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吧 关注:61,017贴子:1,284,211

对曹操形象历代变化的想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谈些想法,欢迎讨论,不喜勿喷。
曹操是我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剑桥秦汉史称其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其人物形象也以矛盾著称。
从同时代的汉末三国说起,也是与曹操直接或间接有过交往的人对曹操的评价。在曹操发迹之前,就有人不断肯定曹操,像李瓒,鲍信,乔玄等,赞其为不世出的英雄。何颙见到曹操,叹曰:“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许劭给曹操的评价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他的幕僚,下属则更是对他追捧不已,
而他的敌手,孙权赞其御将自古少有,刘备也称其为能,诸葛亮说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可以说,在同时代,大多是对其能力有着高度的肯定。
至于其他的道德方面,各有各的立场,是不公正客观的,也没什么好提的。
————


IP属地:上海1楼2020-08-19 21:09回复
    而曹 **后,到了魏晋南北朝。首先是作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同样高度称讼了曹操的能力与功绩,但也在其他列传隐晦地批评了曹操的性忌好杀,孙盛对曹操的用人进行了称讼,对曹操的气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王沈则是对曹操有着极高的评价。
    而像裴松之,陆机等人,也同样肯定了曹操的功绩,认为曹操【功济华夏】,另一方面又指出曹操【虐民】,陈寅恪先生认为此处的民应指豪强。曹操在死后,有民间自发祭祀的行为。(见穆修的亳州魏武帝帐庙记,【为乡里人所爱,后思怀其德,共尊祀之,遂传于今不息】)
    这段时期,固然有石勒认为曹操不过以狐媚取天下,张辅认为曹操不及刘备(被人当成他的神论给怼了),以及习凿齿等辈。但毕竟属于极少数,绝大多数的士大夫阶级,都默认曹操为一代英雄,多次与汉高帝,光武帝等人并称,如刘渊曾言:大丈夫当如汉高,魏武。刘文静夸奖唐太宗: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等等,可以说是被视为开国之君的典范,已有网友进行了这相关的整理,这里不多赘述。
    ————


    IP属地:上海2楼2020-08-19 21:09
    收起回复
      再到了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曹操的形象有了变化
      在隋朝,像杨素在出塞一诗里写到:【飞狐出塞北,碣石指辽东。】,可以说是视曹操远征辽东为模范。
      唐太宗虽自言深鄙曹操为人,但路经高陵附近,仍然为曹操写了篇祭文,可谓英雄惜英雄。张鼎,张说,杜甫,李白,都在自己的诗歌中夸赞了曹操的功业。史学家朱敬则对曹操也可以说是推崇备至(见魏武帝论),唐明皇李隆基自称“阿瞒。
      当然,也不乏贬之者,如刘商,元稹,李邕等人,对其好色,篡权进行了批判。而王勃在肯定了其军事能力【用兵仿佛孙吴】的同时,又对其性忌的性格进行批判。刘知几在肯定了曹操的功业的同时,也认为其篡乱之举罪无可赦。
      总体而言,唐朝之人对曹操主要还是以肯定为主。
      ————


      IP属地:上海3楼2020-08-19 21:10
      回复
        再到五代北宋,曹操的形象争议逐渐开始扩大
        一开始,如李振劝师范,就以曹操对张绣不念旧恶为例。欧阳修,何去非等人撰写文章,肯定曹操建立政权为正统无疑。对曹操的才能也有着极高的评价。像穆修,洪皓等人对曹操可以说是崇拜的。宋真宗曾让人修缮曹操庙,亲自祭拜了三天。
        苏轼,苏洵等人肯定了曹操的军事才华,但也说曹操为【鬼蜮之雄】。说曹操在性格上有很大缺陷。
        司马光在评价曹操时给了极高的评价,说【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豪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
        评价荀彧时,【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彧舍魏武将谁事哉!】,认为曹操有高、光之才,但同样,他也认为曹操【暴戾强伉】,说曹操【曹公平生奸至此尽矣。】
        而民间也随着戏曲等的衍生,民间对于曹操的评价也逐渐走向了负面,东坡志林载曰: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


        IP属地:上海4楼2020-08-19 21:10
        回复
          到了南宋,元时,曹操形象逐渐走向了极端负面负面。
          岳飞斥曹操为奸贼,朱熹因此为曹操书法而不学,怒斥司马光以魏为帝纪。程颢曰:“人谓曹操父子为汉贼,以某观之,孙权真汉贼耳。”陆游道:“邦命中兴汉,天心大讨曹。”南宋诗人王十朋公然宣称:“我虽有酒,不祀曹魏。”
          南宋俞应符闻说有人掘曹操墓而作《疑冢》,诗云:“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用余机到丘垄。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掘尽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葬君尸。”可见其对曹操之恨。
          这些盖北宋近魏,南宋近蜀,为争正统的政治之故。
          金代田德秀斥曹操“虽名汉相,其实汉贼”。元人杨维祯在《题二乔观书图》中讥讽曹操好色云:“君不见阿瞒老赎蔡文姬,博学才辩何所施,天下羞诵胡笳词。”元朝吴师道也在《赤壁图》中说:“丈夫不学曹孟德,生子当如孙仲谋。”表示对曹操的鄙视。马致远在散曲《庆东原》中也写道:“曹孟德,分香贾履纯狐媚。奸雄那里,平生落的,只两字征西。”元代诗人岑安卿在《铜雀台》诗中写道:“至今砚墨抢遗盖,千古奸雄秽青史。”
          元代甚至有官吏毁曹操在夷陵之庙而天下称讼之事。
          而在一味的骂声中,依旧肯定曹操能力的仍然不少,像洪迈斥曹操奸雄,但也承认其用人之道,实后世所难及。
          华岳在其著作,仍然将曹操与韩信并列视作旷古绝今的顶级军事家。虞世南认为曹操不及刘备,叶适却认为曹操征辽东之功与刘邦,刘秀困于边疆之势形成对比,认为曹操【所向其功,何其壮也】
          ————


          IP属地:上海5楼2020-08-19 21:10
          回复
            而到了明代,则又有了改变。相对于南宋,明,反倒有了回弹。
            罗贯中虽背有褒刘贬曹之名,但根据离罗贯中最近的嘉靖版来看,他对曹操的能力反倒是肯定的,
            他说【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服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
            他在演义中的取材,固然多取对曹操不利的史料,并将小败描绘成大败,多次增添曹操狼狈之态,但在对曹操的结语里,却说【雄哉魏太祖,天下扫狼烟。动静皆存智,高低善用贤。长驱百万众,亲注《十三篇》。豪杰同时起,谁人敢赠鞭?】。他肯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功绩,也对曹操不好的地方极尽虚构恶搞。
            汪宏华认为:在大多数人看来,罗贯中是贬曹派,但我认为他最崇拜的就是曹操,他认为自己在曹操面前只是个书生,从来不曾真正认识曹操。如“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曹操在明代逐渐被“翻案”,未必没有明代演义塑造了曹操这一个不世奸雄形象的缘故。
            张溥赞曹操多才多艺,肯定了曹操的述志令,颂扬了曹操的能力,尽管来了句没头没尾的吕布孔融不死可杀曹操,但可见曹操的能力依旧被肯定。
            王世贞说曹操自昔倚马占檄,横槊赋诗,曹孟德李少卿桓灵宝杨处道之外,能复有几?
            著名思想家李贽称赞曹操“有二十分识,二十分才,二十分胆”,说曹操“必如曹孟德,方可称之为江淮河海之水。”
            像晚明大贤,明末三大思想家王夫之,对曹操不乏刻薄之词,但同样对曹操的能力,功业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可以说这一时期,尽管总体对曹操依旧是负面评价居多,但已经有不少有识之辈客观评价了曹操。
            ————


            IP属地:上海6楼2020-08-19 21:11
            回复
              到了清代,毛宗岗删去了原版对曹操能力的评价,对于曹操的评价再一次走向谷底。清朝修《四库全书》时,乾隆帝反对将前文所讲穆修的《亳州魏武帝帐庙记》收入其中,原因在于他觉得穆修是“奖篡助逆”,“大乖于名教”,可见乾隆帝是反对将曹操视为英雄的。
              蒲松龄曰:“后贤诗云:‘尽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宁知竟在七十二冢之外乎?奸哉瞒也!然千余年而朽骨不保,变诈亦复何益?呜呼,瞒之智正瞒之愚也!”
              民间甚至出现了“鼎峙春秋”这样的作品,如果说三国演义尚对曹操功绩与能力有着肯定,仅对他的人格污点与奸诈进行了夸大,这部作品完完全全将曹操当做小丑来进行描写,既无德也无才,抹杀其功,祢衡升为天神,曹操贬入地狱。


              IP属地:上海7楼2020-08-19 21:11
              回复
                而自晚清起,随着西方思想对传统封建思想的冲击,人们对曹操又开始了反思。
                像黄摩西说曹操【魏武雄才大略,草创英雄中,亦当占上座】
                民国著名学者章太炎说曹操【经纬万端,神谟天挺】,说他【千古奸雄数曹公,天下枭强当孟德】。
                鲁迅赞曹操为【改造文章的祖师】,说他至少是个英雄。
                一直到了建国后,教员就钦点对曹操的翻案,其实教员早年在封建史观影响下,即使没对曹操有什么微词,但也常不自觉的认为曹操是反派,而到了建国后,则对曹操称赞不已,评价多达三十余次。
                一时之间,百花齐放,有认为曹操是好人的,如郭沫若先生认为曹操是民族英雄,翦伯赞先生称曹操不仅是三国第一流的英雄,更是封建社会有数的杰出人物,吕思勉先生认为曹操是绝代英雄等等,也有认为曹操一半好一般坏的,像谭其骧先生认为曹操有四大功,四大过。还有认为曹操是坏人的,像刘知渐先生,认为曹操镇压黄巾起义,镇压屯田民起义。
                总体而言,学界对曹操的评价大抵是偏向第一或第二种的。如
                1999年新版《辞海》如此评价曹操: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要《孙子接要》等书。善诗歌, 《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
                《中国文学史》这样评价曹操: “他在政治上代表着地主阶级中比较寒微的阶层。他能够实行摧抑豪强、减轻人民负担的开明措施,得到人民的支持。另一方面,他又是封建制度的强有力的维护者,合乎地主阶级的需要,因此他在政治上迅速取得了成功,统一了北中国,为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指出: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IP属地:上海8楼2020-08-19 21:11
                回复
                  总的来说,对于曹操的评价高低,不仅是因为个人的主观,更有时代背景等客观因素,加之曹操本人,正是一个矛盾至极,多面性的人物,因为矛盾,才有不可明说的魅力,对曹操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也有着不同的结论。
                  the end。


                  IP属地:上海9楼2020-08-19 21:11
                  回复
                    lz大体上说的不错,本人做几个小补充略加参考。
                    两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普遍化实际上是曹操形象一个比较大的转变开始。主要体现在裴启的《语林》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诸如【曹操与袁绍劫亲】、【魏武捉刀】、【梦中杀人】等常为后人所知的故事,而且曹操所在篇幅多为《忿狷》、《假谲》、《惑溺》等偏向反面的篇幅,这至少说明在两晋南北朝的时候曹操民间口碑对比官方已经大幅度下滑。而在向干宝《搜神记》这种神怪故事里曹操更被描绘成一个被左慈戏耍的人。
                    唐代是一个文学和诗歌都达到了顶峰的盛世,多数描写曹操的诗歌作品数不胜数,对其武功的赞赏自不必多说,但是在民间小说里对其“私德”多有讥讽,如李亢撰写的《独异志》里很多丑化曹操的故事。
                    《独异志》:魏太祖军中粮乏,令主仓吏用小斗。后军众有言,太祖归罪主吏,谓曰:借汝死,令压众谤。词遂息焉。
                    曹操无道,置发丘中郎、谋金校尉数十员。天下人冢墓,无问新旧,发掘时,骸骨横暴草野,人皆悲伤。其凶酷残忍如此。
                    尤其是对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里的“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后汉书袁绍传》: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沿袭了《南史》的记述手法开始转向民间后来被广泛引用。这实际上依然是上承两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笔法和特点,只不过在唐代民间更加深一步的演化。
                    宋代时期在思想上对比唐代“开阔宏博”的特点转变为“伦理名教”从而根深蒂固当时的士人。这个时期的文人甚至以“曲意理解”和“颠倒黑白”的形式丑化曹操,在北宋时期的很多文章里就有所体现,比如郑咸《元祐重修庙记》中说【孔融、杨彪皆巨德元老,一日少忤曹公,乃戮而囚之。侯为曹公所得,不敢加无礼焉;比其去也,熟视而不敢追。然则侯之所本,胜曹公多矣。】这实际上曲解曹操放关羽之心,认为是曹操只能欺负孔融、杨彪一干文人,而畏惧关羽武勇。这就很可笑,因为按照《华阳国志先主志》所记载当时真正“心怀畏惧”的反而是关羽(关羽曾经秘言刘备暗杀曹操未果),何来曹操害怕关羽?
                    《华阳国志先主志》:【后先主与公猎,羽欲于猎中杀公。先主为天下惜,不听。故羽常怀惧。】
                    苏辙在《三国论》里对宋以前的【世之论者,孙不知曹,而刘不如孙。】做了自己的看法并对刘备有所辩解,而苏轼更是比较曹刘,在《拟孙权答曹操书》中说【刘备之兵虽少,然仆观其为人,雄才大略,宽而有容,拙于攻取,巧于驭人,有汉高祖之余风,辅以孔明,未可量也,且以忠义不替曩昔,仆以为今海内所望,惟我二人耳。】相比较曹操【欺孤之志,威挟天子,以令天下,妄引历数,阴构符命,昔笑王莽之愚,今窃叹足下蹈覆车也。】对于王莽可谓高下立判。在《诸葛亮论》中虽然说【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但还是说【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 特以威劫而强臣之。】也就是天下人才并不是心折曹操,只是畏惧曹氏的权势。而且在这个时期曹操的才智也开始有所质疑,苏辙在《滦城后集》就曾经把韩信和曹操对比,从【韩信灭赵后采纳李左车建议】和【曹操灭刘琮后不采纳贾诩建议】认为【孰谓曹公之智而不如淮阴侯哉!】曹操的谋略不如韩信。当然整体上这个时期对曹操才武还是高度重视何去非在《何博士备论魏论》中还说【言兵无如孙武,用兵无如韩信、曹操。】即说兵讲武不超过孙武、吴起,用兵作战不超过韩信和曹操。


                    IP属地:北京10楼2020-08-19 22:18
                    回复
                      难得一见的好帖,在rk吧里,动不动败仗一箩筐,我都发帖了,败仗就四五次,我还算了汉中这种和曹操没关系的,有人拿挖坟啥的黑。一个后汉书,写个屠徐州直接说水都不留,真是够了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08-20 01:08
                      回复
                        南北朝时期,皇帝立遗嘱时,还要求辅政大臣以曹操为榜样呢 倒是效仿君可自取的某东晋的遗嘱诏书,写完就被当场销毁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09-03 15:10
                        收起回复
                          顶一下
                          知道有人不看


                          IP属地:江苏17楼2021-11-16 23:41
                          回复
                            帅才曹操和周瑜不是白吹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2-01-25 13:45
                            回复
                              记得魏晋志怪小说把曹操形象刻画成猜忌好杀 是后世用来抹黑他的重要参考


                              IP属地:浙江19楼2022-01-29 18: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