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教育吧 关注:726贴子:3,513
  • 2回复贴,共1

一赋一涵|北大考古女生引热议:中国式优秀,绑架了多少孩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湖南农村女孩钟芳蓉选专业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钟芳蓉拒绝了清华的橄榄枝,报考了北大考古专业。

而在这个新闻的背后,不禁让人思考:家庭条件不好,陪伴也较少,为什么把孩子培养的如此优秀?反观现代那些物质生活条件不错的家庭,为了孩子费劲心思的父母,为什么孩子却越发的叛逆?
在《变形记》中,我们也能看到,很多有钱人家的孩子“一无是处”,逃学、打架、网瘾、高消费....
这里面就牵扯到一个思维局限的问题。
在物质匮乏的农村,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条件有限,对子女没有太高的期望,或者无暇顾及,“养育”儿女中的“养”字可能是最大的问题,所以不太会被孩子的学习成绩而焦虑。
而对于一些中产阶级及以上的家庭而言,温饱已然不是问题,“养育”中的“育”被充分的重视起来,因其自身的优秀,对于孩子的要求也就更高。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更好的培养孩子,成为父母的关注点。对教育的质量和多元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焦虑也就越多。

但是往往很多时候,爱得太满,反而会阻碍孩子成长的空间,结果就是:我们把自己搞的很累,孩子却没有变的更好。
越是焦虑,做的越多,也就错的越多。
就像是很多人一旦生病就要去医院打抗生素、输液一样,当医生告诉他们,有很多症状,只要回家休息就可以了,这时他们就会认为医生是在欺骗他们。
于是,他们会打更多的针、吃更多的药,买昂贵的保健品,会相信很多偏方,而不愿意相信:
很多能够解决他们最迫切问题的途径,其实是简单而美好的。
同样的,在教育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天价的学位房、十几万几十万一平米,他们趋之若鹜;
一节课几百元的奥数班,他们连夜去排队报名;
特长班、情商、思维能力的训练一个都不落下;
....
我不是说,这样的投入有问题,但是如果父母不注重孩子自我觉醒,凭借自我认知,自我认知又大多源于外在“成功”的标准,那么这些努力从根源上就错了。

看过这样一句话,深有感触:没有一个孩子,没有思考过宇宙,但有几个家长陪孩子一起仰望过星空?
很多时候,比起这些优质的外在条件,父母多陪伴孩子、理解孩子有效得多。
可是,他们却宁愿相信那些“摸得着、看得见、花了钱、费了事”的教育方式。
也不愿意真正花时间去了解孩子。
父母爱孩子从来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该如何去爱。
爱孩子的前提永远是懂孩子。
其实孩子不是问题,而是父母不懂孩子,以自我认知形成的教育方式,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IP属地:湖南1楼2020-09-16 18:15回复
    父母关注孩子的背后,其实是期待。
    输不起,是中国式家长的教育焦虑症结所在。
    对于优秀的追逐,很多父母都乐此不疲。
    往往父母跟孩子产生冲突的根源在于,父母从小根植于内心的功利式审美:
    你优秀,我亲近你,否则,我就冷落你;
    你优秀,我就认可你,否则,我就贬低你。

    生活中很多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变得优秀,也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父母,在别人面前有面子有地位,总会用尽各种方式去让孩子优秀。
    于是,在最能获得爱和安全感的家庭里,却用了最残忍的适者生存法则:
    孩子考试成绩好,就给他更多的关心;
    考不好全家就沮丧......
    这会让孩子感到一种绝望:
    真实的我不配爱,只有优秀才配爱。所以要不断逼着自己优秀,才可以不那么战战兢兢。
    这成了现代人内心冲突的一个重要来源。
    在二十世纪,英国精神分析师和儿童精神病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曾提出过关于“真假自我”的心理学理论。
    在一些家庭里,可能父母对孩子有过多的期待,孩子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就会改变自己去迎合大人。
    于是有些人,从儿童时期起,就一直按照父母期待中的模样去成长——
    大人要求他们“乖”,他们就表现出乖孩子的模样;
    大人要求他们擅长表演,他们就以能上台表演为荣。
    他们过早地学会牺牲自己的真实感受,去迎合他人,这导致他们真实自我没有发展起来,而不得不构建出“虚假自我”面对世界。


    IP属地:湖南2楼2020-09-16 18:16
    回复
      家长对孩子的是否优秀的评判标准过于单一。
      在高考指挥棒的应试教育下,过度强调学习成绩,简单粗暴的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
      很多时候,就会忽视了孩子的其他优点、特质、和进步。
      除了担心孩子成绩不好,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这件事之外,我们到底在担心什么?

      事实的真相是:
      很多家长,可以接受自己学习不好,但无法接受孩子学习不好,可以允许自己不优秀,但是无法接受孩子不优秀,这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讽刺,我们总是在宽容着自己,而苛刻身边最为亲近的人。
      在社会的竞争下,没有人可以真的置身事外,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被一浪高过一浪的焦虑淹没过,作为这个社会当中最普通的家长,当我们被牵扯其中,不得不去做出回应和选择时,我们应该如何权衡,如何取舍,更要如何坚持?这是一个难题。
      一边是无法逾越的体制,一边是呼唤自由和独立的生命,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在被标准化生产的同时,能够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完成个人的独立成长和独立思考?
      卢梭在《爱弥儿》里说,培养一个孩子是相当困难的,具体来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事实上,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少做些事情,如果是逆水行舟,我们只要把握好方向,迂回前行就足够了,如果狂风骤起,我们又想停留在原地,唯一的办法就是抛锚。
      教育是一件长期的事情,养育孩子有时候就像中药,不仅费时费钱考验耐心,而且味苦反胃疗效慢;教育不是朝花夕拾,而是守得云开见月明;教育不是一个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教育是田忌赛马,讲究顺势而为。
      只是社会价值不够包容,不够多元化,从个人角度来讲,我们只能调整心态,从懂孩子出发,将单一的预期多元化。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优势,有效规避孩子的劣势,让孩子在属于自己的天赋领域上发光发亮。

      我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明白:
      自己的孩子是很优秀的,不用和别人去比较;
      自己的孩子不用德智体美劳都优秀,也能过得好;
      孩子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成绩,并不决定一生的成就和幸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教育就是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我价值。
      我们不要把孩子的教育看成工程,而应看成园艺,每个孩子都有最佳的成长方式。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成功的孩子,而是培养幸福的孩子。
      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所能攀登的高度,也更在于其广度与深度。
      共勉。


      IP属地:湖南3楼2020-09-16 18: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