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office吧 关注:95贴子:1,937
  • 13回复贴,共1
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左右的战役。此战役为秦国商鞅变法以来首次与齐国正面交锋的战役,秦国本打算借着胜魏解楚的威势趁胜扩大战果,向韩、魏二国借道攻齐以挫败齐国,却反被齐国打败,于是秦国派遣使者以“西藩之臣”的身份向齐国赔罪。
战役年代
焦循及杨宽认为此战役当在齐威王末年,钱穆认为当在秦惠王三年(前335年),于鬯认为当在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朔雪寒综合时代背景及前人说法,认为当在齐威王三十四年(前323年)。
时代背景
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齐国在马陵之战打败了魏国,齐国国势窜起。隔年(前340年),齐、秦、赵从东、西、北三面夹攻魏国,齐、秦在同一阵线,共同敌对魏国,此时两国关系尚属友好。
周显王四十四年(前325年)秦惠王称王后,有心要进军中原,于次年(前324年)任命张仪为秦相,并攻取魏国陕邑(今河南省陕县);[注1]隔年(前323年)魏国犀首公孙衍发起魏、赵、燕、韩、中山“五国相王”引起齐、楚二国不满,齐国打算割地给赵、燕2国一起施压千乘小国中山国取消称王未果,楚国出兵在襄陵(今河南省睢县)击败魏国,夺取魏国八个邑。此时秦相张仪正策划着“欲以秦、韩、魏之势伐齐、荆(楚)”,向秦惠王献计,认为“和楚国一起进攻魏国,魏国受到挫折就会投向楚国,韩国本来是魏国的友好国家,这样秦国就被孤立。不如出兵来迷惑他,魏国和楚国大战,秦国就可以取得河西以外的领土而回。”于是秦惠王反过来允诺魏国与之一起反击进犯的楚军,以便取得魏国西河之外的土地。
秦国挟胜魏国之威势,且帮魏国化解了楚军的继续进犯,因此便想趁势扩大战果,此时楚国将领昭阳正在移动军队准备攻齐,齐国因与魏、赵等国交恶而势单力孤,秦国见此良机,于是假道韩、魏以攻齐国,企图借此挫败齐国的威势。
战役进程
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秦国借道魏韩向齐国展开军事行动,先是越过韩、魏、卫三国,佯攻大野泽左岸的阳晋(今山东省曹县)要道,突然从阳晋南下至齐国西南重镇亢父(今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南部),这里道路险恶,秦军想出其不意,从这里北上绕过右壤直插齐国的南阳腹地。
这时齐威王任命匡章为将,率领部队前去迎战,此时匡章的父亲已死。齐威王曾特许他打了胜仗之后,就为其母亲更葬,但为匡章以“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的理由谢绝,使齐威王对匡章的为人有了较深的了解。
秦军行至齐鲁边界处的桑丘(今山东省兖州市),秦军和匡章率领的齐军主力相遇,齐、秦两军对垒扎营。秦军将领为了严明军纪,也为拉拢齐地人心,故下令:“有谁敢在距离柳下季坟墓五十步内的地方打柴的,便判死罪,绝不宽恕。”同时为了激励士气,还下令悬赏“有谁能得到齐王首级的,封万户侯,赏赐二万两黄金”。
由于秦军是孤军深入,又必须顾及到后方,惟恐韩、魏二国在后图谋。所以秦军只是虚张声势威胁向齐出兵,实际上却犹疑不定不敢进攻。匡章充分利用了秦军欲进不得、欲退不能的矛盾心理,在开战前夕,让双方使者多次互相来往。匡章借机变更了部分齐军的旗帜标记,混杂到秦军当中,等待配合齐国的主攻部队破敌。齐威王派往前线的探子不明白匡章的用意,悄悄向齐威王回报说:“章子让齐军加入秦军。”齐威王听了置之不理。过了不久,又有前线回来的探子向齐威王回报:“匡章让齐军向秦军投降。”齐威王仍旧不理会。如此反复多次。朝廷众大臣见此情景,向齐威王请求说:“说章子失败降秦的探子,人不相同而言辞相同,大王为何还不发兵前去讨伐他呢?”齐威王胸有成竹地回答:“这很明显的不是背叛寡人的行动,为何要讨伐他呢!”不久之后,匡章的战术大获成功,秦军被混进军营的齐军士兵和匡章的大部队内外夹攻,原本战意就不甚坚决的秦军一触即溃。齐国朝中得知前线传来齐军大胜的捷报。左右大臣吃惊,询问齐威王何以有此先见之明。齐威王告诉他们,从匡章的日常表现便可推断出,坚信他“为人子不欺死父,岂为人臣欺生君哉?”尽管前线三次送来情报说匡章可能降秦,但齐威王都没有相信,坚持放手让匡章指挥作战,终于保住了这次抗秦战争的胜利。
秦国得知前线败讯,连忙派遣陈轸作为使者,以“西藩之臣”的身份前去齐国向齐威王谢罪。
后续
秦国攻齐失败后,为防齐、楚与魏联合攻秦,派遣陈轸出使齐国向齐国求和,并打算会盟一事。齐国虽大胜秦国,但不敢于此时与楚国相抗,以免最后造成秦、楚二国合攻齐国的局面;而此时田忌尚在楚国,齐威王对此更有顾忌,[5]于是委托陈轸前往楚军说服楚将昭阳不进攻齐国,为齐国解危,并向楚国提出会盟一事。而楚将昭阳因惧怕秦、齐、魏三国联合攻楚,于是接受了陈轸的游说。秦国派张仪和齐、楚大臣在啮桑(今江苏省沛县西南)会盟。而田婴也因为匡章之胜,于明年(前322年)加封于薛。齐国于两年后(前320年)派遗使者往秦国“迎妇”以成“和亲”之举。[23]此后二十余年间齐、秦两国再无交兵,直至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齐、魏、韩三国联军伐秦为止。
啮桑之会后,张仪因此诸战役功不抵过,有丧失秦国相位的危机,为化解这场政治危机,于是以“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的理由主动请缨免相而借着秦国威势入魏国为相,以魏国宰相之位为秦国谋取利益,[5]巩固推行连横策略而斗诸侯;而魏将公孙衍亦于啮桑之会当年,合魏、赵、韩、燕、中山“五国相王”,有“合众弱以攻一强”的意图,其用意在广结与国,合纵抗秦,借盟国之力挽救魏国的颓势。此战之后的四十余年间,“战国时代之合纵连横斗争的局势于是焉开”。


1楼2020-08-15 18:34回复
    昭襄王元年,严君疾为相。甘茂出之魏。二年,彗星见。庶长壮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皆诛,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归魏。三年,王冠。与楚王会黄棘,与楚上庸。四年,取蒲阪。彗星见。五年,魏王来朝应亭,复与魏蒲阪。六年,蜀侯煇反,司马错定蜀。庶长奂伐楚,斩首二万。泾阳君质於齐。日食,昼晦。七年,拔新城。醿里子卒。八年,使将军羋戎攻楚,取新市。齐使章子,魏使公孙喜,韩使暴鸢共攻楚方城,取唐眛。赵破中山,其君亡,竟死齐。魏公子劲、韩公子长为诸侯。九年,孟尝君薛文来相秦。奂攻楚,取八城,杀其将景快。十年,楚怀王入朝秦,秦留之。薛文以金受免。楼缓为丞相。十一年,齐、韩、魏、赵、宋、中山五国共攻秦,至盐氏而还。秦与韩、魏河北及封陵以和。彗星见。楚怀王走之赵,赵不受,还之秦,即死,归葬。十二年,楼缓免,穰侯魏厓为相。予楚粟五万石。
    备注:秦昭王即位,秦廷发生了一个重要插曲,那就是以宣太后和魏冉为首楚嫡势力和秦昭王不太和谐,一直在严君死后,秦昭王七年才把相位给舅舅魏冉,但仅隔了一年,秦国有着垂沙之战的参与,魏冉居然被田文取代,随后又因为有人谏言,秦昭王又反悔了,又任用赵人楼缓为相,这可惹怒了黑社会老大田文,在秦差点丧命的孟尝君田文为了报这奇耻大辱,联合五国攻秦,而韩魏两国更是在垂沙之战之后与齐国外交处于蜜月期,一时齐魏韩三国如铁三角一般,牢不可破。
    从上面史料看得出来秦昭王即位,非常偏爱楚国,除了魏冉在任期间,参与了垂沙之战,以及平蜀地,其他都是打了一些无关痛痒的仗,但就是这些无关痛痒的仗,加上秦昭王的短智操作,相国职位不定,又得罪孟尝君让秦国有了无穷后患,因为秦昭王攻楚,又使得秦国外交非常被动。


    3楼2020-08-15 19:11
    回复
      为什么秦昭王如此决绝攻楚呢?是真的如此痛恨楚国吗?恐怕不尽然也!
      《史记·穰侯列传》:“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
      《史记·穰侯列传》:范睢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于诸侯,富于王室。
      《战国策》:楚围雍氏五月。韩令使者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秦师不下。韩又令尚靳使秦,谓王曰:“韩之于秦也,居为隐蔽,出为雁行。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臣闻之,唇揭者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宣太后曰:“使者来者众矣,独尚子之言是。”召尚子入。宣后谓尚子曰:“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战国策》:范睢至秦,王庭迎,谓范睢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义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窃闵然不敏,敬执宾主之礼。”
      《战国策》:闻秦之有太后、穰侯、泾阳、华阳,不闻其有王。
      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泾阳、华阳击断无讳,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
      备注:从以上史料不难看得出来,秦昭王只要一有机会自然会想办法跟楚嫡势力的外戚较劲,除了弱齐国策没争议是共识之外,其他政治简直是水火不容,正因为这场政治斗争秦廷多年战略方针不统一,见效甚慢,魏冉得陶地之后开始以伐魏通齐为主要国策,而秦昭王就是极力阻止,以毫无目的指那打那为主要国策,这个以后在详谈。总而言之昭王是受制于宣太后和舅舅魏冉。


      4楼2020-08-15 19:22
      回复
        垂沙之战发生于公元前301年,秦国、齐国、韩国、魏国四国联军攻打楚国的一场战争。
        前301年,秦将庶长奂、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等四国部队进攻楚国[2],楚国派大将唐眜在方城,抗击齐、韩、魏三国军队。
        三国联军进攻楚国的方城,双方夹沘水(在今河南西南唐河县境,下游至襄樊入汉水)列阵,相持长达六个月。齐宣王对战事不耐烦,便派周最到阵地以苛刻的言辞催促匡章赶快渡河作战,匡章不甘心受委屈,便对周最说:“杀了臣,把臣罢免,甚至杀了臣的全家,这是大王能够对臣做到的;战机不成熟的时候要求出战,战机成熟的时候不要求出战,这是大王对臣做不到的。”随后,匡章命人寻找可以渡河的地方,由于楚军放箭射守,派出的人不能靠近河边。后来,一位樵夫告诉说:“要想知道河水深浅太容易了:凡是楚军重兵防守的地方,都是河水浅的地方;凡是楚军防守兵力少的地方,都是河水深的地方。”匡章听后喜出望外,随即选派精兵乘夜从楚军重兵防守的地方渡河,向楚军发起突然袭击,在沘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境)大败楚军。楚将唐眜因为联军六个多月没有多大的动静,放松戒备,等知联军上岸后才仓卒调兵应战。楚军大败,死者数以千计,楚将唐眜战死[4]。
        垂沙之战以后,联军乘胜攻占垂丘(今河南省沁阳县北)、宛(今河南省南阳县)、叶(今河南省叶县)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国宛、叶以北的土地为韩、魏两国夺取。唐眜死后,部将庄?率领军队叛变并引发人民起事,起事队伍一度攻下楚国都城郢(今湖北省江陵市北),将楚国的领土分割成几块。
        参考文献
        《战国策·卷十六·楚策三》:苏子谓楚王曰:“仁人之于民也……为主死易,垂沙之事,死者以千数。……”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楚昭王)二十八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眜,取我重丘而去。
        《史记·卷五·秦本纪》:齐使章子,魏使公孙喜,韩使暴鸢共攻楚方城,取唐眜。
        《吕氏春秋处方》:齐令章子将而与韩、魏攻荆,荆令唐蔑将而拒之。军相当,六月而不战,齐令周最趣章子急战,其辞甚刻。章子对周最曰:“杀之、免之,残其家,王能得此于臣。不可以战而战,可以战而不战,王不能得此于臣。”与荆人夹沘水而军,章子令人视水可绝者,荆人射之,水不可得近。有刍水旁者,告齐候者,曰:“水浅深易知。荆人所盛守,尽其浅者也;所简守,皆其深者也。”候者载刍者与见章子,章子甚喜,因练卒以夜奄荆人之所盛守,果杀唐蔑。章子可谓知将分矣。
        《资治通鉴周纪三赧王十四年》:秦庶长奂会韩、魏、齐兵伐楚,败其师于重丘,杀其将唐眜;遂取重丘。
        《史记·卷二十三·礼书》:然而兵殆于垂沙,唐眜死焉;庄?起,楚分而为四参。
        《荀子议兵篇第十五》: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鞈坚如金石;宛钜铁矛,惨如蜂虿,轻利僄遫,卒如飘风;然而兵殆于垂沙,唐蔑死。庄?起,楚分而为三四,是岂无坚甲利兵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限之以邓林,缘之以方城;然而秦师至,而鄢郢举,若振槁然,是岂无固塞隘阻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
        备注:垂沙之战,齐秦韩魏联军大败楚军为导火索,更严重的是导致楚国内乱,而韩魏两国取得了胜利果实,齐空了联军老大之名,但一系列军事战争都是走魏国霸主地位的老路。经过垂沙之战韩魏已经大有复苏之相,更严峻的是之后联军齐匡章,韩暴鸢,魏公孙喜带领之下,攻破了函谷关,胜利果实又再次被韩魏摘取,此时的秦国相对比秦献公时期,就多了巴蜀和韩宜阳之地而已,而韩魏两国此时此消彼长,多年的联军胜利,给了两国做嫁衣,已经全面复苏。


        5楼2020-08-15 19:34
        回复
          前295年,赵武灵王死后,秦国主动调整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同年,秦昭王免去赵武灵王所信任的楼缓的相位,改用魏冉为国相,又主动与楚国修好,援助楚国粮食五万石。次年,齐国也改变了对诸侯的外交策略。齐闵王采纳祝弗的建议,免去主张以秦国为敌的孟尝君的相位,改用秦国五大夫吕礼为相。经过一系列外交调整,秦、齐两国又重新交好。齐国得以全力攻打宋国,而秦国则向临近的韩、魏两国发动战争,扩展土地。同年,秦昭襄王派兵攻打韩国,向寿夺取了武始(今河北省武安市南),左庶长白起夺取了新城(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
          参考文献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昭襄王)十二年,楼缓免,穰侯魏厓为相。予楚粟五万石。
          《战国策·卷一·东周策·齐听祝弗》:逐周最、听祝弗、相吕礼者,欲深取秦也。
          备注:秦国先败齐称臣,又军败连函谷关都丢了,门户大开,几乎已经是差不多回到了解放前,巴蜀之地当时产粮有限,道路又不通,水利都江堰并未竣工,加上长达几十年的同化,蜀地一直反复造反,秦反而要花更多精力时间以及资金兵力在巴蜀上面,更为致命的是韩魏的复苏,早在战国初期秦国就一直被魏国压的喘不过气,更不说家门口睡着一头老虎一头狮子,如此下去恐怕秦迟早又要面临回到游牧民族。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正好韩国韩襄王和魏国魏哀王两位雄主居然在同年去世。
          从公元前303年开始,魏哀王与韩襄王让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蜜月期。他们同气连枝,共伐外敌。公元前301年,魏韩联军助齐侵楚,在垂沙之战中痛击楚师,掠得楚国宛、叶以北的大片领土。公元前298-296年,两国锐师又佐齐攻秦整整三年,打得不可一世的秦昭王忍痛割地求和,魏国和韩国分别获得了封陵、武遂以及河外之地。
          这是秦国自变法以来最大的败仗,也是魏韩史上罕见的中兴时期。
          经过魏冉一系列外交,抓住了这次机会,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而一位无名小将新城之战崭露头角。秦将白起夺取了韩国三川郡重镇新城,眼看着就要夺回秦昭王割让给魏韩的河外之地了。公元前293年,韩魏两国不甘示弱,组建了二十四万大军反攻。两国联军背靠周王室,驻扎在洛阳的南面屏障——伊阙要塞,封锁了新城秦军北上之路。这便是伊阙之战的缘起。


          6楼2020-08-15 20:00
          回复


            7楼2020-08-15 20:09
            收起回复
              三年前,齐韩魏联军猛攻秦国,秦昭王被迫以割地为条件向魏韩求和,魏哀王与韩襄王在位期间一系列联军作战使得两国国力复苏,可惜时也,命也?可怜两位雄主还未开始发力,既然在同年秦昭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共赴黄泉,此时秦国外戚魏冉在秦昭王十二年,终于如愿以偿得相位,加上韩魏新君上位,朝野没完成整合,军心不安,民心未定,政令不太畅通,组织战争的能力有所下降。秦国君臣嗅到了战机,才休整了不到一年就再次东征。凭借出色外交安抚齐国和楚国,秦开始行动,先攻魏襄城时,魏昭王请求韩国支援,但与他同年即位的韩釐王并未主动援魏。第二年,轮到韩国的武始、新城被秦兵围攻。魏国因对秦作战不利,也没出兵救韩。秦国先攻魏而后攻韩,显然是为了各个击破。而魏韩两国都是各打各的,直到第三年才痛下决心联兵抗秦。可见,两国新君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盟友关系不如先王在世时那么牢固。
              这当然倒不是两位新君的问题,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庙堂之争肯定也是抗秦派与亲秦派并存的。加上以前给齐国做小弟时是抗秦派得势,两位新君都入朝过秦国,怕是少不了要权衡一下各派系的意见。何况天下大势外交政局已变,双方不可能像有多年合作经验的魏哀王和韩襄王那么默契。两国的决策过程可能一波三折,争论不休,不过韩魏反应还是快,终于有了共识。
              当时魏国只丢了一座边城,未伤筋动骨。韩国丢失的新城则是一座堪称边郡核心的大县,损失大得多。秦军若是从新城东征,攻入嵩山地带,韩国首都新郑危矣。最终,韩釐王向魏昭王提议组建联军。魏国首都大梁有韩国做屏障,但西线的河东郡同样受河外秦军的威胁,于是同意合作。韩国是合纵的发起方,但魏国出兵多,所以魏将公孙喜获得联军的指挥权。但两位新君没料到,这个人事安排为联军埋下了隐患。
              联军会军,韩魏联军主力右靠龙门山,左临伊河,在对岸的香山通道也有布防;秦军右临伊河,左靠龙门山以南的丘陵山地,封堵住了伊阙关的南出口。魏韩不得南下,秦军也难以北上,双方就这样进入了对峙状态
              “斥兵何在?秦军领兵者何人?,秦国多少兵力?韩国主帅暴鸢问道。”
              “这还用问?我敢打包票自然是魏冉和向寿了。魏国公孙喜随口回了一句。”
              斥兵答:“回将军话,是秦国左更白起,兵力不足十万。”
              暴鸢笑道:白起?看来秦国真的没人了,用这种无名小卒,今我联军数十万之众,司马错又要回巴蜀镇守,思来想去魏冉名不经传,扶持秦王多年也没见多倚重,虽然现在又复相,可论行军打仗,恐怕还不如向寿,也就向寿老儿还勉强拿的出手,上次居然攻下了我新城,这次我要好好的教训教训他,没想到他居然直接怯战?
              公孙喜此时却没这么高兴,一脸严肃,说:韩帅不可大意,上次新城之战听闻正是此将头功,这次主帅,也是秦相魏冉力保。
              魏帅多虑了,合作多年,你我未尝败绩,南挫强楚,至于秦国又不是没揍过?这次连游牧都不给他们机会,这才隔了多久,上次已经打的秦将青黄不接了,不然轮得到这小子当主帅?有没有真本事交手才知道,正好给这乳臭未干的小子教他知道什么叫用兵之道,暴鸢回道。
              魏韩联军不仅兵力是对方的两倍有余,又占据了伊阙要塞,有地利,魏昭王与韩釐王投入那么多兵马,显然是希望联军能一口气吃掉秦兵,彻底断了秦国之患。
              公孙喜说道:观伊阙之地,伊阙山谷的东岸和西岸都只有狭长的数里平地,中间有滔滔伊河相隔。受地所限,恐怕你我很难一起在这条战线全力攻击秦军,兵力施展不开。假如是宽阔地带,两军可以从不同方向分头进攻。可惜伊阙山地及往南的地形都比较狭长,只能容下一方打头阵。数十万联军就只能轮流上阵,无法充分展开优势兵力。魏韩联军既无法两路同时出击,又不能全部挤在伊阙山谷,剩下的选择唯有让一军先出击,另一军随后扩大战果。
              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蹠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皆。兵器更是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革抉簠芮,无不毕具,劲韩也!
              且秦军大营设在伊阙关以南,而魏军处于伊阙山谷以北的地段,首当其冲的正是韩军。魏军在韩军阵营之后,并不与秦军直接对峙。不如韩军先战,我为策应?
              暴鸢听闻顿时发呆,心想"韩军啃骨,魏军吃肉;万一形势不利,我韩军不敌秦军,你魏军所谓的策应真的有?即使你跟的上,我岂不是成了光杆司令?
              良久回道:此言差矣,我军势单力薄,军力本来就不如魏帅,要是贸然出击,初战不胜很容易动摇联军军心,联军不战则,战则必胜,一出手就如狮子搏兔,并尽全力,我不如魏帅,再者我军兵力也不如魏军,还是魏帅先战,我军策应。
              公孙喜一听这弦外之音,就知韩帅之意,但自己本无此意,初心一切为大局着想,不想好心当作驴肝肺,但不好发作,只好说:如若秦军尚未布阵对峙,也愿换布防,当先战。可现在你我联军与秦军仅在尺寸,此时换防恐怕会给可趁之机,既然正无法取胜,不如奇也。
              为何妙计?暴鸢高兴追问
              此时秦军兵力不及你我,如我所料不错,秦军必不敢出野战,不如韩军佯攻秦军诈败,把秦军引出来。到时听闻军鼓震天,韩帅回头与我会合可定破敌。公孙喜说。
              暴鸢心想,这还不是让我军先上?再者你自己也说了伊阙地形根本不可能同时容纳秦韩魏三国之军野战,况且伊阙就是韩地,我韩军要退到何处?何着不是丢你魏国的土地,你说退就退?
              秦军骁勇,野战恐怕很难取胜,而且很难把他们全部骗出来,不如凭借有利地形防守,等秦军来攻。只要秦军敢攻,只能有来无回,不攻,只要他们一退,你我大军压境新城,必能凭借兵力优势和地利取胜。暴鸢回道。
              备注:军队扎营不同于游客往返,但景区单日最大承载量可以作为当地人口容纳能力的参考值。伊阙山谷大约可屯兵七八万,远远装不下二十四万韩魏联军。


              8楼2020-08-18 22:2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