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健身吧 关注:145贴子:646
  • 0回复贴,共1

what? 肌肉还有快慢之分? 这个天赋注定别人比你的训练效果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很多健身爱好者的终极目标就是练出一身健硕的肌肉然而你知道肌肉也有快慢之分吗?


什么是“快肌”和“慢肌”?

每个人身体的肌肉都是由肌纤维组成,并可分成两大类别: “慢肌纤维” 和 “快肌纤维”。它们的比例很大程度是天生的。有的人快肌多 (短跑运动员) , 有的人慢肌多 (长跑运动员),正常人就各一半。其中,跟身体部位也有一定的关联,例如腹部和深层肌肉一般含慢肌。

慢肌 –> 又称红肌。特点是较纤细,收缩慢,力量小,但耐力强,毛细血管多(所以叫红肌),运氧能力强,也能更有效运走**。
快肌–> 又称白肌。特点是较粗大,收缩快,力量大,但易累,有氧能力弱。


可以改变
“快肌”和“慢肌”的比例吗?

它们的比例主要是天生,这也解释了为何有些朋友不怎样练习也很大力或者耐力好!长期训练只能少量地改变比例。因此,天生快肌多的人是较难成为长跑冠军的。但假如他接受耐力训练,锻炼仅有的慢肌,仍能取得进步。

健美运动员块头很大
就一定是“快肌”多?

其实,这样的说法并不对。顶级健美运动员其实每类肌肉同普通人一样。因为要得到最佳健美效果 (大+线条),这两类肌肉都要充分刺激,不能只偏重某一类别训练,练法上要多元化和具有针对性。反之,举重和健力运动员多偏大重量,则能够最大限度的刺激快肌,但他们看上去往往未必像健美运动员般强壮。


如何平衡“快肌”和“慢肌”?

一般新手增肌训练建议做中等重量,因为可平冲快肌和慢肌的锻炼。但事实上,长期只做这个范围,你可能会忽略了部分较”极端”的肌肉。
即一些要极大重量才刺激到的快肌,以及一些要做长时间、轻重量才能彻底力竭的慢肌。
结果训练踏入平台期,停滞不前。

要给予肌肉新的刺激,冲破平台,可采用周期性练法。
在经常练习8-12 RM之余,加入些 1-6RM (极大重量,少次数) 和 15-30 RM (轻重量,多次数) 的练习。
1
例如:
· 周1-2 : 8-12 RM (中等重量)
· 周3-4 : <6 RM (大重量,少次数,休息长,针对快肌)
· 周5-6 : >15 RM (轻重量,多次数,休息短,要彻底力竭,针对慢肌)
· 周7之后: 重覆上述的方式,直到平台期冲破。
要注意的是,初期你可以只选其中几个大动作 (卧推,深蹲) 。另外,有些位置不宜做太重,以免受伤。

温馨提示:
认识“快肌”和“慢肌”,可以让你明白训练多元化的重要性,充分刺激肌肉,突破平台!
但上述方法较适合进阶人士,因为新手没有训练基础,不停调重量只会打乱你的训练计划。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你学会了吗?
还有其他训练问题,欢迎评论区留言哦~


1楼2020-09-17 09:0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