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坚定的小说党,前两天和室友聊天的时候发现我特别在初中的时候涉猎广泛,彼时我仍处在看言情的年纪,从玛丽苏狗血剧情看到现言古言,从魅丽优品看到花火小说绘;但是我又会看我爸书柜上的书,那时候很喜欢看海岩的书,《你的生命如此多情》看了三遍至少,不过要具体说为什么喜欢其实也回忆不起来了~我爸也太喜欢买那种小说月刊季刊合集了,印象里大多写官场沉浮、农村城市,过于沉重,这可能是我一开始排斥考公的源头......
可惜大人买女性视角的小说较少,像张爱玲的书我好像只翻到了一本;而且也没有武侠小说,每次看到别人提起金庸以及他们笔下的角色我都好陌生,在集体回忆经典时也就无法共情了……
其实我直到高二依旧保持着看书的习惯,特别是有个寒假追一部长篇言情,居然都没追完!《纨绔世子妃》!就是你!为什么那么老长!!! 那时候也在细读《目送》(因为正价买的真的很贵(哎不是)简直给我枯燥的高中生活注入文字的生机,就是现在对龙应台争议比较大,哎。
突然想起来,那时候还会看酸了吧唧的文字,🆘!高级表现形式是张嘉佳,低级的就是一些小爱情故事,用xx先生xx小姐代替人名,附上精美图片,关键词是西藏、咖啡店、旅行...... 一边被他们的青春故事打动,一边嗷嗷地矫情......现在想来,我只是个普通人,我的青春就是五三罢了。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古人,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