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吧 关注:62贴子:65
  • 0回复贴,共1

服用他汀的不良反应率比欧洲患者高10倍!这些风险,你都知道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指出,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血管病(CVD)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病因【1】,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已超过2.9亿例。

常见的他汀类药物有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等,自 1987 年洛伐他汀应用于临床开始,他汀类药物迅速成为临床上的首选降血脂药【3】,至今仍是最常用的治疗心血管病药物,患者需长期服用。
然而,据研究表明,使用中等强度他汀治疗时,中国患者肝脏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欧洲患者,肝酶升高率(> 正常值上限 3 倍)超过欧洲患者 10 倍,而肌病风险也高于欧洲人群 10倍【2】。

不仅如此,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带来的副作用还有:
1、肝毒性:临床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对肝脏的副作用包括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胆汁淤积、肝炎甚至急性肝功能衰竭。其中以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最为常见【3】。
2、肾毒性:导致蛋白尿发生率增加【3】。
3、神经毒性:主要表现为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使用2年以上的患者,周围神经损害发病率明显升高【4】。
4、肌病:常见对肌肉的不良反应,轻者仅表现为肌肉酸痛,重者表现为肌病、肌炎及横纹肌溶解,最严重者甚至发生横纹肌溶解伴多器官衰竭【4】。其中,西立伐他汀的肌毒性最大,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病率高于其他他汀类药物10倍, 发生致死性横纹肌溶解的危险性高于其他他汀类药物 16-80倍。

5、新发糖尿病:使用他汀类药物后,患糖尿病的风险大约上升20% -30% 【3】。
6、其它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过敏性皮炎;头痛、失眠、视神经障碍及抑郁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等等。
因此,服用他汀类药物降血脂要慎重,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与医生沟通,采取停药或更换治疗方案等措施。
患者也可考虑其它应对心血管病的疗法,如胆固醇免疫疗法。该疗法通过注射与患者血清相结合的胆固醇疫苗,帮助机体恢复最适宜的胆固醇代谢状态,并逐渐分解已形成的斑块,有着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优点。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9(01):7-29.
[2]诸骏仁,高润霖,赵水平,陆国平,赵冬,李建军.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7,11(01):7-28.
[3]宋媛媛,杜丽萍,王蕴怡,李翔,梁洋.他汀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产生机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36(01):174-177+182.
[4]姚立枫.他汀类药物安全性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2010,22(02):72-74.


1楼2020-08-14 21:02回复