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2,859贴子:1,152,802

回复:传道授业解惑虽然仅知道一点皮毛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的心理与思维意识。
决定人外在行为的是人的心理、思维意识。
有什么样的心,有什么样的思维意识(包括潜意识),人面对事物就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而事物包括人,在任何一个时间点,其本质、真实、实际、内在的一方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不会发生一丝一毫的变化的。
也就是,任意一个时间点,内在真实不会因为人念头的变化而变化。
而外在行为呢?
之前已经说了,人的外在行为取决于人的心理活动,人的思维模式。
所以,改变人的心理、思维意识,也就是改变了人的外在。
人的外在,完全是由人的主观意志而变化的。
所以,要能够达成外阴内阳,必须是放低人的外在。
而放低人的外在,也就是必须降低人的心理、思维意识。
这样才会是外阴内阳。
人身上一切的变化归根结底,在于人自己内心的变化。
人境遇的变化只是人心理变化的反映。
(包括易经八卦,其实只是八种状态,只是人心理的反映,详细内容看我发表的易经篇)
只是表面上看有个时间差,也就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道的作用:显露出事物的本来面貌。
所以开文写到:
人真心喜欢的,人就会得到。
所以就解释了,为什么心理学与哲学息息相关。
为什么王阳明要当圣人会创出心学。
为什么好多发现了真理的伟大哲学家他们说的却好像南辕北辙。
其实他们都是发现了真理,他们说的都是一样的。
只是后人理解不了,就有了各家各派的“思想”的不同。
后面,我会讲到潜意识。因为潜意识决定了近乎全部对人的影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0-09-21 22:02
收起回复
    说说善恶吧。
    为什么会得出外在要作恶的结论呢?
    理解不了其实只是一个误会。
    了解人。
    人的行为受到两种影响。
    一为良知,一为情欲。
    从古至今,各州各国,只要是人,所有人的良知都是一样的。
    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所有的人,都是受一样的感动。
    若有良知不一样,那么良知不一样的人将完全不知道对方为何受感动。
    良知,是完全的善。
    情欲,是完全的恶。
    良知让人为善,
    情欲让人为恶。
    人的行为取决于这二者的争战。
    这里补充一点。
    康德在人可以做什么中,说了两种律:他律与自律。
    (康德的自律,或者说自由律,其实就是良知,只是康德没有说出情欲这一律。)
    他律,也就是受到别人的引导,包括了社会工作生活中的法律、规章制
    度、社会风俗的影响。
    其实,他律对人的影响,也要受到人的良知与情欲的交锋而决出的。
    人,受二者支配。要么此要么彼。
    人一个行为发出的瞬间,要么顺从良知,要么顺从情欲。
    决不会是顺从一半良知一半情欲。
    良知与情欲,二者彼此之间水火不容。
    人去做好事,是良心发动,才会去做。
    人去做坏事,是情欲发动,才回去做。
    当人做善事时,是顺从了良知。内在被良知充满。
    内在是良知。之前说了良知是完全的善。
    外在的行为,是人所做的善事。
    之前说过了,阴阳只是二者之间程度的不同。
    内在与外在相比较。
    内在是完全的善。
    而外在表现出来的不可能完全,事情不可能各方面完美无缺。
    内外比较,内在为善,外在为恶。
    所以,应当作恶。
    其实也就是我们社会中所说的,应当为善。
    表达完全不同,只是受社会环境潜意识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只是参照物的不同。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0-09-21 22:48
    收起回复
      2025-07-27 07:33: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之前说了,事物表现出来往往是相反的。
      以此可以得出很多结论。
      就比如,看起来有道理的话,其实是没有道理的。
      真正有道理的话,看起来像是没有道理。
      故有言:正言若反。
      看起来勇敢无所畏惧,其实是胆怯畏惧。
      真正的勇敢无所畏惧,看起来像是胆怯畏惧。
      故有言:勇于不敢者活。
      看起来刚强的,其实是柔弱的。
      真正刚强的,看起来像是柔弱的。
      故有言:柔弱胜刚强。
      因为表面上刚强,最后不得不柔弱。
      看起来懂得很多的人,其实很无知。
      真正懂得很多的人,看起来像是无知。
      故有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表面上很聪明,其实很愚拙。
      真正的聪明,表面上看起来很愚拙。
      故有言:大智若愚。
      表面上很快乐,其实很痛苦。
      真正的快乐,看起来像是受苦。
      故有言:乐与饵,过客止。
      表面上很高贵的人,其实很低贱。
      真正高贵的人,表面上看很低贱。
      故有言:帝王自称孤、寡人。
      (可惜现在的人们已经把孤、寡人当成了褒义词)
      表面上走直路,其实走的是弯路。
      真正走直路的,看起来像是走弯路。
      故有言:曲则全,枉则直。
      表面上的站得高、行得远,其实是站不高、行不远。
      真正的站得高、行得远,看起来像站不高、行不远。
      故有言: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如此写太繁琐,这样,我简称一下。
      因为无私,所以皆私。
      因为皆私,所以无私。
      故有言:无私,故能成其私。
      (私,自己的东西)
      因为谦虚,所以骄傲。
      因为骄傲,所以谦虚。
      (骄傲并不是贬义词,谦虚也不是褒义词)
      换个说法
      因为贬低自己,所以逐渐能够抬高自己。
      因为抬高自己,所以最后会贬低了自己。
      不得不倒退,人是改变不了的。若人越加抬高自己,道会更加加倍的贬低那人。
      因为道的作用。强制性的。
      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0-09-25 18:18
      收起回复
        按照道理去做,受益。
        不按道理去行,受害。
        不管何人,不管是否看过或领悟道德经。
        我写出来并不是我一直沉迷其中,而是我在真实中,把道德经解释通了。想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正确的解读方式。
        至于我是否受益。当我自律的时候是受益的。当我不自律的时候是受害的。
        受害的原因不在于道德经,也不在于道。
        受害,是因为自己明明知道,却仍旧犯错。
        明知故犯,自己的这部分良知会更快被遮盖。
        当人变得麻木,无论怎么样都无法受感动,也就没得救了。
        所以在第七楼,我说要胜过自己。若不能胜过自己,倒不如不曾知晓道理。
        老子也说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理永远是好的。
        人受益还是受害,关键在于人按不按照道理去行。关键在于人。
        道理,永远是让人变好的。
        受害,只是在于人。
        知道了正确,就不要再贪图一时的好处了。就要按照正确去做。


        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20-10-05 12:0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