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子树
在70年代大集体的年代,秦巴浅山区,油桐树是集体经济的当家树种,说它是“摇钱树”也不为过。油桐,金虎尾目大戟科油桐属植物。其花期为3~4月,果期为8~9月。该类植物分布于中国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海南、广西、四川等省区,越南也有分布。是重要的经济树种,由油桐树果实机械压榨而来的桐油色泽金黄或棕黄,都是优良的干性油,有光泽,可用于涂刷家具,油漆船舶,具有防水抗腐蚀的功效。二战时期,桐油被作为战略物资,出口到盟国,换回中国紧缺的外汇物资,为支持抗战立下功勋。直至80年代,它还是重要的涂料。随着人工合成清漆的问世,桐油的应用逐渐萎缩。现在基本没有人装修使用桐油了,正因为这样很多地方随着老桐子树死去,农户不再更新种植,桐子树越来越少了。
70年代可不是这样,那时桐子树是集体的财产,归生产队所有。桐子成熟了落在地上,也不许随便动。到时间了,队长一声招呼,由社员集体行动,捡回去堆放在大场道,集体剥壳,桐籽晒干,再送到收购站。卖来的钱是到年底按人七劳三①分配给大家的,这钱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自然也就有小伙伴动了心思。办法是在桐子树附近挖一个坑,在放牛或打猪草砍柴时,趁没有人,捡来桐子埋在坑里,盖上土。当集体捡桐子完毕后,大家去捡漏,这是合法的,这也得趁没有人,刨开土,挖出桐子,就可以大大方方回去了。桐子可以卖几毛钱一升,一坑桐子可以收获几块钱,这在那时对小孩子来说,就是巨款了。这样的事毕竟是很少的,我们童年的记忆最多的还是那漫山遍野的桐子花。桐花开在人间四月天,红白相间的喇叭形花朵,明艳照眼,看上去,一道道坡,一条条梁,白茫茫一片,叫人心情舒畅,大饱眼福。桐花是那种大气的美,虽然比不上梅李的精致,因为开对了季节,是我们童年故乡记忆里最美好的章节。也许是这美好自幼就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只觉得这个季节心情舒畅,并没有感觉这美景的珍贵,在小学到中学的作文中,没有一篇去赞美桐花的。
9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一篇手抄《桐花歌》,从内容是看是关中人士创作的。全诗记不住,美妙的句子还能想起一些:“四月天,桐花艳┈坡道道,地坎坎,迷迷茫茫是陕南。”“迷花女,羡花汉,手把桐花说爱怜,说米、说油、说盐。”全诗虽然谐而不庄,颇有迷花浪蝶调情之味,但是桐花历来怒放于山野,难登大雅之堂,应时而开,称其天命。与生活在这里的山野之人一样,少了几分道统规矩,活得自然烂漫。唱着《十爱姐》、《采茶调》、《郎在对门唱山歌》,直白而热辣,是生命的原生态。
王维诗云:“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现在不仅大片桐花的仙踪难觅,世事的峰壑也变化太快,我们从童年到即将步入的老年这短短的几十年间,今夕对比,有隔世之感。
注释①人七劳三:大集体年代分配方式之一,即人口占分配比例的70%,劳动日占分配比例的30%。还有一种比例是人八劳二,意思套用上述解释,这个比较挫伤劳动的积极性。
在70年代大集体的年代,秦巴浅山区,油桐树是集体经济的当家树种,说它是“摇钱树”也不为过。油桐,金虎尾目大戟科油桐属植物。其花期为3~4月,果期为8~9月。该类植物分布于中国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海南、广西、四川等省区,越南也有分布。是重要的经济树种,由油桐树果实机械压榨而来的桐油色泽金黄或棕黄,都是优良的干性油,有光泽,可用于涂刷家具,油漆船舶,具有防水抗腐蚀的功效。二战时期,桐油被作为战略物资,出口到盟国,换回中国紧缺的外汇物资,为支持抗战立下功勋。直至80年代,它还是重要的涂料。随着人工合成清漆的问世,桐油的应用逐渐萎缩。现在基本没有人装修使用桐油了,正因为这样很多地方随着老桐子树死去,农户不再更新种植,桐子树越来越少了。
70年代可不是这样,那时桐子树是集体的财产,归生产队所有。桐子成熟了落在地上,也不许随便动。到时间了,队长一声招呼,由社员集体行动,捡回去堆放在大场道,集体剥壳,桐籽晒干,再送到收购站。卖来的钱是到年底按人七劳三①分配给大家的,这钱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自然也就有小伙伴动了心思。办法是在桐子树附近挖一个坑,在放牛或打猪草砍柴时,趁没有人,捡来桐子埋在坑里,盖上土。当集体捡桐子完毕后,大家去捡漏,这是合法的,这也得趁没有人,刨开土,挖出桐子,就可以大大方方回去了。桐子可以卖几毛钱一升,一坑桐子可以收获几块钱,这在那时对小孩子来说,就是巨款了。这样的事毕竟是很少的,我们童年的记忆最多的还是那漫山遍野的桐子花。桐花开在人间四月天,红白相间的喇叭形花朵,明艳照眼,看上去,一道道坡,一条条梁,白茫茫一片,叫人心情舒畅,大饱眼福。桐花是那种大气的美,虽然比不上梅李的精致,因为开对了季节,是我们童年故乡记忆里最美好的章节。也许是这美好自幼就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只觉得这个季节心情舒畅,并没有感觉这美景的珍贵,在小学到中学的作文中,没有一篇去赞美桐花的。
9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一篇手抄《桐花歌》,从内容是看是关中人士创作的。全诗记不住,美妙的句子还能想起一些:“四月天,桐花艳┈坡道道,地坎坎,迷迷茫茫是陕南。”“迷花女,羡花汉,手把桐花说爱怜,说米、说油、说盐。”全诗虽然谐而不庄,颇有迷花浪蝶调情之味,但是桐花历来怒放于山野,难登大雅之堂,应时而开,称其天命。与生活在这里的山野之人一样,少了几分道统规矩,活得自然烂漫。唱着《十爱姐》、《采茶调》、《郎在对门唱山歌》,直白而热辣,是生命的原生态。
王维诗云:“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现在不仅大片桐花的仙踪难觅,世事的峰壑也变化太快,我们从童年到即将步入的老年这短短的几十年间,今夕对比,有隔世之感。
注释①人七劳三:大集体年代分配方式之一,即人口占分配比例的70%,劳动日占分配比例的30%。还有一种比例是人八劳二,意思套用上述解释,这个比较挫伤劳动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