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诀》
——大唐高丽国普照禅师
三界热恼,犹如火宅。其忍淹留,甘受长苦。
欲免轮回,莫若求佛。若欲求佛,佛即是心。
心何远觅,当下即是。色身是假,有生有灭。
真心如空,不断不变。
故云:
百骸溃散,归火归风。一物长灵,盖天盖地。
嗟夫!今之人,迷来久矣,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烧身炼臂,敲骨出髓,刺血写经,长坐不卧,一食卯斋,乃至转读一大藏教,修种种苦行,如蒸砂作饭,只益自劳耳。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故世尊云:“普观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又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是知离此心外,无佛可成。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底人。现在诸贤圣,亦是修心底人,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愿诸修道之人,切莫外求,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问:若言佛性现在此身,既在身中,不离凡夫,因何我今不见佛性?更为消释,悉令开悟。
答:在汝身中,汝自不见。汝于十二时中,知饥知渴,知寒知热,或嗔或喜,竟是何物?且色身是地、水、火、风四缘所集,其质顽而无情,岂能见闻觉知?能见闻觉知者,必是汝佛性。故临济云:四大不解说法听法,虚空不解说法听法,只汝目前历历孤明,无形段者,始解说法听法。所谓无形段者,是诸佛之法印,亦是汝本来心也。则佛性现象在汝身,何假外求?汝若不信,略举古圣入道因缘,令汝除疑,汝须谛信。
昔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曰:何者是佛?尊者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尊者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尊者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尊者曰:今现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有否?尊者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当为我说。尊者曰: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王闻,心即开悟。
又僧问归宗和尚:如何是佛?宗云:我今向汝道,恐汝不信。僧云:和尚诚言,焉敢不信。师云:汝心即是。僧云:如何保任?师云:一翳在眼,空花乱坠。其僧言下有省。
上来所举,古圣入道因缘,明白简易,不妨省力。因此公案,若有信解处,即与古圣把手共行。
问:汝言见性,若真见性,即是圣人,应现神通变化,与人有殊。何故今时修心之辈,无有一人发现神通变化耶?
答:汝不得轻发狂言,不分邪正,是为迷倒之人。今时学道之人,口谈真理,心生退屈,反堕无分之失者,皆汝所疑。学道而不知先后,说理而不分本末者,是名邪见,不名修学。非唯自误,兼亦误他,其可不慎欤!
夫入道多门,以要言之,不出顿悟、渐修两门耳。虽曰顿悟渐修,是最上根机得入也。若推过去,已是多生,依悟而修,渐熏而来。至于今生,闻即发悟,一时顿毕。以实而论,是亦先悟后修之机也。则知此顿、渐两门,是千圣轨辙也。从上诸圣,莫不先悟后修,因修乃证。
所言神通变化,依悟而修,渐熏所现,非谓悟时即发现也。如《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故圭峰(禅师)深明先悟后修之义,曰:“识冰池而全水,借阳气以消融;悟凡夫而即佛,资法力以熏修。冰消则水流润,方呈溉涤之功;妄尽则心虚通,应现通光之用。”
——大唐高丽国普照禅师
三界热恼,犹如火宅。其忍淹留,甘受长苦。
欲免轮回,莫若求佛。若欲求佛,佛即是心。
心何远觅,当下即是。色身是假,有生有灭。
真心如空,不断不变。
故云:
百骸溃散,归火归风。一物长灵,盖天盖地。
嗟夫!今之人,迷来久矣,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烧身炼臂,敲骨出髓,刺血写经,长坐不卧,一食卯斋,乃至转读一大藏教,修种种苦行,如蒸砂作饭,只益自劳耳。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故世尊云:“普观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又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是知离此心外,无佛可成。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底人。现在诸贤圣,亦是修心底人,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愿诸修道之人,切莫外求,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问:若言佛性现在此身,既在身中,不离凡夫,因何我今不见佛性?更为消释,悉令开悟。
答:在汝身中,汝自不见。汝于十二时中,知饥知渴,知寒知热,或嗔或喜,竟是何物?且色身是地、水、火、风四缘所集,其质顽而无情,岂能见闻觉知?能见闻觉知者,必是汝佛性。故临济云:四大不解说法听法,虚空不解说法听法,只汝目前历历孤明,无形段者,始解说法听法。所谓无形段者,是诸佛之法印,亦是汝本来心也。则佛性现象在汝身,何假外求?汝若不信,略举古圣入道因缘,令汝除疑,汝须谛信。
昔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曰:何者是佛?尊者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尊者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尊者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尊者曰:今现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有否?尊者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当为我说。尊者曰: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王闻,心即开悟。
又僧问归宗和尚:如何是佛?宗云:我今向汝道,恐汝不信。僧云:和尚诚言,焉敢不信。师云:汝心即是。僧云:如何保任?师云:一翳在眼,空花乱坠。其僧言下有省。
上来所举,古圣入道因缘,明白简易,不妨省力。因此公案,若有信解处,即与古圣把手共行。
问:汝言见性,若真见性,即是圣人,应现神通变化,与人有殊。何故今时修心之辈,无有一人发现神通变化耶?
答:汝不得轻发狂言,不分邪正,是为迷倒之人。今时学道之人,口谈真理,心生退屈,反堕无分之失者,皆汝所疑。学道而不知先后,说理而不分本末者,是名邪见,不名修学。非唯自误,兼亦误他,其可不慎欤!
夫入道多门,以要言之,不出顿悟、渐修两门耳。虽曰顿悟渐修,是最上根机得入也。若推过去,已是多生,依悟而修,渐熏而来。至于今生,闻即发悟,一时顿毕。以实而论,是亦先悟后修之机也。则知此顿、渐两门,是千圣轨辙也。从上诸圣,莫不先悟后修,因修乃证。
所言神通变化,依悟而修,渐熏所现,非谓悟时即发现也。如《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故圭峰(禅师)深明先悟后修之义,曰:“识冰池而全水,借阳气以消融;悟凡夫而即佛,资法力以熏修。冰消则水流润,方呈溉涤之功;妄尽则心虚通,应现通光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