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余莉吧 关注:81贴子:262
  • 0回复贴,共1

为什么人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群书治要·礼记》讲座第11讲05
“土弊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遂,世乱则礼慝而乐淫。是故其声哀而不庄,乐而不安,慢易以犯节,流湎以忘本。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
“土弊”,就是土地贫瘠。水烦,就是水泽频繁扰动。“遂”,就是长成的意思。“礼慝而乐淫”,孔颖达正义:“慝,恶也。淫,过也。世道衰乱,上下无序,故礼慝;男女无节,故乐淫。”
“感条畅之气”,孔颖达正义说:“感,谓感动也。条,远也。畅,舒也。言淫声感动于人,损长远舒畅之善气,而损灭平和之善德矣。”“感”,就是感动、扰动,使人的长远舒畅之善气受到扰动,从而泯灭了平和之善德。这是孔颖达的解法。
另外,在王念孙那里,他认为“条畅”应该读为“涤荡”,“涤荡之气,谓逆气也。上文其声哀而不庄云云,谓奸声也。涤荡之气与平和之德正相反。奸声、正声各以类相动,故曰‘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也就是说,在王念孙看来,“条畅”实际上是涤荡之意,涤荡之气就是逆气了。在《史记·乐书》以及《说苑·修文》篇中,也都写作“感涤荡之气”,这也是一种解法。
我们还是根据孔颖达的正义来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土壤贫瘠,草木就不能生长,水泽频繁扰动,鱼鳖就不能养大。阴阳二气衰乱,生物就无法生成。世道衰乱,上下无序,则礼就会被废弃,而音乐便会放纵淫逸。于是乐声便会哀怨而不庄重,欢乐而不安详,散慢而迭相陵犯,让人沉迷于声色而忘失本性。
人们会被这种乐声干扰,而破坏其原本自然舒畅的正气,泯灭了平顺祥和的善德。因此君子向来都是贱弃这一类乱世之声的。
再看下面,“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唱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
这一段是说明,乐有奸声、正声的区别,各以类相感,君子应该去淫声,用正声。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奸声”,就是奸邪之声,感动于人,这里的感动,用现在的话也有刺激的意思。“逆气”,就是违逆之气,就是奸邪之气。人既感奸邪之声,则有奸邪之气来应。
“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这是说既感奸邪之声,心又感奸邪之气,二者相合而成象,淫乐遂兴。如果人初听奸邪之声,那么奸邪还没有很严重,如果心又感奸邪之气,那么乱象就形成了,不可救止,就像商纣王作靡靡之乐一样。
“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正声感动于人,就有顺气来应。既闻听顺声,又感得顺气来应和,二者相合而成象,那么和乐的音乐就兴起,就如周室太平而作颂声一样。
“倡和有应”,初有奸声、正声感人,这个是“倡”;后有逆气、顺气应之,这个是“和”。善倡则善和,恶倡则恶和,这是“倡和有应”。
“回邪曲直,各归其分”,“回”,就是乖违。“邪”,就是邪辟。这个是说乖违邪辟以及曲之与直,各归其善恶之分限。也就是善归善分,恶归恶分。
“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既然善恶各归其分,这也说明,万物的情理是各自以其类别而自相感动。
这一段话翻译过来就是:但凡奸邪的声音感动刺激人心,就会有违逆之气与它相应。奸邪之声与违逆之气相互感应,又化而成象,则淫乱之乐就会产生。而纯正无邪的声音感动人心,就会有顺畅之气与它相应。纯正无邪的声音与顺畅之气相互感应,化而成象,则和谐之乐就会产生。
在这一唱一和相互感应之间,乖违与乖违之气相应,邪辟与邪辟之气相应,曲、直亦如此相应,各归其分。而宇宙万物的道理,也都是以同类相聚,彼此感应互动的。
这就是讲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道理。为什么人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呢?因为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感应什么样的人和你相应,感召什么样的人成为你的朋友,成为你的下属,成为你的领导等等。


IP属地:加拿大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9-16 16:3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