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切我子孙后代,我黑你仙人板板。不管有没有韩信这个人,韩信都是被史官吹捧出来的,故意把他写的很厉害,细品发现,很多出入。
1彭城之战,韩信也在其中,复收兵与刘邦会合,参加京索之战。首先彭城大败,刘帮推子下车就不合理,刘帮手下140多嫡系官员无一折损,如果刘邦都被追那么惨,怎么可能无一折损,还迅速组织起两条防线,为后面的京索之战赢得时间。
2京索之战,主要是灌婴的骑兵对战项羽的骑兵,到韩信列传那里,就成了韩信名字在前,灌婴在后,曹参的名字压根没怎么提,韩信这时候手下有几个兵不得而知,总之是被打散了,复收兵才来见刘邦的。随后刘邦分给韩信三万精兵,去伐魏。
3井陉之战,韩信篇只写韩信如何背水一战,然后大破赵国20万人马。可实际情况却是,刘邦派的韩信跟张耳两个人;而且,刘邦在京索之战胜利后,利用项羽退兵休整之际,带灌婴从赵国南面攻打,南北夹击大破赵国,随后是韩信、张耳在赵国平定残余势力。后面荥阳之战刘邦战败,收了韩信的精锐,命韩信在赵地重新组建军队。
4韩信跟张耳谁才是主帅?平定赵国之后,封张耳为赵王,镇守赵地,封韩信为相国,说明张耳爵位高于韩信。
5垓下之战。前面固阳之战时,刘邦请韩信,彭越,英布等人来合围,结果没一个来的,坐山观虎斗。陈下之战大败项羽,见楚军大势已去,这时候才来。当时的军型是,前军韩信,中军刘邦,后军绛侯、柴,孔将军左,费将军右,英布、周殷断后路,彭越在哪没提,先是信与羽交锋不利,却;然后孔、费左右纵,楚军不利。信复乘之,大败楚军。然而最后的结果是,灌婴斩首八万众,派五千骑兵追杀项羽,最后斩杀。
总结韩信,还定三秦,留个章邯没搞定,还是刘邦京索后打败的。北伐东进的主帅到底是张耳还是韩信?为什么张耳的爵位比韩信高?击败龙且,得益于灌婴曹参的骑兵相助,韩信列专不提这两人。而且两骑兵将领并不受韩信节制,理由是帮忙平定齐国后,灌婴就率骑兵去打彭城了,这里再没有提到过曹参,最后与刘邦会师。后来的固阳之战、陈下、垓下,灌婴都是主力。而在垓下之战才参战的韩信,为什么成了指挥官是韩信跟项羽,坐阵中军,从策划到布署,到调集各路人马的刘邦在这里好像成了局外人。而且从战绩来看,杀敌最多的灌婴,杀项羽的也是灌婴,最后同为分队将领的韩信却成为主角,韩信有资格号令众将么?大家可都是平级将军类。
而且韩信的战绩显然不如刘邦。拿得出手的就那么三四战。再看刘邦,先入关中那一路战绩不必提。单是跟项羽正面交锋,就在亲自指挥下,赢得了京索、成皋、固陵(先小败后胜)、陈下等大战役。这样身经百战的主帅,会把指挥权交到一位只在彭城与项羽交锋一次,还被打败的分队将领么?况且其他如彭越、英布等平级的人也不会信服。
我的结论是,韩信是被史官们刻意吹捧的,用来贬低刘邦所用。

你切我子孙后代,我黑你仙人板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