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放在沿海地区也不算民营大省,就算是好了,这个民营大省最出名的城市厦门竟然是以国企为优势,岂非讽刺。原因很多,反正最重要的一条是厦门拥有与他的工业发达程度完全不匹配的扭曲的地产经济,而厦门靠福建的内需和一些国企支撑它,厦门其实是一座建筑之城,这点我说过很多次了,他的法人单位建筑业就业高于批发零售贸易业,十分接近于制造业就业。在中国的前沿城市里,很少有城市是这样,这不是说厉害的那种很独特。
所以到了所谓转型期,厦门当然没有多少产业,能大规模转移到福建其他地区,带动大家发展。厦门变成了一个从福建各地吸纳资源,但是又不能反哺福建各地形成省内大循环的无耻之城。
以下仍然可以表明这点。
首先福建不是民营强省。2020年财富杂志世界五百强台湾减少一家,为9家。福建上榜仍然是5家。四家国企,一家民企,大部分都是搞房地产开发的。大家知道,国企上500强不难,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嘛。
来看一下他们的营收和利润,福建明显逊色于台湾。
——>营收/单位百万美元:鸿海172,868.5>兴业银行50,945.1>厦门建发49,170.2>和硕44,206.7>厦门国贸42,790.1>厦门象屿41,135.4>阳光龙净35,909.4>台积电34,619.7>国泰金控33,510.9>广达33,313.4>仁宝31,722.5>富邦金控31,012.6>台湾中油30,545.9>纬创28,416.2。
——>利润/单位百万美元:台积电11,452.1>兴业银行9,534.4>鸿海3,730.9>国泰金控2,030.5>富邦金控1,892.7>台湾中油1,049.7>厦门建发667.3>和硕625>阳光龙净614.1>广达515.8>仁宝225.1>厦门象屿220>纬创220>厦门国贸41.8。
福建只有兴业银行这种垄断机构是比台湾的企业利润更高的(兴业银行的利润比华为还高,但不是因为他特别会经营,或者技术多么尖端,而是因为他没什么竞争对手,而且身为国有企业的兴业银行还在靠大量的劳务派遣员工来提高利润)。但作为民营经济大省,福建的民营企业显然是不符合这个称号的。
——>全球员工数量:鸿海精密75.7万人>和硕(含劳动派遣)12~13万人>广达超过9万人>纬创超过8万人(2018)>仁宝7.2万人(含直接间接派遣)>兴业银行超过6万人>国泰金控5.6万人>台积电超过5万人>富邦金控4.5万人>阳光龙净超过3万人>厦门建发3万人>厦门国贸2.26万人(2018)>台湾中油1.5万人>厦门象屿超万人。
福建人口在中国大陆不算多,接近4000万,台湾是2300万,但是福建进入500大营收企业的几家企业,吸纳的就业,还远远不如台湾(虽然有很多基础性就业不是在本土创造)。原因之前提及,福建不是民营强省,厦门是一座无耻的城市。
福建的GDP已经和台湾差不多,福建上世界500大营收的企业只有台湾的约一半,这就算了,而且吸纳就业还特别少,但福建的劳龄人口远远高于台湾。
为什么福建上榜的几家企业,尤其是市属国企,吸纳就业还特别少呢?除了经济问题、产业结构低端等,文化上讲,福建连大中型公司的管理都倾向把人当成本看,福建公司不会搞人力资源开发,技术也不能领先同行,只好想方设法压低人事成本,来提升公司利润。从这一方面看,福建人其实是很猥琐的。这还是一件很小的事,整个病根,在厦门经济本身就是一大问题。可以从厦门对福建其他地市的带动能力非常不足,就能轻易知道这点,厦门不像一个特区该有的样子。
厦门经济是典型的高投资依赖,但其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占人均GDP比重跟同类型城市比实在差强人意,一个靠国企的城市(虽然也集中了不少外资)都这样也是醉了。
·
关于GDP技术含量,姑且这样证明,就是用收入法GDP的固定资本折旧除以支出法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量)。
比如福建用2017年的固定资产折旧除以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20.1%(3552.94/17637.87亿人民币元)或者除以资本形成总额是19.2%(-/18509.31)
福建经济最发达的厦门市,2017年的固定资产折旧除以资本形成总额是27.7%(500.6/1807.5亿人民币元)。
福建对面的台湾同样用17年固定资本消耗除以固定资本形成是76.2%(27330.5/35843.6亿新台币元)。
法国用2019年收入法GDP的固定资本消耗除以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78.5%(4500/5731亿欧元)。
德国用2018年收入法GDP的折旧除以支出法固定资本形成总值是85.3%(6000/7034亿欧元)或者除以投资总额是83.4%(-/7197)。
这里存在两种情况,要么是福建的折旧太低,企业亟待技改。要么是台湾、法国、德国本土的资本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太低,把分母做小了。应该说两种情况都存在吧,前者更严重,这里边福建的经济水平最低。
·
接下来是公共社会福利支出人均。预算有四大块,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运营、社会保险基金。社会福利主要在公共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里,
比如福建2019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含转移债务(快报数)5097.25亿元,不含4574亿元(在预算数没有转移性支出的前提上扣除债务付息支出+债务发行费用支出),常住人口3941万人,人均财政支出含转移债务12934元,不含11606元。其中(快报数)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0.4+卫生健康支出416+城乡社区支出594.5+住房保障支出79.4=1530.3亿元。人均财政社会福利支出3883元。
1530.3亿元再加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合计1649.4亿元=3180亿元,人均公共社会福利支出8069元。
但是,这两大块是有重叠的部分,比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包括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不然就亏空了),所以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里的几项不容易出错。这里先不管重叠的部分。就简单粗暴的把全部合计。1530.3+1649.4=3180亿元。这就算政府兜底的部分。
台湾2019年财政里的社会福利支出5911.2亿新台币元(1378.5亿人民币元)+社区发展支出244.4亿新台币元(57亿人民币元)+退休抚恤支出1915.5亿新台币元(447亿人民币元)=8071亿新台币元(1882亿人民币元)。人均财政社会福利支出34194.8新台币元(7975.3人民币元)。
接下来是对应中国的社会保险基金的内容,就是劳工保险给付4227亿新台币(986亿元人民币)+就业保险给付203亿新台币(47.4亿元人民币)+国民年金给付821.1亿新台币(192亿元人民币)+农民健康保险应计34亿新台币(8亿元人民币)=5285亿新台币(1233亿元人民币)。公教人员现金给付合计246.5亿新台币(57.5亿元人民币)。全民健保(18年)保险成本6373亿新台台(1486亿元人民币)。
全部换算成人民币后1882+1233+57.5+1486=4658亿元,除以人口2360.3万人,平均每人公共社会福利支出19735人民币元。远远高于福建的8069元。
·
教育的差距更大,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台湾11家(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成功大学、交通大学、台湾科技大学、阳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北医学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长庚大学),福建3家(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
所以到了所谓转型期,厦门当然没有多少产业,能大规模转移到福建其他地区,带动大家发展。厦门变成了一个从福建各地吸纳资源,但是又不能反哺福建各地形成省内大循环的无耻之城。
以下仍然可以表明这点。
首先福建不是民营强省。2020年财富杂志世界五百强台湾减少一家,为9家。福建上榜仍然是5家。四家国企,一家民企,大部分都是搞房地产开发的。大家知道,国企上500强不难,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嘛。
来看一下他们的营收和利润,福建明显逊色于台湾。
——>营收/单位百万美元:鸿海172,868.5>兴业银行50,945.1>厦门建发49,170.2>和硕44,206.7>厦门国贸42,790.1>厦门象屿41,135.4>阳光龙净35,909.4>台积电34,619.7>国泰金控33,510.9>广达33,313.4>仁宝31,722.5>富邦金控31,012.6>台湾中油30,545.9>纬创28,416.2。
——>利润/单位百万美元:台积电11,452.1>兴业银行9,534.4>鸿海3,730.9>国泰金控2,030.5>富邦金控1,892.7>台湾中油1,049.7>厦门建发667.3>和硕625>阳光龙净614.1>广达515.8>仁宝225.1>厦门象屿220>纬创220>厦门国贸41.8。
福建只有兴业银行这种垄断机构是比台湾的企业利润更高的(兴业银行的利润比华为还高,但不是因为他特别会经营,或者技术多么尖端,而是因为他没什么竞争对手,而且身为国有企业的兴业银行还在靠大量的劳务派遣员工来提高利润)。但作为民营经济大省,福建的民营企业显然是不符合这个称号的。
——>全球员工数量:鸿海精密75.7万人>和硕(含劳动派遣)12~13万人>广达超过9万人>纬创超过8万人(2018)>仁宝7.2万人(含直接间接派遣)>兴业银行超过6万人>国泰金控5.6万人>台积电超过5万人>富邦金控4.5万人>阳光龙净超过3万人>厦门建发3万人>厦门国贸2.26万人(2018)>台湾中油1.5万人>厦门象屿超万人。
福建人口在中国大陆不算多,接近4000万,台湾是2300万,但是福建进入500大营收企业的几家企业,吸纳的就业,还远远不如台湾(虽然有很多基础性就业不是在本土创造)。原因之前提及,福建不是民营强省,厦门是一座无耻的城市。
福建的GDP已经和台湾差不多,福建上世界500大营收的企业只有台湾的约一半,这就算了,而且吸纳就业还特别少,但福建的劳龄人口远远高于台湾。
为什么福建上榜的几家企业,尤其是市属国企,吸纳就业还特别少呢?除了经济问题、产业结构低端等,文化上讲,福建连大中型公司的管理都倾向把人当成本看,福建公司不会搞人力资源开发,技术也不能领先同行,只好想方设法压低人事成本,来提升公司利润。从这一方面看,福建人其实是很猥琐的。这还是一件很小的事,整个病根,在厦门经济本身就是一大问题。可以从厦门对福建其他地市的带动能力非常不足,就能轻易知道这点,厦门不像一个特区该有的样子。
厦门经济是典型的高投资依赖,但其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占人均GDP比重跟同类型城市比实在差强人意,一个靠国企的城市(虽然也集中了不少外资)都这样也是醉了。
·
关于GDP技术含量,姑且这样证明,就是用收入法GDP的固定资本折旧除以支出法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量)。
比如福建用2017年的固定资产折旧除以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20.1%(3552.94/17637.87亿人民币元)或者除以资本形成总额是19.2%(-/18509.31)
福建经济最发达的厦门市,2017年的固定资产折旧除以资本形成总额是27.7%(500.6/1807.5亿人民币元)。
福建对面的台湾同样用17年固定资本消耗除以固定资本形成是76.2%(27330.5/35843.6亿新台币元)。
法国用2019年收入法GDP的固定资本消耗除以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78.5%(4500/5731亿欧元)。
德国用2018年收入法GDP的折旧除以支出法固定资本形成总值是85.3%(6000/7034亿欧元)或者除以投资总额是83.4%(-/7197)。
这里存在两种情况,要么是福建的折旧太低,企业亟待技改。要么是台湾、法国、德国本土的资本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太低,把分母做小了。应该说两种情况都存在吧,前者更严重,这里边福建的经济水平最低。
·
接下来是公共社会福利支出人均。预算有四大块,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运营、社会保险基金。社会福利主要在公共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里,
比如福建2019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含转移债务(快报数)5097.25亿元,不含4574亿元(在预算数没有转移性支出的前提上扣除债务付息支出+债务发行费用支出),常住人口3941万人,人均财政支出含转移债务12934元,不含11606元。其中(快报数)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0.4+卫生健康支出416+城乡社区支出594.5+住房保障支出79.4=1530.3亿元。人均财政社会福利支出3883元。
1530.3亿元再加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合计1649.4亿元=3180亿元,人均公共社会福利支出8069元。
但是,这两大块是有重叠的部分,比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包括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不然就亏空了),所以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里的几项不容易出错。这里先不管重叠的部分。就简单粗暴的把全部合计。1530.3+1649.4=3180亿元。这就算政府兜底的部分。
台湾2019年财政里的社会福利支出5911.2亿新台币元(1378.5亿人民币元)+社区发展支出244.4亿新台币元(57亿人民币元)+退休抚恤支出1915.5亿新台币元(447亿人民币元)=8071亿新台币元(1882亿人民币元)。人均财政社会福利支出34194.8新台币元(7975.3人民币元)。
接下来是对应中国的社会保险基金的内容,就是劳工保险给付4227亿新台币(986亿元人民币)+就业保险给付203亿新台币(47.4亿元人民币)+国民年金给付821.1亿新台币(192亿元人民币)+农民健康保险应计34亿新台币(8亿元人民币)=5285亿新台币(1233亿元人民币)。公教人员现金给付合计246.5亿新台币(57.5亿元人民币)。全民健保(18年)保险成本6373亿新台台(1486亿元人民币)。
全部换算成人民币后1882+1233+57.5+1486=4658亿元,除以人口2360.3万人,平均每人公共社会福利支出19735人民币元。远远高于福建的8069元。
·
教育的差距更大,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台湾11家(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成功大学、交通大学、台湾科技大学、阳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北医学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长庚大学),福建3家(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