那还是一个人的模样吗?青春是一袭华丽的袍子,却爬满了虱子。
小波说“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忽然间我感到很烦很累,不像二十一岁的人。我想,这样下去很快就会老了。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Only in their dreams can men be truly free.
Oh ,captain ,my captain!
But,where is our capt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