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吧 关注:16,213贴子:301,079
  • 6回复贴,共1

与姚大力先生商榷:关于元代的共治话语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四川1楼2020-09-07 22:17回复
    关于宋代的政治面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说法已经为大众所周知,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共治天下”后所搜得的结果,靠前的均为两宋相关的历史网文。关于此一说法,学界多认为出自吴晗的《论绅权》(1948)一文。虽然宋史学界已经不再把“共治天下”一说当作宋代“体貌大臣”的突出现象,而是更多的从统治阶层内部的治理策略昭揭赵宋统治的实质(可见邓小南《祖宗之法》第五章第三节:“从‘奉行圣旨’到‘共治天下’”),但是吴晗一系的余脉仍然在学术界有着一定的影响,在元史学界尤其突出。


    IP属地:四川2楼2020-09-07 22:18
    回复
      姚大力先生于90年代曾发表过《论蒙元王朝的皇权》一文,刊于著名学者王元化主编的《学术集林》第十五册,后于2011年收录进《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一书中。在该文中,姚大力认为,两宋时的“共治天下”观念和话语,在元代已经趋近于消失,只成为士人说说而已的套语。此说亦为李治安与屈文军所吸收,作为元代君主专制极速膨胀的论据。


      IP属地:四川3楼2020-09-07 22:19
      回复
        实际上,如果稍微查阅一下历代的基本史料,便会发现姚大力先生的这段论述完全站不住脚。
        姚大力先生把欧阳玄替元惠宗起草诏书中的“共理”强解为唐代词汇,而又认为元人已经忘了两宋流行的“共治”话语。姚先生使用“袭用”一词,却能得出元人记得更早时期的唐代词汇而遗忘了宋代“共治”话语的结论,颇有晚清八股文硬解“项羽拿破轮”的神韵。饶如此,朝代顺口溜应改为“宋唐元明清”才是。
        在唐代史籍中(以及稍后列举的《周书》),“共理”和“共治”本就是同义替换之词。例如杜佑《通典》云:有古之共理天下,唯良二千石。此即是关于汉宣帝的知名典故,唐末文人杨夔在《复宫阙後上执政书》中就曾引用该典故:“故汉宣帝诏曰:「与我共治天下,其惟良二千石乎?」”在唐以前,也早有“共理天下”的政治话语,并非是唐代特有的词汇。例如:
        运乃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一曰:内史御正,职在弼谐,皆须参议,共理天下。大尊比来小大之事,多独断之。尧、舜至圣,尚资辅弼,况大尊未为圣主,而可专恣已心?凡诸刑罚爵赏,爰及军国大事,请参诸宰辅,与众共之
        ——《北史》卷六十二列传第五十
        先王疆理天下,司牧黎元,刑法以禁其奸,礼教以防其欲。故分职命官,共理天下。
        ——《北齐书》卷四十六 列传第三十八


        IP属地:四川4楼2020-09-07 22:20
        收起回复
          看得到所有内容吗?一共六楼,我这里显示的是六楼都在,但是从外面看里面只有三个回帖。


          IP属地:四川8楼2020-09-07 22:46
          收起回复


            IP属地:四川11楼2020-09-15 14:25
            回复
              宦官李邦宁,在元武宗即位时,拒绝了宰辅之位的赐职,认为宰辅大臣是与天子共治天下的人才,不是他一个阉腐寺人能消受得起的。如果奉诏的话,让天下人和后世怎么看待皇上您。元武宗听后“大悦”,让大臣们把李邦宁的辞言陈于太后和皇太子:
              邦宁辞曰:“臣以阉腐余命,无望更生,先朝幸赦而用之,使得承乏中涓,高爵厚禄,荣宠过甚。陛下复欲置臣宰辅,臣何敢当。宰辅者,佐天子共治天下者也,奈何辱以寺人。陛下纵不臣惜,如天下后世何,诚不敢奉诏。”帝大悦,使大臣白其言于太后及皇太子,以彰其善。
              由此可知,“共治”话语和理念在元代并未消失或式微,相反,它被视为元世祖所定的祖制,即使是李邦宁这样的宦官,也懂得用“如天下后世何”的舆论压力来规劝元武宗。因此,“说说而已的套语”实际上只是一种裁剪史料之后的推测,它并不能反应元代的实际面貌。


              IP属地:四川13楼2020-09-15 20: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